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议教材的悦读与谛读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iyu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把握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它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效果。要更好地把握教材,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忘记自己教师的身份,作为一名旁观者去悦读文章,享受阅读的乐趣,产生疑问。其次,运用自己的素养和特长,去谛读文本,读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来。
  【关键词】悦读 谛读 阅读教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把握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它直接影响着教师阅读教学的效果。换句话说,教学设计的水平是教师把握教材与处理教材能力的直接体现。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忘记自己教师的身份,作为一名旁观者去悦读文本,享受阅读的乐趣,产生疑问。其次,运用自己的素养和特长,去谛读文本,读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来。
  一、悦读——随心达意徜徉文本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带着目的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压力,或多或少总会产生心理抗拒。而没有预期目的地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心里往往是最放松的,也是最享受的,这时也往往会闪现智慧的火花,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在接触文本的第一时间,我们一定要抛开教师的身份,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去享受阅读,即悦读。这个状态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会帮我们打开一个新的视窗。从这个角度去读文本,我们的感受会更接近学生的感受,我们的疑问会更接近学生的疑问,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会更以学生为本。这样就会避免想当然地进行教学设计,远离学生的体验,远离文本的本意。
  悦读阶段,讲究的是最本真的享受阅读。这个阶段的阅读,与教学无关,与功利无关,与得失无关。有关的就是调动自己的全身心去享受文章带给我们的感动,带给我们的震撼,带给我们的启示。这样的阅读不要求形成一个整体,不要求形成一条思路,不要求创新,不要求展示。只要自己内心有所得即可。同时,对文本产生的疑问也可以五花八门,心之所思,情之所至,都可疑问。因此,悦读的覆盖范围之广,思索程度之深,都会远超教学范围,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教学思路呢?
  悦读要随心所至,胸臆达开,可以默念,也可以吟诵,尽自己的心绪徜徉,得到最“深”感受,这就是悦读的“收获”。这个“收获”在教学中“播种”,一定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读完《圆明园的毁灭》之后,我心中义愤填膺,胸中燃烧着熊熊怒火,一气呵成创作了一首《满江红》: 鸦片战争,烽火始、历史更迭。国门破,铁蹄铮铮,生死永别。救亡图存雄狮醒,振兴中华民族魂。共携手,志士和仁人,战激烈。近代史,屈辱史;神州恨,何时灭?当奋起,策马扬鞭热血。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志则中国志。待从今,龙腾壮山河,努力学。这首《滿江红》在教学时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近历史、走进课文,开展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碰撞出许多智慧的火花,让课堂充满张力;这也成了一个教学亮点,令学生难以忘怀。
  二、谛读——融入文本善于阐发
  “谛读”两字出自宋朝王令 《谢束丈》之二:“令观古之圣人贤者,践事开端,初亦似有可疑者;及谛读而审思之,则有义焉无疑也。”“谛读”就是沉入文本仔细地阅读,对文本进行深入而独到的读,读进作者的心灵深处,读出作者的所思所悟,加深悦读得到的感受,升华自己的情感,彰显自己的特色。这才是对文本的“谛读”。换言之,谛读的终极意义其实就是谛读自己,用一双敏锐的眼睛,调动所有的文学素养,去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谛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
  “谛读”的根本是立足于文本,也就是“充分阅读”,就是要对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用王尧先生的话来说,谛读就是——在汉语中出生入死。在文本中“出生入死”,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灵魂就会经受一次次洗礼,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对文本所蕴含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 。等我们从文本中出来的时候,已然是另外一个我了。
  如我校一位教师的特长是写古诗词,所以在谛读文本时,总是能够敏锐地抓住文本命脉,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课堂增添亮点。教学《巨人的花园》时,她写了一首七绝:任性冷酷常严寒,闭门谢客多孤单。欢歌笑语孩子暖,春破坚冰满园香。教学《白鹅》时,她写了一首词:叫声郑重喧嚣,步态净角味道,吃饭惹人发笑。多少高傲,爱鹅人都知道。
  当然,每位教师所擅长的都各不相同,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特色也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能够对文本进行谛读,带给学生的肯定是鲜活的感受,独到的解读。因为谛读的过程是对教师言语智慧和精神境域的一种砥砺和修炼。这个过程会使我们的精神触角变得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敏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富有自己的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谛读实在是一次重新发现自己、估价自己、解构自己又升华自己的过程。
  一个人知识的积累、视野的拓展、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从悦读文本到谛读文本,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砥砺与修炼的过程,是一场持久的修行。在这场修行中,我们会渐渐地深入自己的内心,滋润自己的精神,脱胎换骨,成为精神明亮的人。文本是一个美丽的缩影,放大了看,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本身。自己的精神缩影有多厚,自己对文本的谛读就有多厚;自己的精神缩影有多美,自己对文本的谛读就有多美。因此,不是文本,而是自己的文化底蕴、言语天赋、生活经历、精神境界决定着自己的谛读收获。从而,我们会学着用人格去教学、去影响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谛读不是从文本开始,而是从“自己”开始;谛读也不是到文本为止,而是到“自己”为止!
  参考文献:
  [1]周一贯.“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周成平.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方国才.怎样教得精彩[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5]徐亚.文本细读——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J].中国校外教育,2010(3).
  (浙江省东阳市吴宁第二小学 322100)
其他文献
三年级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起始阶段。为了让学生写作时有法可依,并培养写作的兴趣,阅读课要从习作的角度解读文本,提供习作的要素;要依托教材单元主题,渗透习作的要诀;要学习文
【摘 要】品读是写诗的基础和前提,写诗是品读的延伸和提升。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品读为基础,辅以仿写;在仿写训练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仿什么”“如何仿”等问题上下功夫,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儿童诗 读诗 写诗  有一位诗评家说:“只读不写,眼高手低;只写不读,眼低手也低。”这话形象地说出了读诗与写诗的关系,明确了读诗在整个诗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儿童诗的教学中,笔者采取读
游戏是少年儿童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孩子的天性。在所有的课堂活动中,游戏是最直接有效吸引他们好奇心和注意力的活动,他们在游戏中学会了语言,掌握了语言。实践证明,学生
目的观察高龄手术患者腰硬联合麻醉预输转化糖复合参附注射液对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下肢骨折手术高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Ⅰ组:麻醉前预输转化糖液200
寄希望于未来不如创造未来,悔思自我不如再塑自我,心灵感动不如立马行动,抓住明天不如抓紧今天,、
虽然近10年来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治愈率有了明显提高,持续性和复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仍不可避免,其治疗仍以手术为主,再次治疗时颈部正常解剖层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也开始初步建立.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及其运行还存在许多问题,该研究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患者使用丁咯地尔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30例)采用常规的糖尿病治疗,强化组(3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丁咯地尔治疗,治疗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