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让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中形成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一门课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应与之适应,必须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这个核心理念贯穿到教学的始终。
一、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观要求教师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单靠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例如:在设计“春天的盛会”这一活动时,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公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引导学生了解春天不仅是个美丽的季节,而且是个生机勃勃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大自然中的乐趣。继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表达寻找、观察到的春天以及对春天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在活动中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因为,只有学生通过自己计划活动内容,全身心投入活动的全过程,才能真正感受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内心深处想去保护大自然。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把道德教育寓于儿童的生活中,才能使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构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伙伴;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是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在活动中与教材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伙伴对话的互动过程。因此,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是这场教学改革的亮点。
新教材较之旧教材,其显著变化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基于此,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情景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活动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从而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拓展空间,整合教材
教材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才能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发挥同伴的合作交流作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教材的沟通、对话与应答,共创共生,求异创新。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仅仅把目光局限于室内及教材,而应转向室外,转向生活,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视为素材库、信息源。例如:在设计“祖国真美丽”活动时,与学校组织的班队会有机结合,紧密联系本地区的情况,让学生自己扮演小导游,在比较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介绍本地的旅游景点,并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展示收集的图片资料,使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建设及发展的愿望。教师将课程内容变成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将有利于儿童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四、探索评价行为
评价工作是课改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活动中评价,在评价中学习。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会评价自己,学会评价别人,学会做人的道理。在评价过程中采取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参与评价的评价方式,记录学生成长的轨迹,杜绝学生校内校外表现的差异性,从而达到全面评价学生。
评价有时在游戏中,有时在小组讨论中,有时在家里……评价多了几把尺子,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的学生,更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这样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逐步得到学生、教师、家长的认同。
责任编辑:祝维宁
一、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观要求教师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单靠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例如:在设计“春天的盛会”这一活动时,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公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引导学生了解春天不仅是个美丽的季节,而且是个生机勃勃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大自然中的乐趣。继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表达寻找、观察到的春天以及对春天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在活动中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因为,只有学生通过自己计划活动内容,全身心投入活动的全过程,才能真正感受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内心深处想去保护大自然。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把道德教育寓于儿童的生活中,才能使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构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伙伴;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是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在活动中与教材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伙伴对话的互动过程。因此,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是这场教学改革的亮点。
新教材较之旧教材,其显著变化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基于此,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情景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活动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从而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拓展空间,整合教材
教材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才能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发挥同伴的合作交流作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教材的沟通、对话与应答,共创共生,求异创新。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仅仅把目光局限于室内及教材,而应转向室外,转向生活,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视为素材库、信息源。例如:在设计“祖国真美丽”活动时,与学校组织的班队会有机结合,紧密联系本地区的情况,让学生自己扮演小导游,在比较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介绍本地的旅游景点,并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展示收集的图片资料,使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建设及发展的愿望。教师将课程内容变成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将有利于儿童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四、探索评价行为
评价工作是课改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活动中评价,在评价中学习。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会评价自己,学会评价别人,学会做人的道理。在评价过程中采取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参与评价的评价方式,记录学生成长的轨迹,杜绝学生校内校外表现的差异性,从而达到全面评价学生。
评价有时在游戏中,有时在小组讨论中,有时在家里……评价多了几把尺子,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的学生,更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这样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逐步得到学生、教师、家长的认同。
责任编辑:祝维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