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教育专家将阅读的意义定位在提升人生品质的层面。阅读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重视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就好比交给学生一柄砍柴的利斧,无论来到哪个山头都能砍到柴火,有了在广阔海洋“捕鱼”的工具。所以,在教读课上,要想方设法重视学生阅读技能的习得,掌握阅读的“千方百计”,实现语言文字由感知内容到知识内化、迁移运用。尝试“多法引领,自主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培养语言文字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快读浏览,激趣先行
快读浏览的阅读方式意在提高读的速度。有选择、有目的地忽略深度理解。第三学段在默读的基础上,学习快速浏览,有利于挖掘教材潜在的趣味性,激发孩子们自主阅读的热情。
快读浏览要在較短的时间内对较长文本进行快速、整体的感知,产生直接、原始的体验,使学生情有所钟,心有所向。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关注自己兴趣的内容,对学习的对象自主选择,寻趣而行。再从不同角度切入,对文章形成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快读浏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情感、问题都是很好的引子,是体会语言的不同路径。
情感导引、评价助力 学习过程是一个情感从吸纳——内化——释放的过程。教师要具慧心,依据不同文体与学生实际确定目标。浏览阅读时学生的空间相对自由,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自信。当学生通过主动阅读取得效果时,要多加赞许,通过赞赏评价助力,燃起再阅读的热情,投入到更深一层的探究之中。因此,以情感导引,学习快速浏览,能促进多次阅读的良性循环。
问题指路、有效探索 有目的地创设问题,以“疑”带动快速浏览。如五年级上册《变色龙》一文,问题“课文哪一部分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哪些词句反映了人物的强烈情感?”“本课为什么会写得这样生动、有趣?”等方面设疑。问题就像枝头上的红苹果让学生想方设法去文中采摘。浏览了全文,把握住整体,直奔向目的。浏览直奔目的有时可以重复进行。既缩短了阅读的时间,又能慧眼剖珠,扩展了理解文本的空间,使单一的提问转化为多元的发散性学习。
延伸课外、提高速度 快速浏览也常用于搜索文献资料,及广泛课外阅读。如:从课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知识,查阅各类资料,扫清初读时的疑惑,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诺贝尔》一文,查一查诺贝尔、诺贝尔奖金和华裔获奖的情况和相关资料;浏览《鸟的天堂》为什么能独木成林,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场景切合课文情境?在初步辨析中解除心中的疑惑,架起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桥梁。快读浏览也是一种心智技能性训练,延伸到课外的自我阅读训练,有助于语言的有效积累与建构。
合作议读,有效探究
议读,是学生交流合作、自我学习的一种常用阅读方法。在初步感知后,解决了-些较浅的问题,学生就有了个体学习的立足点。这时应给他们充裕时间进行自由的朗读、自主交流。学生议读活动,也是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的活动。
议读,在中高年级课堂中常用。它能有效地将个体的学习目标综合成群体的学习目标,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潜心研读课文后,小组合作,边读边议:“作者是怎么用这三个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让学生读读议议,探究作者如何“以事说理”?引导学生关注文体特征,感受说理文语言的特点以及表达方式。与其他文体进行比较,由一篇到一类,梳理出说理文结构的共同点,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促进阅读能力的迁移。
合作议读强调生生互动,要求学生多角度地阅读课文,合作评议,议后再读。这个过程的探索是自主的,是“自己握刀砍的柴”:明白了写作方法——借事例说明道理 ,了解基本结构:提出观点——事例证明——总结观点。合作议读是中高年段课堂常用的阅读方法,可以对不同文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探究。
细读品味,理解语言
品读是一种全发散的读书方法。重在学习者的探究,让学习过程呈现出“你一言,我一语”的局面,倾听、交流、争议,较之议读更细。其间,教师是一个掌舵者,学生是划船者。品读是理解内化语言的好方法。品读要重视以下两点:
寻点拉线 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教师精心设计,拉一条“主线”把学生零散的思维火花串起来,促进自主探究。如《鞋匠的儿子》一文,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寻点:参议员是怎样羞辱林肯的?“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读:傲慢、嘲讽、嗤之以鼻),再沿波溯源引出隐线——参议员的态度变化。再读时要细读品味,顺着点拉线,体会其中的前后对比、种种纠葛,奠定情感的基调。再观察作者的细致描写,提升感受力和对语言的评鉴能力!使学生有发现的快乐,体验“渔之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阅读技能。
情境体验 课文是静态的,阅读是动态的。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从中感受语言生动、真实的气息,能加深对语言的感悟,去发现语言文字背后作者的心意。尽管品读的形式很多,但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在细读品味中,“体验”“发现”语言文字蕴藏的内涵。
评读交流,积累内化
评读,是将课文情感内化为自身情感后的一种理解展示。是一种将感性升华为理性的“内化”过程。学生的情感以及对语言材料的领悟程度,通过展示朗读能更有效地深入内心。评读对文章语言从各个层次进行理解,将其化整为零,精思细摩,最终吸为自身的养分。
如《日月潭》一文中“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等许多优美的语句,可应用情感体验法。你最喜欢哪些语句,为什么?作者这样写好不好?好在哪里?为什么?你能不能也说一说这样写景的句子。最后自由练读、互读、评读。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与作品的共鸣。
评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生生互评、师生共评、自读自评。对于那些比较浅显的、情感跨度不是很大的片段,尝试采用生生互评的方式,读读、说说、写写。未必要强求整齐一致,只要是真实的体验就很好。在评中学习语言表达形式,评中磨砺学生的阅读眼光。
赏读迁移,实践运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凭借。赏读是理解、认识、评价以至想象、创造后形成鉴赏能力的高层次的阅读,是实现迁移,落实运用后阅读能力形成阶段。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语言意境后熟读成诵,广泛丰富和积累语言。例如,《如梦令》赏读:初读全词揣摩词的温度;想象画面品味词的意境。一咏三叹悟词中的情感:春色再好,心已碎。个中滋味谁明白?如梦一般的美好,已如梦一般地远去。这时,对词的理解达到新的境界。
语言内化为能力最终表现形式是迁移运用。教学中,应变着“法子”将积累的语言进行训练,当场表述、转述、仿作。将课文的语言引伸为各种不同角度的语言描述。如《新型玻璃》:课文是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练习时尝试着转变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叙述,以销售形式打宣传广告。把语言的内涵扩大,加大语言张力。当然,迁移也可以表现为多种语言形式在课外的延伸。如,把叙述改为对话,把描述改为情境描写。精心设计练习,形式尽量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通过日积月累,在教材的“例子”中,发现语言文字的规律、发现表达的秘密,习得阅读方法、思维方法、表达方法。达到入情入境触摸文本的内涵,渐渐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这还不够,教师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读与思结合,提升思维的品质。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课外阅读活动,开展名著导读,涉猎各类书籍报刊。让学生将学习到的阅读方法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同时广采博闻,树立阅读既是学习、也是生活技能的概念,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福建省周宁县教师进修学校)
快读浏览,激趣先行
快读浏览的阅读方式意在提高读的速度。有选择、有目的地忽略深度理解。第三学段在默读的基础上,学习快速浏览,有利于挖掘教材潜在的趣味性,激发孩子们自主阅读的热情。
快读浏览要在較短的时间内对较长文本进行快速、整体的感知,产生直接、原始的体验,使学生情有所钟,心有所向。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关注自己兴趣的内容,对学习的对象自主选择,寻趣而行。再从不同角度切入,对文章形成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快读浏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情感、问题都是很好的引子,是体会语言的不同路径。
情感导引、评价助力 学习过程是一个情感从吸纳——内化——释放的过程。教师要具慧心,依据不同文体与学生实际确定目标。浏览阅读时学生的空间相对自由,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自信。当学生通过主动阅读取得效果时,要多加赞许,通过赞赏评价助力,燃起再阅读的热情,投入到更深一层的探究之中。因此,以情感导引,学习快速浏览,能促进多次阅读的良性循环。
问题指路、有效探索 有目的地创设问题,以“疑”带动快速浏览。如五年级上册《变色龙》一文,问题“课文哪一部分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哪些词句反映了人物的强烈情感?”“本课为什么会写得这样生动、有趣?”等方面设疑。问题就像枝头上的红苹果让学生想方设法去文中采摘。浏览了全文,把握住整体,直奔向目的。浏览直奔目的有时可以重复进行。既缩短了阅读的时间,又能慧眼剖珠,扩展了理解文本的空间,使单一的提问转化为多元的发散性学习。
延伸课外、提高速度 快速浏览也常用于搜索文献资料,及广泛课外阅读。如:从课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知识,查阅各类资料,扫清初读时的疑惑,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诺贝尔》一文,查一查诺贝尔、诺贝尔奖金和华裔获奖的情况和相关资料;浏览《鸟的天堂》为什么能独木成林,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场景切合课文情境?在初步辨析中解除心中的疑惑,架起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桥梁。快读浏览也是一种心智技能性训练,延伸到课外的自我阅读训练,有助于语言的有效积累与建构。
合作议读,有效探究
议读,是学生交流合作、自我学习的一种常用阅读方法。在初步感知后,解决了-些较浅的问题,学生就有了个体学习的立足点。这时应给他们充裕时间进行自由的朗读、自主交流。学生议读活动,也是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的活动。
议读,在中高年级课堂中常用。它能有效地将个体的学习目标综合成群体的学习目标,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潜心研读课文后,小组合作,边读边议:“作者是怎么用这三个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让学生读读议议,探究作者如何“以事说理”?引导学生关注文体特征,感受说理文语言的特点以及表达方式。与其他文体进行比较,由一篇到一类,梳理出说理文结构的共同点,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促进阅读能力的迁移。
合作议读强调生生互动,要求学生多角度地阅读课文,合作评议,议后再读。这个过程的探索是自主的,是“自己握刀砍的柴”:明白了写作方法——借事例说明道理 ,了解基本结构:提出观点——事例证明——总结观点。合作议读是中高年段课堂常用的阅读方法,可以对不同文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探究。
细读品味,理解语言
品读是一种全发散的读书方法。重在学习者的探究,让学习过程呈现出“你一言,我一语”的局面,倾听、交流、争议,较之议读更细。其间,教师是一个掌舵者,学生是划船者。品读是理解内化语言的好方法。品读要重视以下两点:
寻点拉线 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教师精心设计,拉一条“主线”把学生零散的思维火花串起来,促进自主探究。如《鞋匠的儿子》一文,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寻点:参议员是怎样羞辱林肯的?“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读:傲慢、嘲讽、嗤之以鼻),再沿波溯源引出隐线——参议员的态度变化。再读时要细读品味,顺着点拉线,体会其中的前后对比、种种纠葛,奠定情感的基调。再观察作者的细致描写,提升感受力和对语言的评鉴能力!使学生有发现的快乐,体验“渔之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阅读技能。
情境体验 课文是静态的,阅读是动态的。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从中感受语言生动、真实的气息,能加深对语言的感悟,去发现语言文字背后作者的心意。尽管品读的形式很多,但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在细读品味中,“体验”“发现”语言文字蕴藏的内涵。
评读交流,积累内化
评读,是将课文情感内化为自身情感后的一种理解展示。是一种将感性升华为理性的“内化”过程。学生的情感以及对语言材料的领悟程度,通过展示朗读能更有效地深入内心。评读对文章语言从各个层次进行理解,将其化整为零,精思细摩,最终吸为自身的养分。
如《日月潭》一文中“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等许多优美的语句,可应用情感体验法。你最喜欢哪些语句,为什么?作者这样写好不好?好在哪里?为什么?你能不能也说一说这样写景的句子。最后自由练读、互读、评读。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与作品的共鸣。
评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生生互评、师生共评、自读自评。对于那些比较浅显的、情感跨度不是很大的片段,尝试采用生生互评的方式,读读、说说、写写。未必要强求整齐一致,只要是真实的体验就很好。在评中学习语言表达形式,评中磨砺学生的阅读眼光。
赏读迁移,实践运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凭借。赏读是理解、认识、评价以至想象、创造后形成鉴赏能力的高层次的阅读,是实现迁移,落实运用后阅读能力形成阶段。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语言意境后熟读成诵,广泛丰富和积累语言。例如,《如梦令》赏读:初读全词揣摩词的温度;想象画面品味词的意境。一咏三叹悟词中的情感:春色再好,心已碎。个中滋味谁明白?如梦一般的美好,已如梦一般地远去。这时,对词的理解达到新的境界。
语言内化为能力最终表现形式是迁移运用。教学中,应变着“法子”将积累的语言进行训练,当场表述、转述、仿作。将课文的语言引伸为各种不同角度的语言描述。如《新型玻璃》:课文是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练习时尝试着转变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叙述,以销售形式打宣传广告。把语言的内涵扩大,加大语言张力。当然,迁移也可以表现为多种语言形式在课外的延伸。如,把叙述改为对话,把描述改为情境描写。精心设计练习,形式尽量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通过日积月累,在教材的“例子”中,发现语言文字的规律、发现表达的秘密,习得阅读方法、思维方法、表达方法。达到入情入境触摸文本的内涵,渐渐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这还不够,教师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读与思结合,提升思维的品质。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课外阅读活动,开展名著导读,涉猎各类书籍报刊。让学生将学习到的阅读方法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同时广采博闻,树立阅读既是学习、也是生活技能的概念,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福建省周宁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