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正在逐渐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不能仅靠科技、法律手段,还必须提高人的道德素质。通过调整课程结构、采用案例教学、加强实践环节,把环境道德教育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其将来成为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战略的骨干和核心力量,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德教育 生态文明 环境道德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01-03
一、环境与环境道德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更明确地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称,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愈演愈烈,环境的概念以及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道德是反映和调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由各种各样的规则所构成的规范体系。道德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形成一定的道德。环境道德是在20世纪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观念,亦称生态道德,是社会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下,由环境价值观影响、约束人们环境行为的思想规范。《中国21世纪议程》将我国公民的生态道德界定为:1.所有人享有生存环境不被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过健康和健全生活的权利,并承担有保护子孙后代满足其生存需要的责任。2.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种享有其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维持生存的权利,人类承担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3.每个人都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破坏、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种生存权利的行为是违背人类责任的行为,要禁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环境道德反映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界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环境道德的建立把道德行为领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善恶、正义、义务等道德观念应用到处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中去。它强调人应当尊重和保护自然,人在积极能动地开发自然界时,应该维护自然界良好的健康生存状态,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环境道德既是一种新型的伦理道德,又是人类迈向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
二、环境道德教育
环境道德教育是指人类为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睦相处的环境道德观出发,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环境道德影响的活动。环境道德教育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养成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平衡的意识,从而提高环境思想觉悟和培养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的活动。环境道德教育是为维护人类生存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和经济持续发展所进行的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教育,是客观的环境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个人环境道德品质的基础,是培养人们良好环境道德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活动。环境道德教育要求人们以道德理念来保护生态环境,教导人们善待自然。通过环境道德教育,指导人们科学地认识与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保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教育及社会各要素之中,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关键。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让公众有效参与环境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环境道德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环境道德教育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的伦理保障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在一定程度上都被认为是以牺牲环境成本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近百年以来,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扩展造成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秩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50年中,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一些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已经无法逆转……地球自然资源每年提供价值15万亿英镑的产物,如新鲜的水、清洁的空气等,但是人类活动破坏大约2/3提供资源的生态环境,包括湿地、森林、河流和海岸等。地球上10%-30%的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如果目前情况仍继续恶化下去,生态环境就有可能发生突变,导致新的疾病蔓延以及气候出现异常变化等。”生态环境危机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要解决环境危机,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势在必行,人类必须创建一种以保护地球和可持续生存与发展为标识的新型道德和新型文明。这种新道德就是环境道德,新文明就是生态文明。
要保护好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国家层面及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应的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法律法规等毕竟更多地指向那些已经成为事实的局面,对于如何防止此类行为的再次发生顾及得不够,它无法完全使人们自觉自愿地放弃既得利益,去关注全社会的长远利益。要使每一个公民及后代牢固树立起环境道德价值观,以致真正地将实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更重在环境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牵动才能真正转变人们内心的意识,从而唤起对自然的“道德良知”和“生态良知”,使人们全面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人们在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积极能动地改造和利用自然。
(二)环境道德教育是环境伦理观转化为自觉行动的关键
环境道德教育引导受教育者逐步建立起关于环境价值观、生态平衡观等生态文化理念。同时反对视人为万物的尺度,并从人的利益来判定一切事物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依赖于数亿人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环境道德教育有助于唤醒人们的生态良知,教育人们珍惜自然资源、节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珍惜和节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个“永续不断”的资源环境。同时,环境道德教育引导人们选择与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环境自净与生态恢复能力相适应的生产或生活方式,使社会生产既满足当代人的合理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能力的利益,使人们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能积极能动地美化自然,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四、高校环境道德教育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高等院校是培养造就国家各行业、各层次建设、管理和综合决策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学生是对未来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示范性乃至决策性影响的社会群体。高校学生的道德素质与行为将构成影响社会环境意识的主要方面,左右公众环境意识的发展方向。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把环境道德教育作为一项主要内容来抓,让学生们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其将来成为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战略的骨干和核心力量,对于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承担着保护环境、实现持续发展的历史重任。通过系列的环境道德教育,使学生们不断反思和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把外在的环境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主观的内在要求,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出贡献。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化的生态文明水平。
五、高校开展环境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把环境科学基础课程设置为限制性选修课或必修课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对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尚缺乏体系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环境道德教育。要对非环境专业的学生有效地开展环境道德教育,培养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素质的人才,首先应调整课程结构,将环境科学基础课程设置为非环境专业学生的限制性选修课或必修课。针对文、理、工等各科类学生的不同情况,全方位地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渗透到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中,使其成为全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环境科学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等课程设置为全校各专业的限定性选修课程或必修课程,使所有的学生都接受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评估和处理有关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内蒙古大学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认识到对非环境专业学生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生命科学学院率先开设了由李博院士主讲的《生态学》全校公共选修课。其后随着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又把《环境科学概论》列为全校公选课,使大批的学生接受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他们在后续工作中正确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采用案例和情景相结合的授课方法,在触动与探讨中学习
在教学手段上,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性,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采用案例和情景相结合,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使学生全方位意识到现阶段发展中确实存在的系列环境问题。如在讲到水资源利用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淡水资源的有限性和面临的水资源枯竭现状。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用水困难的场景及一些绿洲因水资源的缺乏变成荒漠之后的苍凉景象。讲到固体废弃物处理时,让学生到郊外的废弃物处理厂看看堆积的垃圾山及其所占用的大面积土地,以实景触动环保意识。内蒙古大学在环境教育中,始终注重课堂内容与本地生态环境问题的结合,以草原生态退化和矿业开发污染为重点,把实际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自己去审视家乡的环境问题并进行有效的讨论和交流,树立起深刻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加强实践环节,支持成立环保社团并开展不同层次的宣传活动
对高校学生进行全面的环境教育,仅靠学校的第一课堂所授的教育毕竟还是有限的,学校应当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成立学生环保社团,围绕“绿色环保”这一主线,以常规活动和特色活动相结合,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各项环保活动。如每逢重大环境节日如植树节、世界地球日、环境日等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时刻敲响环保警钟。还可以在学生餐厅附近设置废旧电池及其他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等,把部分回收来的废品通过手工制作成一些工艺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宣传回收再利用的意识。环保社团可就什么是低碳生活、低碳生活需要大学生做些什么、怎样做才算真正低碳等全民关注的低碳生活相关问题组织讨论并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和想法,应用到大学校园生活中,带头践行低碳生活,以实际行动来影响和感染身边的人,发挥大学生环保社团独有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J]. 四川环境,1990,(1):1-5.
[2] 唐建生,马铭,周晚田等. 论环境道德与环境道德教育[J]. 环境教育,2003,(2):24-25.
[3] 任彦君,王艳芳,肖潇.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道德教育[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9,18(1):86-89.
[4] 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52个部、委、公众团体和300多名专家编.中国21世纪议程[M].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31-107.
[5] 贾耀珍.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
[6] 史海生.论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环境道德教育[J].学理论,2010,(35):114-116.
[7] 高明华. 论生态道德与生态道德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4.
[8]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Ecosystems andHumanWell-being: A Framework forAssessment[M]. WashingtonD C: Island Press, 2003.
[9]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Ecosystems andHumanWell-being: CurrentState andTrends, Volume 1 [M].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2005.
[10]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Ecosystems andHumanWell-being: Scenarios, Volume 2 [M].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2005.
[11]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Ecosystems andHumanWell-being: PolicyResponse, Volume 3 [M].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2005.
[12]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Ecosystems andHumanWell-being: Multiscale Assessments, Volume 4 [M].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2005.
[13] 朱国芬李俊奎.生态德育: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支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52-25.
[责任编辑:雷 艳]
[关键词]道德教育 生态文明 环境道德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01-03
一、环境与环境道德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更明确地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称,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愈演愈烈,环境的概念以及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道德是反映和调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由各种各样的规则所构成的规范体系。道德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形成一定的道德。环境道德是在20世纪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观念,亦称生态道德,是社会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下,由环境价值观影响、约束人们环境行为的思想规范。《中国21世纪议程》将我国公民的生态道德界定为:1.所有人享有生存环境不被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过健康和健全生活的权利,并承担有保护子孙后代满足其生存需要的责任。2.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种享有其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维持生存的权利,人类承担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3.每个人都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破坏、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种生存权利的行为是违背人类责任的行为,要禁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环境道德反映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界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环境道德的建立把道德行为领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善恶、正义、义务等道德观念应用到处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中去。它强调人应当尊重和保护自然,人在积极能动地开发自然界时,应该维护自然界良好的健康生存状态,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环境道德既是一种新型的伦理道德,又是人类迈向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
二、环境道德教育
环境道德教育是指人类为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睦相处的环境道德观出发,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环境道德影响的活动。环境道德教育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养成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平衡的意识,从而提高环境思想觉悟和培养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的活动。环境道德教育是为维护人类生存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和经济持续发展所进行的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教育,是客观的环境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个人环境道德品质的基础,是培养人们良好环境道德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活动。环境道德教育要求人们以道德理念来保护生态环境,教导人们善待自然。通过环境道德教育,指导人们科学地认识与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保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教育及社会各要素之中,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关键。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让公众有效参与环境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环境道德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环境道德教育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的伦理保障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在一定程度上都被认为是以牺牲环境成本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近百年以来,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扩展造成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秩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50年中,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一些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已经无法逆转……地球自然资源每年提供价值15万亿英镑的产物,如新鲜的水、清洁的空气等,但是人类活动破坏大约2/3提供资源的生态环境,包括湿地、森林、河流和海岸等。地球上10%-30%的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如果目前情况仍继续恶化下去,生态环境就有可能发生突变,导致新的疾病蔓延以及气候出现异常变化等。”生态环境危机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要解决环境危机,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势在必行,人类必须创建一种以保护地球和可持续生存与发展为标识的新型道德和新型文明。这种新道德就是环境道德,新文明就是生态文明。
要保护好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国家层面及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应的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法律法规等毕竟更多地指向那些已经成为事实的局面,对于如何防止此类行为的再次发生顾及得不够,它无法完全使人们自觉自愿地放弃既得利益,去关注全社会的长远利益。要使每一个公民及后代牢固树立起环境道德价值观,以致真正地将实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更重在环境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牵动才能真正转变人们内心的意识,从而唤起对自然的“道德良知”和“生态良知”,使人们全面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人们在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积极能动地改造和利用自然。
(二)环境道德教育是环境伦理观转化为自觉行动的关键
环境道德教育引导受教育者逐步建立起关于环境价值观、生态平衡观等生态文化理念。同时反对视人为万物的尺度,并从人的利益来判定一切事物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依赖于数亿人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环境道德教育有助于唤醒人们的生态良知,教育人们珍惜自然资源、节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珍惜和节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个“永续不断”的资源环境。同时,环境道德教育引导人们选择与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环境自净与生态恢复能力相适应的生产或生活方式,使社会生产既满足当代人的合理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能力的利益,使人们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能积极能动地美化自然,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四、高校环境道德教育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高等院校是培养造就国家各行业、各层次建设、管理和综合决策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学生是对未来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示范性乃至决策性影响的社会群体。高校学生的道德素质与行为将构成影响社会环境意识的主要方面,左右公众环境意识的发展方向。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把环境道德教育作为一项主要内容来抓,让学生们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其将来成为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战略的骨干和核心力量,对于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承担着保护环境、实现持续发展的历史重任。通过系列的环境道德教育,使学生们不断反思和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把外在的环境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主观的内在要求,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出贡献。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化的生态文明水平。
五、高校开展环境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把环境科学基础课程设置为限制性选修课或必修课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对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尚缺乏体系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环境道德教育。要对非环境专业的学生有效地开展环境道德教育,培养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素质的人才,首先应调整课程结构,将环境科学基础课程设置为非环境专业学生的限制性选修课或必修课。针对文、理、工等各科类学生的不同情况,全方位地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渗透到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中,使其成为全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环境科学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等课程设置为全校各专业的限定性选修课程或必修课程,使所有的学生都接受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评估和处理有关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内蒙古大学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认识到对非环境专业学生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生命科学学院率先开设了由李博院士主讲的《生态学》全校公共选修课。其后随着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又把《环境科学概论》列为全校公选课,使大批的学生接受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他们在后续工作中正确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采用案例和情景相结合的授课方法,在触动与探讨中学习
在教学手段上,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性,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采用案例和情景相结合,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使学生全方位意识到现阶段发展中确实存在的系列环境问题。如在讲到水资源利用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淡水资源的有限性和面临的水资源枯竭现状。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用水困难的场景及一些绿洲因水资源的缺乏变成荒漠之后的苍凉景象。讲到固体废弃物处理时,让学生到郊外的废弃物处理厂看看堆积的垃圾山及其所占用的大面积土地,以实景触动环保意识。内蒙古大学在环境教育中,始终注重课堂内容与本地生态环境问题的结合,以草原生态退化和矿业开发污染为重点,把实际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自己去审视家乡的环境问题并进行有效的讨论和交流,树立起深刻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加强实践环节,支持成立环保社团并开展不同层次的宣传活动
对高校学生进行全面的环境教育,仅靠学校的第一课堂所授的教育毕竟还是有限的,学校应当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成立学生环保社团,围绕“绿色环保”这一主线,以常规活动和特色活动相结合,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各项环保活动。如每逢重大环境节日如植树节、世界地球日、环境日等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时刻敲响环保警钟。还可以在学生餐厅附近设置废旧电池及其他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等,把部分回收来的废品通过手工制作成一些工艺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宣传回收再利用的意识。环保社团可就什么是低碳生活、低碳生活需要大学生做些什么、怎样做才算真正低碳等全民关注的低碳生活相关问题组织讨论并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和想法,应用到大学校园生活中,带头践行低碳生活,以实际行动来影响和感染身边的人,发挥大学生环保社团独有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J]. 四川环境,1990,(1):1-5.
[2] 唐建生,马铭,周晚田等. 论环境道德与环境道德教育[J]. 环境教育,2003,(2):24-25.
[3] 任彦君,王艳芳,肖潇.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道德教育[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9,18(1):86-89.
[4] 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52个部、委、公众团体和300多名专家编.中国21世纪议程[M].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31-107.
[5] 贾耀珍.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
[6] 史海生.论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环境道德教育[J].学理论,2010,(35):114-116.
[7] 高明华. 论生态道德与生态道德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4.
[8]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Ecosystems andHumanWell-being: A Framework forAssessment[M]. WashingtonD C: Island Press, 2003.
[9]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Ecosystems andHumanWell-being: CurrentState andTrends, Volume 1 [M].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2005.
[10]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Ecosystems andHumanWell-being: Scenarios, Volume 2 [M].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2005.
[11]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Ecosystems andHumanWell-being: PolicyResponse, Volume 3 [M].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2005.
[12]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Ecosystems andHumanWell-being: Multiscale Assessments, Volume 4 [M].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2005.
[13] 朱国芬李俊奎.生态德育: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支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52-25.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