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凝望与坚守完成华丽的转身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y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一位致力于学生发展的乡村教师;他,是一位思考着的教育行者。他从教21年,有过两次有违常人之道的“放弃”。终于,在一片较为宁静的乡村世界里,在自己熟悉的和喜爱的学科教学工作中铸就了辉煌,成为一名乡土名师。有领导评价说:“宋孝雁做教师是幸福的,做宋孝雁的学生是幸运的。”
  从“专业不对口”到“教学能手”
  入职前,他是农业学校的毕业生,他学的是农作物种植与管理,可没想到,毕业后竟然要他从事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跟他一批参加教育工作的,很多同事都是师范专业毕业生。而他,是一名专业不对口的“门外汉”。此时的他,没有教师资格证,没有测试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更严重的是,他没有站上讲台的底气与勇气。他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吗?
  如同他不知不觉中“被分配到学校”一样,他又“被”第一所工作的学校安排成了一名语文教师,从此,便与语文教学结缘,不再分离。不过,在偏僻的农村小学,想要快速掌握语文教学规律、摸索出科学的教学方法实在不易。
  有一天,镇教管会一位教师到学校听课。也许是听课教师有意地想听听这位“门外汉”教学是否入门,便来到了他的课堂。这是他第一次接受校外人士听课,心情颇为紧张。板书课题后,他一口气在黑板上写下了很多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课文中找答案。课后,听课教师肯定了他的教学,说他善于引导学生阅读。那时的他也不知道该如何科学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之所以采用连篇累牍地提问式教学,是他对杂志上介绍的教学方法的生搬硬套而已。
  2004年,他用积攒了一年的工资购买了一台电脑,互联网便为他这个身处偏僻之地的年轻教师带来了更多的资源。他长时间地在“教育在线”,在“人教论坛”潜水,他知道了一个个小语界大咖、草根的名字。通过网络,他观摩了一节节名师课堂视频,浏览了一篇篇教学设计与实录。虽然他几乎从不在网上冒泡,但久而久之,他如一块被置入佛堂的顽石一般,也似乎悟得了一些真谛。
  一次,他得到了去省城武汉参加小语教学研讨会的机会,幸运地现场聆听了王崧舟老师讲的《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课堂上,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时,不小心把“挪动一寸地方”读成了“挪寸一寸地方”。王老师留意了这个小错误,但他并没有直接批评指出,而是先予以纠正,接着竟还褒奖了这个学生一番:“你读书真认真,我想你之所以读错是因为邱少云没挪动一寸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巧妙的一句话自然地将学生由“错误”的灰心转变为成功的喜悦。这一刻,他明白了,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回校之后,他把这节课带给自己的触动以《评价,学生主动学习的加油站》为题写了下来,后来,此文还获得了全国论文评比优秀奖励。
  固步必自封,走出去,方觉天地宽。参加工作后的第六年,全区举办村级小学教师优质课比赛。他参加了这次角逐。记得讲课时正值清明节前后,而他教学的是情感性极强的课文——《丰碑》。他从清明节引入课文学习,并用声情并茂的朗诵打动了学生,也打动了自己。从此,他更坚信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充满激情,方能带领学生进入阅读与感受的情境。
  二十年来,他多次在教学竞赛或研讨活动中授课,磨砺了自己了教学基本功,也拓展了自己的教学视野:他参加了语文出版社举办的“全国小语教学论坛”活动,在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在2016~2017年度“一师一优课”活动中,他主讲的《一个这样的老师》被评为部级优课;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习作教学竞赛、课内比教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基本功大练兵大比武等,每一次活动都能让他发生蜕变。现在,他被聘为教学讲师团成员,到多个乡镇送过课。参加一次次活动,既要与教师们分享前沿教学动向,又要解决乡村学生学习的困境,他身上的教学素养变得更丰富了,他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乡土名师,成了同事们认可的教学能手。
  从“乡村教师”到“特级教师”
  2014年,湖北省第九批特级教师评选结果公布,时年36岁的他幸运地成为一名“特级教师”。他明白,作为一名乡村教师,若不通过持续的学习与实践,并获取正确的教学认知,是无法获得并维持这莫大的专业荣誉的。在阅读中思索,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是他形成正确教学认知的必由之路。
  有时,在杂志上阅读到一篇篇精巧的文章会引起他的共鸣。他曾读过一篇题为《“踢皮球”带来的惊喜》的一线教师的小论文,文章紧扣一个易错字——“溪”的教学过程去讲述,教师变说教者为征询者,这样问学生:“溪”字的下面为什么是“大”?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力被极大地释放,有的认为是小溪里有大鱼等,而最富有诗意的学生说:“小溪流向了大海。”如此一来,所有学生都经过自己的思考与想象,将这个字形与自己脑海中的事物建立起了联系,牢牢地记住了它。这位教师只是如实地叙述了这一小段课堂回放,甚至从中连对教学进行深入思考的文字也讀不到。其实,这段教学实录之中却蕴含着科学的教学思想,换言之,是教师有了正确的教学思想指导,才演绎了一段精彩的课堂。从这段教学中,读者分明可以看到教师在“退位”,而学生在“上位”……想到这些,他赶忙敲击键盘,一篇《教学论文写作并不难》的读后感便流泻出来。
  当然,再先进的理论知识,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发挥其价值。在全国大范围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他也积极投身到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他以襄州区“二五五”课改理念为指引,在课堂教学中积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实现了主动学习、快乐学习。2010年,区教研室组织专家深入到一线课堂检查课改效果,他上了一节《渔歌子》的家常课,课中见不到花哨的教学媒体,却让专家们见到了学生快乐学习的状态。课后,几位专家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宋孝雁做教师是幸福的,做宋孝雁的学生是幸运的。”
  从“老师的徒弟”到“徒弟的老师”
  每一个教师的成长之路都伴随着向老教师的学习。有时,虽然彼此之间没有师徒的名分,但实际上已建立起这样的联系。从教之初,宋孝雁是一个教学门外汉;当他成长起来后,他便肩负起指导其他教师成长的责任。   2002年,他和一批年轻教师一样被组合到一所新的学校——黄龙镇高级小学,上级安排他负责全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在这样一所从头开始的学校,他从建章立制开始,先后为学校出台了数十项教学管理规程与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推动全校教学工作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他带领全校教师在教学研究领域大展身手,从改革备课方式入手,由个人备课向集体备课逐步发展,形成了集体备课模式。当地教研杂志《襄阳教研》开辟专栏推广了学校的集体备课经验,区教研室召开集体备课现场研讨会,他作为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率领学校语文组教师在会场现场作了集体交流环节的展示活动,为全区各兄弟学校提供了借鉴。以他为核心的语文教研团队业务水平快速提升:有6人获得区级以上优质课教师的称号,有2人还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现在,他任教的这所乡村学校不少青年教师在他的指导或影响下,开始走上专业成长的道路,有三名教师被评为市级名师,两名教师课堂教学获部级优课奖励,在乡村学校树立起一面教师专业成长的旗帜。
  2009年,他参加国家级班主任培训,作为拥有100名学员的培训班辅导教师,他指导本班学员积极参训,学员成绩全部合格,他也被全国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授予“风范人物”称号;2010年,他参加中央电教馆组织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国家级远程培训,他既是参训学员,也是培训者,还担负着指导其他学员的任务,在培训期间,他的多篇简报文章与反思在国培网站、省教育信息网等媒体平台交流。2013年,他又被继教网聘为“国培”语文学科辅导教师,学员成绩全部合格,他本人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2008年,他被襄州区教研室聘为教育讲师团成员。2013年,他再次被襄州区继续教育中心聘为讲师团成员,先后在峪山镇、张湾镇、古驿镇、张家集镇参加送课下乡活动,执教的语文课,受到当地学校的好评。
  让我们看看2017年12月22日这一天他的活动经历吧。上午,区教研室组织学科教研活动,他到双沟镇双南小学主讲一节名著类课文阅读课《武松打虎》,他带着孩子们赏析名著对人物心理、动作进行的生动描写,使孩子们对名著原文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下午,他来到邻近乡镇张家集镇宋营小学,應学校之邀为六年级的孩子们送来一节作文指导课《物品的自述》,他用自己班上孩子的习作当例文,教学生如何写好自述类文章的开头,接下来怎么打开习作的思路,帮助孩子们掌握作前构思的方法。
  如此,宋孝雁忙碌地奔走于乡村学校之间,为乡村学校的孩子们献上一节又一节的原生态课堂教学,和教师们一次又一次共同探讨教学的得与失。虽不像一些在盛大场面登台授课与报告的名师那样风光,但他却戏称自己原本是学农业出身的,如此做一个往返于田间地头的“农艺师”挺好的。
其他文献
自2000年任职以来,班主任这个角色如影随形。我们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小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然而全面了解和认识自我对于一个小学生却是一个难题。由于他们的一些认知行为缺少客观性和完整性,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那么作为任课教师兼班主任,除了具有渊博的学识以外,善于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是十分必要的。  在沟通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够妥善地处理好
小学教育是人的整个受教育生涯中的重要阶段。然而,传统观念对其具有的“基础性”特点存在一定的误解,使得按照传统观念进行的小学教育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本文分析了传统观念对于小学教育理解的片面之处,并尝试对小学教育的目标进行探析,在此基础上,笔者还提出了一些旨在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一、传统观念对于小学教育的误解  小学教育作为人类的启蒙教育阶段,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与同样作为启蒙教
他是一位教育着的思考者和思考着的教育者——当教师,不囿于清贫和窘困,平凡中谱写出“耀眼”的辉煌;  他是一位管理着的思考者和思考着的管理者——当校长,掌管一乡教育,每到一处总能“风生水起”,绘就一片新天地;  他是一位调查着的思考者和思考着的调查者——立足实际,以教育理论为支撑,“高屋建瓴”地写成了一篇篇可以供他人“借鉴”的好文章;  他还是一位阅读着的思考者与思考着的阅读者——在忙碌的教学和领导
在三尺讲台上,他神采飞扬,才华闪烁;在八小时之外,他手不释卷,笔耕不辍。他那真诚自信的微笑,勤奋忙碌的身影,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就是顺德一中实验学校德育处副主任易征兵。“征服士兵易,征服人心难,唯道德与学问方可服众。”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他的名字所蕴涵的深意。他深知,教师必须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修养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他也把这句话当作了自己的座右铭。  顺德一中实验学校是一片神奇
春去春来,花谢花开,不经意间站在三尺讲台上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这些年和孩子们相伴,有泪水、有无奈、有气愤,但更多的是快乐和幸福。已记不清送走了多少批学生了,但每一批学生都在上演着类似和不同的故事,有的已淡忘,有的已经模糊,但有些却像微电影,那些可爱的、淘气的脸蛋不时地冲击着我的思绪。  由于刚入学不久,我作为他们的体育教师,为了拉近和孩子的距离,为了更多地了解孩子,为了提高孩子们对体育课的兴趣,课堂
市里认定“学科带头人”,我忝在“评委”之列。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按照规则每名候选人需现场上一节“微型课”,先抽签确定课题,稍事准备,再说课和答辩(共5分钟),接着开始上课(15分钟)。十几名选手轮番“轰炸”,换老师不换学生,就跟走马灯似的连轴转,场面好不热闹。整整一头午下来,自诩定力超强、久经战阵的“老将”我都被折磨得头昏眼花、腰酸背痛,而那些正当花季少年的初中生们,几乎始终要保
曾几何时,鲁迅先生在课桌上刻下了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的“早”字,被后人誉为“课桌文化”鼻祖。此举虽小,却因其行为的激励含义和名人效应而被广大莘莘学子广为效仿,历经几代人的发展与创造,成就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课桌文化”。  走进一间教室,就会发现课桌椅上凌乱的笔迹、斑驳的刻痕……与考试相关的文字符号、情感宣泄的信手涂鸦、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情意绵绵的浪漫絮语、帅气迷人的歌星名字等,可谓五花八门、良莠并存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总的根本的看法,是人们对整个教育最概括、最本质的认识。作为普通教师,最为可贵的是让我们敢于在具体教育问题上有这类“看法”与“认识”。虽然站在不同立场和出发点上所取得的对于教育的看法或认识,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片面性,但是可以借助现有宏观的正确教育观来指导,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可以形成正确的,仅涉及教育某个细小问题而被笔者冠以“微型”的原生态、个性化的教育观。  笔者对一些教育新事物和教育
1963年的10月份,北方的早晚已经很凉了。一天傍晚,学生柴某突然肚子疼,同学们陪他去小镇医院看病。大夫检查后诊断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尽快手术。他家住在离小镇五六十里的白音花屯,当时通信特别不方便,根本来不及与家人联系。作为班主任,我心急似火,找学校领导想办法去通辽市医院治疗。学校领导同意了我的建议,准备了马车(当时交通不方便,一天只有上午才有一班去通辽市里的汽车),并且派校医护送,连车老板在内我们
学校建设离不开合理的师资配置,当前新课改理念下,不少学校都铆足了劲,以一种开放的心态,立足于“继承”,着力于“创新”,展开创新教育的旅途,以图开拓一条星光大道来。然而,对于如何整合教师资源,却往往有很多学校苦于找不到更加有效的路径。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实验小学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道路。  一、外造人文景观,内强师资研修  学校文化标识是学校文化的积淀、凝练与概括,是学校形象的表达和诠释。基于此,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