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法引领自主阅读

来源 :教育·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ue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教育专家将阅读的意义定位在提升人生品质的层面。阅读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重视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就好比交给学生一柄砍柴的利斧,无论来到哪个山头都能砍到柴火,有了在广阔海洋“捕鱼”的工具。所以,在教读课上,要想方设法重视学生阅读技能的习得,掌握阅读的“千方百计”,实现语言文字由感知内容到知识内化、迁移运用。尝试“多法引领,自主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培养语言文字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快读浏览,激趣先行
  快读浏览的阅读方式意在提高读的速度。有选择、有目的地忽略深度理解。第三学段在默读的基础上,学习快速浏览,有利于挖掘教材潜在的趣味性,激发孩子们自主阅读的热情。
  快读浏览要在較短的时间内对较长文本进行快速、整体的感知,产生直接、原始的体验,使学生情有所钟,心有所向。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关注自己兴趣的内容,对学习的对象自主选择,寻趣而行。再从不同角度切入,对文章形成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快读浏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情感、问题都是很好的引子,是体会语言的不同路径。
  情感导引、评价助力 学习过程是一个情感从吸纳——内化——释放的过程。教师要具慧心,依据不同文体与学生实际确定目标。浏览阅读时学生的空间相对自由,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自信。当学生通过主动阅读取得效果时,要多加赞许,通过赞赏评价助力,燃起再阅读的热情,投入到更深一层的探究之中。因此,以情感导引,学习快速浏览,能促进多次阅读的良性循环。
  问题指路、有效探索 有目的地创设问题,以“疑”带动快速浏览。如五年级上册《变色龙》一文,问题“课文哪一部分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哪些词句反映了人物的强烈情感?”“本课为什么会写得这样生动、有趣?”等方面设疑。问题就像枝头上的红苹果让学生想方设法去文中采摘。浏览了全文,把握住整体,直奔向目的。浏览直奔目的有时可以重复进行。既缩短了阅读的时间,又能慧眼剖珠,扩展了理解文本的空间,使单一的提问转化为多元的发散性学习。
  延伸课外、提高速度 快速浏览也常用于搜索文献资料,及广泛课外阅读。如:从课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知识,查阅各类资料,扫清初读时的疑惑,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诺贝尔》一文,查一查诺贝尔、诺贝尔奖金和华裔获奖的情况和相关资料;浏览《鸟的天堂》为什么能独木成林,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场景切合课文情境?在初步辨析中解除心中的疑惑,架起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桥梁。快读浏览也是一种心智技能性训练,延伸到课外的自我阅读训练,有助于语言的有效积累与建构。
  合作议读,有效探究
  议读,是学生交流合作、自我学习的一种常用阅读方法。在初步感知后,解决了-些较浅的问题,学生就有了个体学习的立足点。这时应给他们充裕时间进行自由的朗读、自主交流。学生议读活动,也是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的活动。
  议读,在中高年级课堂中常用。它能有效地将个体的学习目标综合成群体的学习目标,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潜心研读课文后,小组合作,边读边议:“作者是怎么用这三个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让学生读读议议,探究作者如何“以事说理”?引导学生关注文体特征,感受说理文语言的特点以及表达方式。与其他文体进行比较,由一篇到一类,梳理出说理文结构的共同点,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促进阅读能力的迁移。
  合作议读强调生生互动,要求学生多角度地阅读课文,合作评议,议后再读。这个过程的探索是自主的,是“自己握刀砍的柴”:明白了写作方法——借事例说明道理 ,了解基本结构:提出观点——事例证明——总结观点。合作议读是中高年段课堂常用的阅读方法,可以对不同文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探究。
  细读品味,理解语言
  品读是一种全发散的读书方法。重在学习者的探究,让学习过程呈现出“你一言,我一语”的局面,倾听、交流、争议,较之议读更细。其间,教师是一个掌舵者,学生是划船者。品读是理解内化语言的好方法。品读要重视以下两点:
  寻点拉线 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教师精心设计,拉一条“主线”把学生零散的思维火花串起来,促进自主探究。如《鞋匠的儿子》一文,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寻点:参议员是怎样羞辱林肯的?“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读:傲慢、嘲讽、嗤之以鼻),再沿波溯源引出隐线——参议员的态度变化。再读时要细读品味,顺着点拉线,体会其中的前后对比、种种纠葛,奠定情感的基调。再观察作者的细致描写,提升感受力和对语言的评鉴能力!使学生有发现的快乐,体验“渔之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阅读技能。
  情境体验 课文是静态的,阅读是动态的。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从中感受语言生动、真实的气息,能加深对语言的感悟,去发现语言文字背后作者的心意。尽管品读的形式很多,但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在细读品味中,“体验”“发现”语言文字蕴藏的内涵。
  评读交流,积累内化
  评读,是将课文情感内化为自身情感后的一种理解展示。是一种将感性升华为理性的“内化”过程。学生的情感以及对语言材料的领悟程度,通过展示朗读能更有效地深入内心。评读对文章语言从各个层次进行理解,将其化整为零,精思细摩,最终吸为自身的养分。
  如《日月潭》一文中“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等许多优美的语句,可应用情感体验法。你最喜欢哪些语句,为什么?作者这样写好不好?好在哪里?为什么?你能不能也说一说这样写景的句子。最后自由练读、互读、评读。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与作品的共鸣。
  评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生生互评、师生共评、自读自评。对于那些比较浅显的、情感跨度不是很大的片段,尝试采用生生互评的方式,读读、说说、写写。未必要强求整齐一致,只要是真实的体验就很好。在评中学习语言表达形式,评中磨砺学生的阅读眼光。
  赏读迁移,实践运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凭借。赏读是理解、认识、评价以至想象、创造后形成鉴赏能力的高层次的阅读,是实现迁移,落实运用后阅读能力形成阶段。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语言意境后熟读成诵,广泛丰富和积累语言。例如,《如梦令》赏读:初读全词揣摩词的温度;想象画面品味词的意境。一咏三叹悟词中的情感:春色再好,心已碎。个中滋味谁明白?如梦一般的美好,已如梦一般地远去。这时,对词的理解达到新的境界。
  语言内化为能力最终表现形式是迁移运用。教学中,应变着“法子”将积累的语言进行训练,当场表述、转述、仿作。将课文的语言引伸为各种不同角度的语言描述。如《新型玻璃》:课文是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练习时尝试着转变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叙述,以销售形式打宣传广告。把语言的内涵扩大,加大语言张力。当然,迁移也可以表现为多种语言形式在课外的延伸。如,把叙述改为对话,把描述改为情境描写。精心设计练习,形式尽量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通过日积月累,在教材的“例子”中,发现语言文字的规律、发现表达的秘密,习得阅读方法、思维方法、表达方法。达到入情入境触摸文本的内涵,渐渐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这还不够,教师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读与思结合,提升思维的品质。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课外阅读活动,开展名著导读,涉猎各类书籍报刊。让学生将学习到的阅读方法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同时广采博闻,树立阅读既是学习、也是生活技能的概念,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福建省周宁县教师进修学校)
其他文献
文章提出了塑造企业文化的基本步骤,并探讨了对原有的企业文化进行变革和更新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本文首先对大型LNG装置的仪控系统进行了整体框架设计,采用网络分层设计方案,将主要生产信息通讯到DCS主控制系统中进行统一数据监控及管理;其次探讨了大型LNG装置的仪控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使用远程控制技术对数字存储示波器的输出信号进行采集分析成为当前的测试技术热点。本文以TDS1000C-SC数字存储示波器为对象,选用GPIB-
介绍了安全仪表系统的作用、与基本控制系统的区别,以及安全完整性等级的评估过程,对比分析了常用的安全完整性等级验证计算方法,基于状态枚举法,得出了不同冗余结构的计算模型。
冷战结束后,世界性的民族主义新浪潮成为国际政治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民族矛盾、种族纠纷、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和利益争夺明显加剧,民族主义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
IO-Link已经成为可编程控制器标准IEC61131第9部分的公共可用规范了。它是一种用于小型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单点数字通信接口。很多自动化厂家已经支持这个规范了。本文对该技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深知"没有反思就没有成功"。在不断探索、实践、反思、再实践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是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关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