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苗床制作、种子处理及催芽、基质配制及装袋、芽苗移栽、苗期管理等方面较详细地总结了皂荚容器苗培育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皂荚;容器苗;培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2.9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183-01
皂荚为豆科皂荚属落叶乔木,又名皂角,对气候、土壤、地形等生态因子的适应能力较强,具有耐旱、抗寒、抗污染等特性,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皂荚木材坚硬,果实富含胰皂质,是优良的天然洗涤剂,种子可榨油,种仁可食用,其荚果和种子是医药、化工、食品等行业的重要原料,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皂荚一般采用种子繁殖,而开展容器袋育苗,不仅省地省种,便于管理,又能提高造林成活率。现将皂荚容器育苗技术总结如下。
1 苗床制作
1.1 圃地选择
苗地应选距造林地近、地势平坦、排水良好、水源充足的微酸性或中性沙土上,忌黏重、积水的土地。山地育苗要选在通风良好、阳光较充足的半阴坡或半阳坡。
1.2 整地做床
先将育苗地深翻整平,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做床方式。信阳市降水量较大,常采用高床,床面宽1.0~1.2 m,步道宽40 cm,育苗床长度依地势及播种量而定,周围挖好排水沟,以防积水[1]。
2 种子处理及催芽
2.1 种子处理
2月下旬或3月上旬,将种子用1%的硫酸亚铁溶液浸泡4 h,再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4 h,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将种子用工业硫酸溶液浸种,脱去种皮上的胶质,硫酸溶液的用量以漫过种子为好,浸泡过程中,要用小玻璃棒每隔15 min搅拌1次,如发现有30%左右的种子种皮有细小的裂痕时,应立即停止浸泡,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再放入清水中浸泡2~3 d。在种子处理过程中,切忌用手直接接触种子,以免损坏皮肤[2]。
2.2 沙床催芽
选通风向阳平坦的地方建沙床,床基宽1 m,深20 cm左右,将洁净的河沙过筛后均匀地铺在床面上,细沙厚度15~20 cm,取充分吸胀的皂荚种子均匀播撒在床面上,种子上再覆盖2 cm厚细沙,地面搭建塑料拱棚,使棚内温、湿度保持相对稳定。播种后至萌芽前每2~3 d喷清水1次。注意棚内空气、温度、湿度的调控。
3 基质配制与装袋
3.1 基质配制
营养上按腐殖质土或圃地土(砂壤土)50%、火烧土30%、腐熟厩肥(有机肥)18%、磷肥2%的比例充分混合过筛,用3%的硫酸亚铁溶液进行土壤消毒。2~3 d后再装袋。
3.2 装袋
选用规格为高15~20 cm,直径6~8 cm的蜂窝状塑膜容器,将配制好的基质装入袋内,装满压实后,依次摆放在预先准备好的苗床上,待苗床摆满容器后,苗床四周用土培好,容器间隙用细土填实,及时浇水1次,1~2 d后即可移栽。
4 芽苗移栽
3月下旬进行芽苗移栽,移栽前先将培育芽苗的沙床浇透水,用手轻拔芽苗放入盛清水的清洁容器内,上覆盖湿布保持苗木湿润。栽前将容器袋喷透水,用植苗签在基质中央插一小缝,将芽苗根系垂直插入,深度以根颈以上0.5~1.0 cm为宜,再用签从一旁插入轻轻挤压使苗根与土壤密接。每个容器移植芽苗1~2株,移植后随即浇透水,若光照过强,要适当遮荫[3]。
5 苗期管理
5.1 出苗管理
幼苗长至6~8 cm高时,间除过多的幼苗,每一容器内保留1株,结合间苗及时对缺苗容器进行补苗,间苗和补苗后立即浇透水。
5.2 水肥管理
出苗期和幼苗生长期喷水少量多次,速生期多量少次,一次喷足,生长后期注意控水,降水过多时要注意排水,皂荚幼苗最忌积水。5—8月每月除草2次,6—7月间结合喷水追肥2~3次,可追施1%尿素溶液和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8月,苗木进入生长后期,应停止使用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追肥时间最好选在晴天的早晨或傍晚进行,每次追肥后要用清水喷洒幼苗叶面,以免肥液粘附叶面造成肥害[4]。
5.3 病虫害防治
常见病害有立枯病、叶枯病,主要危害茎、叶,使幼苗发黄。防治方法:每隔10 d喷洒1次等量的波尔多液100~150倍液,连续喷3次;或者用硫酸铜100倍液浇灌苗木根部。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地老虎,主要为害苗木根系。防治方法:一是施用毒土。用75%辛硫磷乳油0.5 g,加少量水,喷拌细土120~170 kg,一般施用300 kg/hm2;或用3%林丹颗粒剂22.5 kg/hm2,加土375~450 kg/hm2,撒在苗周围。二是喷施药液。喷90%敌百虫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 000~5 000倍液。三是捕杀幼虫。幼虫盛发期,可进行人工捕杀。
6 参考文献
[1] 宋素平,宋卫平.山皂荚育苗技术[J].山西林业科技,2016,45(1):42-43.
[2] 王涛.皂荚育苗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5(1):38.
[3] 叶乃玲.皂荚育苗技术要点[J].林业科技开发,2010,15(5):58.
[4] 秦玉文,马彦芳.豫北地区皂荚育苗技术[J].新农村(黑龙江),2013(4):57.
关键词 皂荚;容器苗;培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2.9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183-01
皂荚为豆科皂荚属落叶乔木,又名皂角,对气候、土壤、地形等生态因子的适应能力较强,具有耐旱、抗寒、抗污染等特性,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皂荚木材坚硬,果实富含胰皂质,是优良的天然洗涤剂,种子可榨油,种仁可食用,其荚果和种子是医药、化工、食品等行业的重要原料,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皂荚一般采用种子繁殖,而开展容器袋育苗,不仅省地省种,便于管理,又能提高造林成活率。现将皂荚容器育苗技术总结如下。
1 苗床制作
1.1 圃地选择
苗地应选距造林地近、地势平坦、排水良好、水源充足的微酸性或中性沙土上,忌黏重、积水的土地。山地育苗要选在通风良好、阳光较充足的半阴坡或半阳坡。
1.2 整地做床
先将育苗地深翻整平,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做床方式。信阳市降水量较大,常采用高床,床面宽1.0~1.2 m,步道宽40 cm,育苗床长度依地势及播种量而定,周围挖好排水沟,以防积水[1]。
2 种子处理及催芽
2.1 种子处理
2月下旬或3月上旬,将种子用1%的硫酸亚铁溶液浸泡4 h,再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4 h,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将种子用工业硫酸溶液浸种,脱去种皮上的胶质,硫酸溶液的用量以漫过种子为好,浸泡过程中,要用小玻璃棒每隔15 min搅拌1次,如发现有30%左右的种子种皮有细小的裂痕时,应立即停止浸泡,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再放入清水中浸泡2~3 d。在种子处理过程中,切忌用手直接接触种子,以免损坏皮肤[2]。
2.2 沙床催芽
选通风向阳平坦的地方建沙床,床基宽1 m,深20 cm左右,将洁净的河沙过筛后均匀地铺在床面上,细沙厚度15~20 cm,取充分吸胀的皂荚种子均匀播撒在床面上,种子上再覆盖2 cm厚细沙,地面搭建塑料拱棚,使棚内温、湿度保持相对稳定。播种后至萌芽前每2~3 d喷清水1次。注意棚内空气、温度、湿度的调控。
3 基质配制与装袋
3.1 基质配制
营养上按腐殖质土或圃地土(砂壤土)50%、火烧土30%、腐熟厩肥(有机肥)18%、磷肥2%的比例充分混合过筛,用3%的硫酸亚铁溶液进行土壤消毒。2~3 d后再装袋。
3.2 装袋
选用规格为高15~20 cm,直径6~8 cm的蜂窝状塑膜容器,将配制好的基质装入袋内,装满压实后,依次摆放在预先准备好的苗床上,待苗床摆满容器后,苗床四周用土培好,容器间隙用细土填实,及时浇水1次,1~2 d后即可移栽。
4 芽苗移栽
3月下旬进行芽苗移栽,移栽前先将培育芽苗的沙床浇透水,用手轻拔芽苗放入盛清水的清洁容器内,上覆盖湿布保持苗木湿润。栽前将容器袋喷透水,用植苗签在基质中央插一小缝,将芽苗根系垂直插入,深度以根颈以上0.5~1.0 cm为宜,再用签从一旁插入轻轻挤压使苗根与土壤密接。每个容器移植芽苗1~2株,移植后随即浇透水,若光照过强,要适当遮荫[3]。
5 苗期管理
5.1 出苗管理
幼苗长至6~8 cm高时,间除过多的幼苗,每一容器内保留1株,结合间苗及时对缺苗容器进行补苗,间苗和补苗后立即浇透水。
5.2 水肥管理
出苗期和幼苗生长期喷水少量多次,速生期多量少次,一次喷足,生长后期注意控水,降水过多时要注意排水,皂荚幼苗最忌积水。5—8月每月除草2次,6—7月间结合喷水追肥2~3次,可追施1%尿素溶液和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8月,苗木进入生长后期,应停止使用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追肥时间最好选在晴天的早晨或傍晚进行,每次追肥后要用清水喷洒幼苗叶面,以免肥液粘附叶面造成肥害[4]。
5.3 病虫害防治
常见病害有立枯病、叶枯病,主要危害茎、叶,使幼苗发黄。防治方法:每隔10 d喷洒1次等量的波尔多液100~150倍液,连续喷3次;或者用硫酸铜100倍液浇灌苗木根部。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地老虎,主要为害苗木根系。防治方法:一是施用毒土。用75%辛硫磷乳油0.5 g,加少量水,喷拌细土120~170 kg,一般施用300 kg/hm2;或用3%林丹颗粒剂22.5 kg/hm2,加土375~450 kg/hm2,撒在苗周围。二是喷施药液。喷90%敌百虫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 000~5 000倍液。三是捕杀幼虫。幼虫盛发期,可进行人工捕杀。
6 参考文献
[1] 宋素平,宋卫平.山皂荚育苗技术[J].山西林业科技,2016,45(1):42-43.
[2] 王涛.皂荚育苗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5(1):38.
[3] 叶乃玲.皂荚育苗技术要点[J].林业科技开发,2010,15(5):58.
[4] 秦玉文,马彦芳.豫北地区皂荚育苗技术[J].新农村(黑龙江),201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