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3月29日启动“探路大病救助”报道,至7月28日系列报道画上圆满句号,最大的体会与感悟是:爱让前行的脚步不能停歇!
报道小组第一次碰面会上,有两句话印象深刻。总编辑助理高李丽说:“患病的孩子急需救助!”杜时国老总强调:“新闻工作者要铁肩担道义!”在之后的一系列采访报道中,这两句话时常萦绕耳边,催促着内心去探知大病救助的可行之路,为了一个孩子,为了更多的孩子!为了职责之重,更为了大写“人”字相互支撑的“爱”的本能!
爱是挣扎后的坚强。3月31日、4月5日、7日,连续三次赶至省肿瘤医院病房采访。第一次见到7岁的小培艺时,她的笑声像银铃一样清脆悦耳,一说要拍照片,她就开始挑拣自己最喜欢的粉红外衣换下母亲刚给穿上的橘色毛衫……但转过身去的父亲薛贺永,却是双眼隐忍着噙满泪水,“知道孩子得上的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我真想一头从病房楼上跳下去。”
没钱看病,就跪地乞讨,就算是被人误解送进了派出所,一把一把的眼泪,流一半还是会咽一半;打地铺,啃干粮,一碗稀汤面条也能省成两顿饭……采访中体会到,一个家庭因病致贫的委屈与煎熬。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每一次孩子化疗都极其痛苦,钢针穿进7岁小女孩的脊柱时,撕心裂肺的喊叫已不能完全说明她所承受的疼痛,之后超过6个小时的一动不动,连呼吸的震颤都要小心翼翼地收敛,所见者就可明了,白血病治疗过程的残酷。
“坚持下去,不要放弃!”劝薛贺永的话不多,但内心却为以记者的身份“卷”入一场人间悲苦而不能释怀,也许自己的力量渺小,但不能放弃的生命之爱,催促脚步尽快奔走,为孩子的疾苦鼓与呼。
爱是众人聚合的火焰。接下来的每一天都是忙碌的,省慈善总会、省红十字会、省民政厅、省卫生厅、郑州市社保中心、相关的医院、民间慈善组织、有意向的企业、热心公益的志愿者……广泛的采访,海量的信息,脑海中始终提醒自己两点:第一,这绝非个案的简单报道,还有许多“小培艺”花朵一样的生命等待救助;第二,作为党报需要更加深刻的报道,需要为焦点性的民生问题寻找出“机制”层面的解决办法或具有价值的思考路径。
令人欣喜的是,采访过程中,方方面面的涉及者都对大病救助给予高度的关注和热情的帮扶——慈善部门广开渠道征集善款救助患儿、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帮扶大病患者、企业热心伸出援助之手、志愿者不辞辛劳相助……大家从不同的地方出发,为相同的终点奔走,作为新闻工作者,有幸加入这股“爱”的洪流中,集纳、整合、梳理、展示众人的探索与努力。
爱是前方闪亮的希望。6月1日小培艺收到爱心企业的资助,6月8日进入无菌层流室,6月18日进行骨髓移植,直到7月28日出舱,小培艺得救了!当天的《河南日报》刊发了一整版《如果幸运可以成为幸福》的深度报道,明确了大病救助以政府为担当主体,以科学预防为前提,以机制创新与改革为手段,集中发挥社会多种力量为补充的思路。這为大病救助探索树立了具有深刻意义的“路标”,既是党报为百姓解忧、为民生分苦的新尝试,更是为大病患者解决眼前实际难题的最大帮助。
依稀还记得:省卫生厅工作人员悄悄拉住患儿家属,写下手机号码表示随时可以帮助协调医疗费用的真诚;志愿者为救助素不相识的患儿不计代价远赴北京帮助申请基金救助的热心;爱心企业慷慨相助一路帮扶的深情;医护人员精心护理、医治的投入……这一幕幕汇集起来是什么?正如常法武总编辑在小培艺出舱时所说的:“是‘爱’挽救了生命,成全了一切!”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报道小组第一次碰面会上,有两句话印象深刻。总编辑助理高李丽说:“患病的孩子急需救助!”杜时国老总强调:“新闻工作者要铁肩担道义!”在之后的一系列采访报道中,这两句话时常萦绕耳边,催促着内心去探知大病救助的可行之路,为了一个孩子,为了更多的孩子!为了职责之重,更为了大写“人”字相互支撑的“爱”的本能!
爱是挣扎后的坚强。3月31日、4月5日、7日,连续三次赶至省肿瘤医院病房采访。第一次见到7岁的小培艺时,她的笑声像银铃一样清脆悦耳,一说要拍照片,她就开始挑拣自己最喜欢的粉红外衣换下母亲刚给穿上的橘色毛衫……但转过身去的父亲薛贺永,却是双眼隐忍着噙满泪水,“知道孩子得上的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我真想一头从病房楼上跳下去。”
没钱看病,就跪地乞讨,就算是被人误解送进了派出所,一把一把的眼泪,流一半还是会咽一半;打地铺,啃干粮,一碗稀汤面条也能省成两顿饭……采访中体会到,一个家庭因病致贫的委屈与煎熬。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每一次孩子化疗都极其痛苦,钢针穿进7岁小女孩的脊柱时,撕心裂肺的喊叫已不能完全说明她所承受的疼痛,之后超过6个小时的一动不动,连呼吸的震颤都要小心翼翼地收敛,所见者就可明了,白血病治疗过程的残酷。
“坚持下去,不要放弃!”劝薛贺永的话不多,但内心却为以记者的身份“卷”入一场人间悲苦而不能释怀,也许自己的力量渺小,但不能放弃的生命之爱,催促脚步尽快奔走,为孩子的疾苦鼓与呼。
爱是众人聚合的火焰。接下来的每一天都是忙碌的,省慈善总会、省红十字会、省民政厅、省卫生厅、郑州市社保中心、相关的医院、民间慈善组织、有意向的企业、热心公益的志愿者……广泛的采访,海量的信息,脑海中始终提醒自己两点:第一,这绝非个案的简单报道,还有许多“小培艺”花朵一样的生命等待救助;第二,作为党报需要更加深刻的报道,需要为焦点性的民生问题寻找出“机制”层面的解决办法或具有价值的思考路径。
令人欣喜的是,采访过程中,方方面面的涉及者都对大病救助给予高度的关注和热情的帮扶——慈善部门广开渠道征集善款救助患儿、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帮扶大病患者、企业热心伸出援助之手、志愿者不辞辛劳相助……大家从不同的地方出发,为相同的终点奔走,作为新闻工作者,有幸加入这股“爱”的洪流中,集纳、整合、梳理、展示众人的探索与努力。
爱是前方闪亮的希望。6月1日小培艺收到爱心企业的资助,6月8日进入无菌层流室,6月18日进行骨髓移植,直到7月28日出舱,小培艺得救了!当天的《河南日报》刊发了一整版《如果幸运可以成为幸福》的深度报道,明确了大病救助以政府为担当主体,以科学预防为前提,以机制创新与改革为手段,集中发挥社会多种力量为补充的思路。這为大病救助探索树立了具有深刻意义的“路标”,既是党报为百姓解忧、为民生分苦的新尝试,更是为大病患者解决眼前实际难题的最大帮助。
依稀还记得:省卫生厅工作人员悄悄拉住患儿家属,写下手机号码表示随时可以帮助协调医疗费用的真诚;志愿者为救助素不相识的患儿不计代价远赴北京帮助申请基金救助的热心;爱心企业慷慨相助一路帮扶的深情;医护人员精心护理、医治的投入……这一幕幕汇集起来是什么?正如常法武总编辑在小培艺出舱时所说的:“是‘爱’挽救了生命,成全了一切!”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