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公元前314年开始,蜀道上出现了络绎不绝的跋涉者,他们之中,有豪强、富贾、罪犯、甚至还有秦相吕不韦。依靠这场持续百年的大迁徙,秦人完成了对蜀地的经济改造,在逐鹿中原征途中无疑已占得先机;而蜀地,也在此时完成了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转变。
公元前314年,战争引发的迁徙
四川历史上第一支移民军队
与移民同时来到蜀地的,是大规模的秦国军队。蜀国新亡,迁徙入蜀的豪强、犯人随时可能造反滋事,并不能令秦王完全放心。在秦王授意下,秦将陈壮、张若、张仪先后率大军至蜀。
世人已无法通过史料来获悉这批神秘来客的信息,秦国士兵直到1992年方才揭开他们的神秘面纱。1992年3月,在成都龙泉驿,上百座墓葬井然有序地地排列在近万平方米的区域中。墓主的身份很快水落石出,他们正是2000多年前戍守蜀地的秦国士兵。
墓葬分为四个区,可能代表了军队中的不同兵种,朝向正东方。历史上,墓葬的朝向往往能代表死者临终前的某些信仰与愿望,古蜀人的墓葬就是北偏西朝向故土岷山的,而秦正在蜀的东方。
墓葬出土遗物透露了秦国士兵的生前生活。锋利的铜矛是他们的兵器,众多圆底陶罐和尖底盏或许是餐具,锈迹斑斑的“秦半两”零星散落在尸骨旁边,多则二三百枚,少则几枚。墓葬中除了兵器、陶器、钱币,还有镰刀、斧头和凿子。显然,士兵们不但要卫戍蜀地,还需自给自足,从事劳动生产。这并不奇怪,秦始皇曾向岭南派遣过多达50万的戍边部队,这些将士最后几乎通通脱下甲胄,与当地土著融合了。曾经水火不容的蜀人和秦人此时相互影响,敌对早已成了过去,文化的统一和融合才是战争的根本目的。
在秦王朝长达一个世纪移民政策的驱使下,一批又一批的六国富商巨贾、罪人、百姓来到蜀地,与此同时,负责戍卫任务的秦国军队也一支支踏上了征途。移民耕作、经商,娶妻、生子,生活很快回到了从前;这些秦国士兵却只能固守在他们的岗位上,征战,和平,征战,和平,在战争与和平的特殊轮回中,成为了孤独的守望者。
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率军从陇西出发,经由蜀郡,补充巴蜀兵卒十万,船舶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而下,大举伐楚,并如愿占得楚黔中,秦人通过移民使巴蜀成为其战略后方、进而为征战六国提供后援的计划,最终成为现实,巴蜀的粮草、兵源,成为秦国最为稳定、丰茂的后方。而就蜀地而言,大量移民的进入使得蜀地完成了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转变,中原的文字、语言也在此时被带进了成都平原,巴蜀也第一次由偏安一隅的巴蜀,成为了中国的巴蜀。
公元前314年,战争引发的迁徙

四川历史上第一支移民军队
与移民同时来到蜀地的,是大规模的秦国军队。蜀国新亡,迁徙入蜀的豪强、犯人随时可能造反滋事,并不能令秦王完全放心。在秦王授意下,秦将陈壮、张若、张仪先后率大军至蜀。
世人已无法通过史料来获悉这批神秘来客的信息,秦国士兵直到1992年方才揭开他们的神秘面纱。1992年3月,在成都龙泉驿,上百座墓葬井然有序地地排列在近万平方米的区域中。墓主的身份很快水落石出,他们正是2000多年前戍守蜀地的秦国士兵。
墓葬分为四个区,可能代表了军队中的不同兵种,朝向正东方。历史上,墓葬的朝向往往能代表死者临终前的某些信仰与愿望,古蜀人的墓葬就是北偏西朝向故土岷山的,而秦正在蜀的东方。
墓葬出土遗物透露了秦国士兵的生前生活。锋利的铜矛是他们的兵器,众多圆底陶罐和尖底盏或许是餐具,锈迹斑斑的“秦半两”零星散落在尸骨旁边,多则二三百枚,少则几枚。墓葬中除了兵器、陶器、钱币,还有镰刀、斧头和凿子。显然,士兵们不但要卫戍蜀地,还需自给自足,从事劳动生产。这并不奇怪,秦始皇曾向岭南派遣过多达50万的戍边部队,这些将士最后几乎通通脱下甲胄,与当地土著融合了。曾经水火不容的蜀人和秦人此时相互影响,敌对早已成了过去,文化的统一和融合才是战争的根本目的。
在秦王朝长达一个世纪移民政策的驱使下,一批又一批的六国富商巨贾、罪人、百姓来到蜀地,与此同时,负责戍卫任务的秦国军队也一支支踏上了征途。移民耕作、经商,娶妻、生子,生活很快回到了从前;这些秦国士兵却只能固守在他们的岗位上,征战,和平,征战,和平,在战争与和平的特殊轮回中,成为了孤独的守望者。
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率军从陇西出发,经由蜀郡,补充巴蜀兵卒十万,船舶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而下,大举伐楚,并如愿占得楚黔中,秦人通过移民使巴蜀成为其战略后方、进而为征战六国提供后援的计划,最终成为现实,巴蜀的粮草、兵源,成为秦国最为稳定、丰茂的后方。而就蜀地而言,大量移民的进入使得蜀地完成了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转变,中原的文字、语言也在此时被带进了成都平原,巴蜀也第一次由偏安一隅的巴蜀,成为了中国的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