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实践形式,是通过试点来表现的。湖南常德市首创的“连片示范、镇村同治”试点模式,对开展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经验。但从更广阔的发展视野来看,又面临着“试点选择、示范作用和复制持续、治理制度的协调和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的相对同步”等一系列关乎未来发展走向的问题,需要关注。
关键词:常德;新农村;建设;试点;调查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047-03
目前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是以试点的形式展开的。湖南省常德市探索出的“连片示范、镇村同治“的试点形式,为全省、乃至中国中部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从更广阔发展的视野中审视这些经验,究竟有哪些有价值的可资借鉴的方面,又存在哪些不足,需要继续探索不断改进的方面呢?我们对该市7个试点村镇分别进行了考察调研,下面是我们的调研报告。
一、常德市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经验
常德市地处湖南省西北部,目前总人口608万,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1 239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为4 450 元,农业比重2009年达到22.8 %,属于典型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自从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以来,常德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已经开展了两轮。第一轮是典型的各县选村设点的传统方式。现在展开的是第二轮,从2008年开始启动。
第二轮试点在勾画和实践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常德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新农村建设“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的要求,率先在全省提出了“连片示范、镇村同治、整体推进、普惠扩面”的新农村建设的新的思路。在试点上,改分散办点为连片示范;改村庄整治为镇村同治,确定了20个示范片,514多个示范村、400多个乡镇示范点进行试点运行,开始走上了一条较低生产力水平下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新路。
所谓“连片示范”,就是将过去的试点改为片,以某一试点村为中心,再网络三至五个村构成一个片。通过片的建设,发挥其示范作用。目前,已建成了鼎城灌溪、桃源茶庵铺、临澧合口、津市灵泉、澧县张公庙等20个示范片,其建设直接涵盖了50 个乡镇、159个行政村、近20万农民和小城镇居民。所谓“镇村同治”,是指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在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和周边行政村为主要对象,以公共产品建设和环境卫生的质量为主要内容、并涵盖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等方面的整体性建设,也就是“片治理”。作为常德市的首创,治理城乡结合部的垃圾顽症,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是“镇村同治”的最初的起因。目前,这一模式还在探索发展过程中。就其基本内容来看,它大致包括五个方面,也叫“五同建设”。第一,镇村区域同步规划。第二,镇村环境同步治理。第三,镇村产业同步发展。第四,连片示范,镇村同治。第五、镇村设施同步建设。
为此,常德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加强重视,领导推动。常德新农村建设“连片示范、镇村同治“的提出,是常德市委市政府按照全省建设“城乡统筹先行区”的战略定位,主动和“长株潭两型社和建设目标对接的一个战略性思路的变化,并由此逐步建立了一套工作推进机制,实行了主要领导挂帅,市、县、乡三级书记亲自抓,副书记、副市长分管,几大家分工的领导指挥系统。建立了市委常委包县、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的领导责任制,从而较好地保证了新农村试点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及时跟进。
第二,财政引导,多元投入。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在资金投入上应起到发展主导作用。 常德市在示范片点的建设上,坚持了政府投资引导。市县财政已经建立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近年的整体性投入为:2006年投入5 830万;2007年8 350万;2008—2009年1.185亿元。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投资示范片点的,新增的投资,基本上用于这一方面。在政府投入的拉动下,农户也开展了相应的配套投入,截至2009年,政府与农户的投入比达到4∶6。各示范片点也注意引进社会资金的进入。如灵泉示范片建设的目标是要建设“生态农业园、科技示范园、乡村旅游园”,就将其中的水库泛舟、休闲垂钓等项目进行了招商,引进资金几百万。
第三,注重个性,突出特色。常德市在示范片和镇村同治实践中,要求各示范片把本地优势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部要求相结合,在发展过程中彰显特色。当前的实践,已经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比如,鼎城灌溪示范片是“工业镇卫星镇”的 特色;桃源茶庵铺示范片是“茶文化“特色;武陵河付示范片是“城市新区、居民社区、休闲园区”特色;临澧合口示范片是“乡土文化”特色;汉寿南湖示范片是“洞庭湖乡”特色;石门易家渡示范片是“高效富民产业文明和谐新村、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安乡丰裕示范片是“水乡旅游度假区、生态养殖示范区 、庭院经济示范带”的特色;津市灵泉示范片是“生态农业园、科技示范园、乡村旅游园”特色等等。
第四,分步推进,不断完善。常德市计划,本轮镇乡同治和示范片的启动建设大致分为三年。2008年完成镇村同治示范片的骨架树立、环境整治和主题工程启动。突出抓好安全水、环形路、充裕电、洁净气、宜居宅等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重点是整合开发,提升经济实力,并完成人行道安装、街道美化等配套;2010 年后续配套、整章建制,完善长效发展机制。
第五,官民结合,探索机制。“连片示范、镇村同治”作为政府的推动,从长远的持续性上,一定要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否则就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市委市政府提出,要重点探索建立民主决策机制的建设的问题。让农民充分参与新农村监督所重大事件的决策,建于不建、怎么建、先建什么后建什么,要由群众说了算;要制定一套有效的机制,发挥农民群众对资金运行、工程管理等的监督。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推进,常德新农村建设从示范片突破,逐步向“连片示范、镇村同治、整镇整乡推进”深化拓展,一批“镇亮、村美、民富”的示范片和示范村破茧而出,成为常德市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这些示范片的带动下,整体性的推进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农民群众的受益面也有所扩大。近三年来,全市累计投资20多亿元,共完成村庄整建规划1 129个;硬化通村公路5 640公里;通路行政村2 518个;率先启动农村水源保护,2009年压减珍珠养殖水面6万亩;37座大中型和219座小型水库禁止投肥养殖;建立了饮水安全示范片30个,完成改水工程4 700多处,新解决了77.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用户沼气池5.6万口,启动大型沼气池建设19个;新建或改建乡镇敬老院83所;新建或改建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126座和1 351个,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达90%。培训乡村主干近万人次,下派大学生村官80多人,帮助50 多个乡镇改善了办公条件,新建和改建村部1 086个,乡镇政府所在的小城镇建设不断地扩容更新,“以镇带村”的一体化建设效应有所反映。
二、试点中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及其未来发展走向的思考
作为一个创举,常德市“连片示范、镇村同治”最大的试点意义可能在于,对于政府如何开展城乡统筹,开辟了一个通过发展小城镇,吸引农民进行人口资源向城镇集中,带动城乡一体化的新的发展思路。但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更大、内容更丰富的题目,却存在许多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在对示范片点的调查走访中,即感受到人们对所取得成绩的喜悦,同时,也听到了一些同志的困惑。这些问题,在新农村试点以及在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实践中,是我们不能回避和必须注意加以解决的。
1.关于试点选择的视角问题
被选择为常德市示范片点的乡镇,都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地理位置上距离县城较近;二是当地经济的原有基础相对较好。二者必居其一,不少是两者皆备。如,鼎城的灌溪示范片、津市市的灵泉示范片、澧县的张公庙示范片就在县(市)镇的旁边;而离县(市)城区相对较远的桃源茶庵铺和石门的易家渡,都有着自己的传统产业特色,前者是茶叶产业,后者是资源型产业。这两个产业经过过去十几年的发展沉淀,已经具有了良好的规模和基础。但那些相对贫困区域,往往恰好不具有这两个方面的优势。那么,在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试点的时候,就难以进入其考虑的视野。这些乡镇怎么办呢?这些试点的选择确定,一方面,是由“镇村同治”的思路所内在规定,另一方面,也与政府期望短时间出成绩、出经验的潜在政绩意识相符合的。因此,新农村试点建设,应该有意识地压减这种诉求冲动,从更宏观的角度进行试点选点视角的调整,其好、中、差不同层次的都要兼顾、尤其是比较差的乡村更有意义。这样,才能体现试点示范的全方位性的价值。
2.关于试点的示范作用和复制持续问题
所有试点的核心的功能性价值,在于示范、能够为其他地域学习效法,以点带面。常德的“连片示范、镇村同治”的试点片,就其现状来看虽然美观好看,也有实际的经济发展功效,但却难以学习和复制。试点建设,实际上也是一个政府公共资源相对集中投人的过程。以津市灵泉示范片而言,2009年的投入就是上千万元。其他乡镇由于不具备上述两个方面的优势条件不能成为试点,就不能获得政府的巨大投入。也因为如此,这些示范点难以发挥其带动非示范片点的功能。
进一步深入思考,这种资源的相对集中,对于被确定为示范片的农民群众来说,绝对是欢迎的、支持的。但对于其他非试点的地方来说,接受的政府资金支持的力度显然就要减少,从而呈现出公共资源分配中的宏观上的不均衡、不合理的问题。对于非试点的区域,除了争取争当下一轮试点外,企图通过学习,以这种形式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怎样根据不同的农村情况,创造不同的形式,进行多元化形式的试验,这是未来新农村建设及其试点必须要加以注意的问题 。政府的谋划和指导,要避免模式上搞一律化,方法上搞一刀切,用一个标准包打天下。
3.关于示范片点的建设内容的完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包括建新房新村,开通路、水、电等这些外部的东西,也要包括农村的各项社会事业、各种乡村社会制度的更新。比如,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制度、教育制度等这些方面的发展和改革,同时还要解决乡村债务等。更重要的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是有一批具有现代化素质农村社会的主体——新农民。
而常德市的示范片建设中,其基本指标主要体现在产业——建设主导产业;环境——改造“脏乱差,建设后花园”;农民物质生活——走上便捷路、喝上安全水、用上洁净能、住上舒适房等方面,而对教育、医疗、卫生、农民主体素质的提高、农民人口的流动等制度性的区域供给,还没有全面的、完善的、具体的、体现新农村全面发展的指标和实践的突破。
应该看到,有些制度创新和提供,不是一个区域能完成的。比如农村人口流动,这实质上是一个社会结构的宏观变迁问题。对此研究界统一的共识,是指出要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的收入,就非得减少农民,让其向城里流动不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首先涉及到户籍制度。而户籍制度的改革,就是具有全局的影响。同时还要涉及到城市化问题。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至少要达到70%,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才可能全部为城市吸纳,我们所设想的新农村目标才有可能实现,这大约需要二十至三十年的时间,不能搞“大跃进”。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复杂的内涵,更表现为一种宏观系统性结构的调整,这种要求怎样体现到试点中去,成为试点的实践内容,还是一个难题。所以,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必须进行深入的系统化思考,不能企图通过办点来完全解决和完成一个区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而只能通过办点,探索、积累建设实践中的某些经验。
4.关于“连片示范、镇村同治”试点模式中治理制度的协调问题
常德的试点提出镇村同治,但乡镇一级的治理属于最基层的政府,乡镇政府为国家基础性的政权机关,村作为农村最基本的社会单元,是一个自治的群体,它的治理核心在“自治”,这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治理制度的模式。那么,镇村同治,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反映政府管理服务的特点,又要体现村一级自治的特点,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连片示范、镇村同治”试点模式在推进中,倡导和推动农民理事会的成立,常德市先后成立了农村建设理事会2 000多个,但理事会和农民依法选出的村委会是什么关系?理事会、村委会和乡镇政府又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活动的协调?这也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我们在 调查中发现,“连片示范、镇村同治”试点模式提出的“五同步”,更多地反映为政府的作为,农民理事会似乎是为了贯彻政府意图进行集资而设立,而村委会、农民的角色是相对淡化的。这在目前所有的三农建设问题中,其实也是一个难点。
因此,未来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应该将公共管理的政府行为与自治的农民行为有机地实现制度衔接,把政府的指导、引领真正变成服务,将具体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化为农民自己的自觉要求和行为,并取得相应的经验。
5.关于试点建设运行过程的监督和效果评估问题
“连片示范、镇村同治”是常德市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在实践中获得了相应的收获,受到当地农民的好评,曾在有关跨省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交流活动中介绍经验。这就自然带来一个问题——新农村试点的效果究竟由谁来评判?其运作的过程究竟由谁来监督?怎样开展过程的监督?问到一些试点的农民,办点过程中为什么这么做不那么做,钱是怎么花的,合理不合理,他们不知道。鉴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的复杂性,我们认为,新农村试点要在尊重农民的前提下,以农民的制度性的集体组织形式和第三方的专家团队结合的方式进行。比如,内容的设定如何?花了多少和怎么花的钱等等,要有一种制度机制来实现监督。同时,政府应该自觉地建立起试点运作情况的公开机制,全面地将相关的任务指标数据化,钱花的有没有价值、工程效益怎样?整体性效果如何等,以制度的方式及时公布,让社会知情,接受评判。
6.关于试点的推进中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的相对同步问题
常德市新农村示范片和镇村同治建设,按照部署,十年之内要办起60多个示范片,惠及120农村人口。那么,这60个示范片,是否就是我们讲的新农村的面貌呢?按照这种方式的推进,是否就是未来常德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的进程呢?这是值得商榷的。随着中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今后的农村发展和建设将与城市化的趋势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构成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可以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没有新城市就没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必然和城镇化同时进行。如果没有城市化,眼睛仅盯着农村搞新农村建设,是一定不能成功的。因此,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推进,在战略思路和政策安排上,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农村领域,而要与新型城市化的推进同步。
对这种客观的要求,常德乃至各地,总体上还缺乏这种系统的准备,没有将新农村建设纳入与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发展相联系的政策思考和战略安排之中。我们现在的很多制度和政策,不仅没有很好地接纳和吸收农村的剩余人口,而是还在排挤农民进城。目前,我们城市化率还很低,在30%之下,跟世界上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严重偏离。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进程要健康地发展,就要同时把新型城市化的进程加以同步加以考虑。在某种程度上,推进城市化就是在建设新农村,甚至比新农村建设本身更重要。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试点的过程中,下大力气抓好城镇化的建设,从而使其不至于缺乏长远的支持和依托。
关键词:常德;新农村;建设;试点;调查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047-03
目前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是以试点的形式展开的。湖南省常德市探索出的“连片示范、镇村同治“的试点形式,为全省、乃至中国中部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从更广阔发展的视野中审视这些经验,究竟有哪些有价值的可资借鉴的方面,又存在哪些不足,需要继续探索不断改进的方面呢?我们对该市7个试点村镇分别进行了考察调研,下面是我们的调研报告。
一、常德市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经验
常德市地处湖南省西北部,目前总人口608万,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1 239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为4 450 元,农业比重2009年达到22.8 %,属于典型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自从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以来,常德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已经开展了两轮。第一轮是典型的各县选村设点的传统方式。现在展开的是第二轮,从2008年开始启动。
第二轮试点在勾画和实践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常德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新农村建设“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的要求,率先在全省提出了“连片示范、镇村同治、整体推进、普惠扩面”的新农村建设的新的思路。在试点上,改分散办点为连片示范;改村庄整治为镇村同治,确定了20个示范片,514多个示范村、400多个乡镇示范点进行试点运行,开始走上了一条较低生产力水平下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新路。
所谓“连片示范”,就是将过去的试点改为片,以某一试点村为中心,再网络三至五个村构成一个片。通过片的建设,发挥其示范作用。目前,已建成了鼎城灌溪、桃源茶庵铺、临澧合口、津市灵泉、澧县张公庙等20个示范片,其建设直接涵盖了50 个乡镇、159个行政村、近20万农民和小城镇居民。所谓“镇村同治”,是指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在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和周边行政村为主要对象,以公共产品建设和环境卫生的质量为主要内容、并涵盖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等方面的整体性建设,也就是“片治理”。作为常德市的首创,治理城乡结合部的垃圾顽症,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是“镇村同治”的最初的起因。目前,这一模式还在探索发展过程中。就其基本内容来看,它大致包括五个方面,也叫“五同建设”。第一,镇村区域同步规划。第二,镇村环境同步治理。第三,镇村产业同步发展。第四,连片示范,镇村同治。第五、镇村设施同步建设。
为此,常德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加强重视,领导推动。常德新农村建设“连片示范、镇村同治“的提出,是常德市委市政府按照全省建设“城乡统筹先行区”的战略定位,主动和“长株潭两型社和建设目标对接的一个战略性思路的变化,并由此逐步建立了一套工作推进机制,实行了主要领导挂帅,市、县、乡三级书记亲自抓,副书记、副市长分管,几大家分工的领导指挥系统。建立了市委常委包县、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的领导责任制,从而较好地保证了新农村试点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及时跟进。
第二,财政引导,多元投入。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在资金投入上应起到发展主导作用。 常德市在示范片点的建设上,坚持了政府投资引导。市县财政已经建立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近年的整体性投入为:2006年投入5 830万;2007年8 350万;2008—2009年1.185亿元。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投资示范片点的,新增的投资,基本上用于这一方面。在政府投入的拉动下,农户也开展了相应的配套投入,截至2009年,政府与农户的投入比达到4∶6。各示范片点也注意引进社会资金的进入。如灵泉示范片建设的目标是要建设“生态农业园、科技示范园、乡村旅游园”,就将其中的水库泛舟、休闲垂钓等项目进行了招商,引进资金几百万。
第三,注重个性,突出特色。常德市在示范片和镇村同治实践中,要求各示范片把本地优势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部要求相结合,在发展过程中彰显特色。当前的实践,已经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比如,鼎城灌溪示范片是“工业镇卫星镇”的 特色;桃源茶庵铺示范片是“茶文化“特色;武陵河付示范片是“城市新区、居民社区、休闲园区”特色;临澧合口示范片是“乡土文化”特色;汉寿南湖示范片是“洞庭湖乡”特色;石门易家渡示范片是“高效富民产业文明和谐新村、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安乡丰裕示范片是“水乡旅游度假区、生态养殖示范区 、庭院经济示范带”的特色;津市灵泉示范片是“生态农业园、科技示范园、乡村旅游园”特色等等。
第四,分步推进,不断完善。常德市计划,本轮镇乡同治和示范片的启动建设大致分为三年。2008年完成镇村同治示范片的骨架树立、环境整治和主题工程启动。突出抓好安全水、环形路、充裕电、洁净气、宜居宅等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重点是整合开发,提升经济实力,并完成人行道安装、街道美化等配套;2010 年后续配套、整章建制,完善长效发展机制。
第五,官民结合,探索机制。“连片示范、镇村同治”作为政府的推动,从长远的持续性上,一定要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否则就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市委市政府提出,要重点探索建立民主决策机制的建设的问题。让农民充分参与新农村监督所重大事件的决策,建于不建、怎么建、先建什么后建什么,要由群众说了算;要制定一套有效的机制,发挥农民群众对资金运行、工程管理等的监督。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推进,常德新农村建设从示范片突破,逐步向“连片示范、镇村同治、整镇整乡推进”深化拓展,一批“镇亮、村美、民富”的示范片和示范村破茧而出,成为常德市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这些示范片的带动下,整体性的推进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农民群众的受益面也有所扩大。近三年来,全市累计投资20多亿元,共完成村庄整建规划1 129个;硬化通村公路5 640公里;通路行政村2 518个;率先启动农村水源保护,2009年压减珍珠养殖水面6万亩;37座大中型和219座小型水库禁止投肥养殖;建立了饮水安全示范片30个,完成改水工程4 700多处,新解决了77.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用户沼气池5.6万口,启动大型沼气池建设19个;新建或改建乡镇敬老院83所;新建或改建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126座和1 351个,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达90%。培训乡村主干近万人次,下派大学生村官80多人,帮助50 多个乡镇改善了办公条件,新建和改建村部1 086个,乡镇政府所在的小城镇建设不断地扩容更新,“以镇带村”的一体化建设效应有所反映。
二、试点中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及其未来发展走向的思考
作为一个创举,常德市“连片示范、镇村同治”最大的试点意义可能在于,对于政府如何开展城乡统筹,开辟了一个通过发展小城镇,吸引农民进行人口资源向城镇集中,带动城乡一体化的新的发展思路。但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更大、内容更丰富的题目,却存在许多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在对示范片点的调查走访中,即感受到人们对所取得成绩的喜悦,同时,也听到了一些同志的困惑。这些问题,在新农村试点以及在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实践中,是我们不能回避和必须注意加以解决的。
1.关于试点选择的视角问题
被选择为常德市示范片点的乡镇,都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地理位置上距离县城较近;二是当地经济的原有基础相对较好。二者必居其一,不少是两者皆备。如,鼎城的灌溪示范片、津市市的灵泉示范片、澧县的张公庙示范片就在县(市)镇的旁边;而离县(市)城区相对较远的桃源茶庵铺和石门的易家渡,都有着自己的传统产业特色,前者是茶叶产业,后者是资源型产业。这两个产业经过过去十几年的发展沉淀,已经具有了良好的规模和基础。但那些相对贫困区域,往往恰好不具有这两个方面的优势。那么,在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试点的时候,就难以进入其考虑的视野。这些乡镇怎么办呢?这些试点的选择确定,一方面,是由“镇村同治”的思路所内在规定,另一方面,也与政府期望短时间出成绩、出经验的潜在政绩意识相符合的。因此,新农村试点建设,应该有意识地压减这种诉求冲动,从更宏观的角度进行试点选点视角的调整,其好、中、差不同层次的都要兼顾、尤其是比较差的乡村更有意义。这样,才能体现试点示范的全方位性的价值。
2.关于试点的示范作用和复制持续问题
所有试点的核心的功能性价值,在于示范、能够为其他地域学习效法,以点带面。常德的“连片示范、镇村同治”的试点片,就其现状来看虽然美观好看,也有实际的经济发展功效,但却难以学习和复制。试点建设,实际上也是一个政府公共资源相对集中投人的过程。以津市灵泉示范片而言,2009年的投入就是上千万元。其他乡镇由于不具备上述两个方面的优势条件不能成为试点,就不能获得政府的巨大投入。也因为如此,这些示范点难以发挥其带动非示范片点的功能。
进一步深入思考,这种资源的相对集中,对于被确定为示范片的农民群众来说,绝对是欢迎的、支持的。但对于其他非试点的地方来说,接受的政府资金支持的力度显然就要减少,从而呈现出公共资源分配中的宏观上的不均衡、不合理的问题。对于非试点的区域,除了争取争当下一轮试点外,企图通过学习,以这种形式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怎样根据不同的农村情况,创造不同的形式,进行多元化形式的试验,这是未来新农村建设及其试点必须要加以注意的问题 。政府的谋划和指导,要避免模式上搞一律化,方法上搞一刀切,用一个标准包打天下。
3.关于示范片点的建设内容的完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包括建新房新村,开通路、水、电等这些外部的东西,也要包括农村的各项社会事业、各种乡村社会制度的更新。比如,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制度、教育制度等这些方面的发展和改革,同时还要解决乡村债务等。更重要的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是有一批具有现代化素质农村社会的主体——新农民。
而常德市的示范片建设中,其基本指标主要体现在产业——建设主导产业;环境——改造“脏乱差,建设后花园”;农民物质生活——走上便捷路、喝上安全水、用上洁净能、住上舒适房等方面,而对教育、医疗、卫生、农民主体素质的提高、农民人口的流动等制度性的区域供给,还没有全面的、完善的、具体的、体现新农村全面发展的指标和实践的突破。
应该看到,有些制度创新和提供,不是一个区域能完成的。比如农村人口流动,这实质上是一个社会结构的宏观变迁问题。对此研究界统一的共识,是指出要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的收入,就非得减少农民,让其向城里流动不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首先涉及到户籍制度。而户籍制度的改革,就是具有全局的影响。同时还要涉及到城市化问题。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至少要达到70%,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才可能全部为城市吸纳,我们所设想的新农村目标才有可能实现,这大约需要二十至三十年的时间,不能搞“大跃进”。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复杂的内涵,更表现为一种宏观系统性结构的调整,这种要求怎样体现到试点中去,成为试点的实践内容,还是一个难题。所以,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必须进行深入的系统化思考,不能企图通过办点来完全解决和完成一个区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而只能通过办点,探索、积累建设实践中的某些经验。
4.关于“连片示范、镇村同治”试点模式中治理制度的协调问题
常德的试点提出镇村同治,但乡镇一级的治理属于最基层的政府,乡镇政府为国家基础性的政权机关,村作为农村最基本的社会单元,是一个自治的群体,它的治理核心在“自治”,这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治理制度的模式。那么,镇村同治,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反映政府管理服务的特点,又要体现村一级自治的特点,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连片示范、镇村同治”试点模式在推进中,倡导和推动农民理事会的成立,常德市先后成立了农村建设理事会2 000多个,但理事会和农民依法选出的村委会是什么关系?理事会、村委会和乡镇政府又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活动的协调?这也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我们在 调查中发现,“连片示范、镇村同治”试点模式提出的“五同步”,更多地反映为政府的作为,农民理事会似乎是为了贯彻政府意图进行集资而设立,而村委会、农民的角色是相对淡化的。这在目前所有的三农建设问题中,其实也是一个难点。
因此,未来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应该将公共管理的政府行为与自治的农民行为有机地实现制度衔接,把政府的指导、引领真正变成服务,将具体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化为农民自己的自觉要求和行为,并取得相应的经验。
5.关于试点建设运行过程的监督和效果评估问题
“连片示范、镇村同治”是常德市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在实践中获得了相应的收获,受到当地农民的好评,曾在有关跨省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交流活动中介绍经验。这就自然带来一个问题——新农村试点的效果究竟由谁来评判?其运作的过程究竟由谁来监督?怎样开展过程的监督?问到一些试点的农民,办点过程中为什么这么做不那么做,钱是怎么花的,合理不合理,他们不知道。鉴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的复杂性,我们认为,新农村试点要在尊重农民的前提下,以农民的制度性的集体组织形式和第三方的专家团队结合的方式进行。比如,内容的设定如何?花了多少和怎么花的钱等等,要有一种制度机制来实现监督。同时,政府应该自觉地建立起试点运作情况的公开机制,全面地将相关的任务指标数据化,钱花的有没有价值、工程效益怎样?整体性效果如何等,以制度的方式及时公布,让社会知情,接受评判。
6.关于试点的推进中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的相对同步问题
常德市新农村示范片和镇村同治建设,按照部署,十年之内要办起60多个示范片,惠及120农村人口。那么,这60个示范片,是否就是我们讲的新农村的面貌呢?按照这种方式的推进,是否就是未来常德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的进程呢?这是值得商榷的。随着中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今后的农村发展和建设将与城市化的趋势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构成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可以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没有新城市就没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必然和城镇化同时进行。如果没有城市化,眼睛仅盯着农村搞新农村建设,是一定不能成功的。因此,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推进,在战略思路和政策安排上,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农村领域,而要与新型城市化的推进同步。
对这种客观的要求,常德乃至各地,总体上还缺乏这种系统的准备,没有将新农村建设纳入与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发展相联系的政策思考和战略安排之中。我们现在的很多制度和政策,不仅没有很好地接纳和吸收农村的剩余人口,而是还在排挤农民进城。目前,我们城市化率还很低,在30%之下,跟世界上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严重偏离。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进程要健康地发展,就要同时把新型城市化的进程加以同步加以考虑。在某种程度上,推进城市化就是在建设新农村,甚至比新农村建设本身更重要。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试点的过程中,下大力气抓好城镇化的建设,从而使其不至于缺乏长远的支持和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