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

来源 :现代实用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wd_cli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侧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PTM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记录其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多灶癌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等资料。结果 78例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的PTMC患者,侧颈部淋巴结转移68例。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最多见于Ⅲ区(64.1%),其次为Ⅳ区、Ⅱ区以及Ⅴ区。侧方淋巴结转移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5),淋巴结跳跃转移的发生与肿瘤位置、是否侵犯包膜有关(P <0.05)。结论 PTMC患者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最常见于Ⅲ区,PTMC中央区淋
其他文献
初中阶段是学生良好品格锤炼与形成的关键期。学生在这一时期思想往往不够成熟,比较迷惘,不知什么是该做之事、应尽之责。在实施德善品格教育课程的进程中,我校围绕“尽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0—0356—01  传统的政治教学方法往往是对学生宣传“假大空”的套话,进行机械式地灌输,教育效果不理想。那么该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营造“快乐课堂”?本人就这个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做法。  一、建立一种
目的比较超声瞬时弹性成像(Fibro Scan)、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及FIB-4指数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81例经肝组织活检确
班主任的工作千头万绪,要想带出一个各方面都过硬的班级,首先应该从班级的凝聚力抓起。本文指出培养班级凝聚力,要形成自己独特的班级特色,铸造班级灵魂;还提出了培养班级凝聚力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6-0232-01    1 充满激情的背景介绍,诱发学生的兴趣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作家心声的流露,但许多作品的创作年代距现在可谓遥远。时代不同,生活不同,体验不同,感情不同。对此,在学习课文之前,充满激情地介绍时代背景,营造一个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的时代氛围,把学生引到这个情境中来,必然激起他们的学
目的:通过应用填充式无张力和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以对比二者临床疗效的差异,为今后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50名腹股沟疝气患者随机入组,分别对其进行平片式疝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