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利用了SWOT分析法对广州会展业具有的优势、存在的劣势、面临的机会以及威胁进行了分析,提出新的市场环境下广州发展会展业的对策。
关键词:广州 会展业 SWOT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9.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10-274-02
会展业被视为新世纪颇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以其超常的关联影响和经济带动效应,在中国业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会展业还能成为城市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
一、广州会展业发展的现状
广东作为我国会展业的先发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广州、深圳、东莞为代表的广东会展业得以迅速发展。广州市会展业规模扩大,外来参展商稳定增长,接待外来专业人群大幅攀升,进一步发挥了拉动经济的内在作用。被誉为“中国第一展”、世界第三大展览的广交会已经举办了103届,会展业成为广州外经贸的窗口和引擎。
近年广州会展业以年均29%的速度快速发展,每年“广交会”、“广博会”、“汽车展”等会展业直接收入约24.35亿元。广州是国内仅次于北京、上海的第三大会展城市。会展业硬件设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现有专业场馆11个,展览面积49万平方米,其中,广州国际会展中心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会展中心。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广州地区每年举办大型的展览会350多个,各种展示展销会1100多场。广州会展业每年直接收入达13亿元,约占广东全省的41%。
二、广州会展业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1)区位优势。广州位于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珠三角核心经济圈,是中国华南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主要枢纽,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珠江三角洲——华南会展经济产业带”的核心。广州毗邻中国香港、中国澳门,连接东南亚,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贸易口岸,其市场辐射能力近至广东省、华南地区,远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各国,中国经济可以通过广州及整个珠三角地区走向全世界。广州会展经济面向的市场空间大,广交会等许多品牌会展统领华南并辐射东南亚的区位优势明显。(2)雄厚的经济实力。会展经济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实力是会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广州经济总量居华南之首,2007年广州市生产总值(GDP)突存7000亿元大关,达7050.7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因此,广州具备发展会展经济的雄厚经济实力。(3)良好的展馆条件。广州拥有国内一流的会展基础设施,大中小各类展馆设施体系齐全,可满足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展览市场的需求。目前,琶洲地区已逐步形成规模展馆群,到今年秋交会会展中心三期投入使用后,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将达108.6万平方米,展厅面积33万平方米,展位数量2.11万个,届时,整个会展中心展馆的硬件规模将超过目前世界第一的德国汉诺威展馆,跃居全球第一。(4)较为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设施。会展经济可以带动服务、交通、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需要服务、交通、旅游等相关产业为其服务,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广州第三产业在三资产业中所占的比重2006年时达56.22%,发达的服务业完全可以满足会展业发展的需求。广州是中国南方区域最大的交通枢纽,拥有亚洲一流的航空港——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在国内外航运港排名前列的黄埔港以及在建的南沙深水港,拥有由快速轨道交通线网、高速公路网组成的城市交通路网体系。广州还是华南地区的国际、国内信息交换枢纽,广州信息化建设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5)坚实的产业基础。珠三角经济带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发达的产业有钟表、玩具、建材、家用电器、石油化工、医药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制造、电子通讯、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广州可以利用产业优势培育一批综合性、专业性国际会展品牌,树立广州会展业的城市名片形象,加强广州会展业的国际化。(6)“中国第一展”的品牌优势。每年春秋两届定期在广州举办的广交会具有巨大商业声誉、广泛的国际影响和鲜明传统特色的“中国第一展”。除广交会之外,广州会展品牌还有雄踞亚洲的广州国际照明展,广州国际建筑装饰博览会,广州美容美发博览会等会展品牌。(7)政府重视与政策支持。广州市政府根据会展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和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将发展会展经济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将会展业作为重点扶持的支柱产业来发展。2006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为重要基地,提升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博览会、广州国际汽车展、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的规模和水平,并加强与国际著名展览公司合作,增强广州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把广州建成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广东省经贸委也已出台《2008年广东省会展业发展工作意见》,其目标直指要打造以广州和深圳为龙头,包括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等在内的珠三角会展产业带。
2.劣势分析。(1)展览总体质量不太高。2006年,在广州举办的624场展览中,由全市157家专业会展业企业承办的展览为229场次,仅占36.7%,其余63.30%均为非会展业企业承办。在广州市展览接待人群中,有相当部分是非专业买家及专业人士,一定程度降低了会展的功能。一般而言,经UFI认证的展会是高品质贸易展览会的标志。根据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通过UFI认证的中国展会共43个,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地区16个,中国台湾地区3个。广州只有2个,这说明广州虽然展馆面积大,设施好,但品牌不强,会展运作存在“四重四轻”的现象,即重数量,轻质量;重综合展,轻专业展;重产品交易,轻品牌打造;重招商引资,轻配套服务。(2)缺少品牌会展企业。广州目前缺少国际会展旅游的专业服务公司,缺乏专业会展旅行社,许多国际会议大多由几个部门联合或由某家旅行社兼办,这显然不能适应会展业发展的需要。从总体上看,现有会展企业受短期经济利益的影响较大,大多数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和长远观念,尽可能多地办展,而不注重内涵的积累和质量的提高,从而影响了会展品牌的树立。广州民營会展企业成长缓慢,特别缺少主办方企业。(3)品牌缺乏、影响力不足。广州展览业是“展会太多,品牌太少”。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展览,除了广交会外也只有照明展、美博会等少数几个。展期相近、主体相似的展览,是对展览资源的浪费,也正由于资源的分散,导致展会规模和影响上受到限制,展会吸引力不强,展会水平也相应下降,最终会制约会展业的专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品牌展会、品牌会展企业和品牌会展城市之间的关联性极强。(4)尚未形成良好市场秩序。政府部门对会展业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管理、协调、鼓励、支持办法,缺乏对会展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和审查制度;会展举办主体素质差,整体服务水平与国际标准有较大差距,一些场馆管理方式陈旧,服务意识差,一门心思为了创收,巧立名目收取各种费用,甚至有个别展会存在“骗展”的现象,结果在国内外客商中造成了负面影响;会展业协会初成立,未充分发挥作用。(5)会展业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现代会展业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对运作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高。目前广州需专业人才近8000人,缺口大,特别缺少通晓国际惯例、掌握外语、具有会展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专业人员。会展人员大多存在业务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知识与培训、服务意识差等问题。据估计,在2010年亚运会前,广州对会展人才的需求将达近10万人。广州会展业缺乏国际化人才,制约了国际推广和合作交流。
3.机会分析。(1)广州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契机。发达的现代服务业是国内外先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共性所在。就城市的发展而言,城市越是国际化、各方面发展越是先进,其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越高。由此带动整个大都市的传统产业、服务经济能够产生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没有大的发展,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就不会有大的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也无法得到实质的提升。广州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契合广州城市发展的阶段实际。(2)广泛的对外合作与交流。泛珠区域合作发展(9+2)、CEPA、珠海和中国澳门跨境工业区的实施为粤与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经贸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粤与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会展合作空间大,可以通过产业互补的优势、人才培训与合作、信息交流和后勤工作、会展业合作、联手创办新的品牌会展等主要形式进行会展经济发展的合作。(3)广交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经国务院批准,从101届开始,简称广交会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实现了广交会从单一出口交易平台向进口与出口双向交易平台的转变。这是我国实施互利双赢的开放策略和实现进出口平衡的重要举措,将有效发挥广交会在扩大出口方面的作用,吸引更多的海外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参展商的参与。(4)2010年亚运会的召开。广州举办2010年亚运会带来的许多商机,广州会展业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向外界展示作为会展中心城市所拥有的良好配套设施、各层次的专业人才、蓬勃发展的市场、优质的综合服务等,吸引更多的外商,进一步推动广州会展业发展。
4.威胁分析。(1)国内竞争的加剧。国内许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会展业,如北京、上海等城市都把会展业作为“十一五”大力扶持的产业,北京的政治经济中心地位为其会展业发展带来了许多优势,会展业突显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上海确定了“国际性会议展览中心”的战略目标,加强与国际展览业的合作,同时适时推出多项鼓励的政策。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方面宣布加强中国香港作为国际会展和旅游之都的吸引力,加大在海外宣传的力度,争取更多高质量的会议和展览项目在中国香港举行。珠三角其他一些城市也把会展业作为支柱产业,并且大兴场馆建设,造成了一些低水平竞争的冲击。(2)国外知名会展公司将抢占会展业制高点。外商非常看好中国会展业发展,中外会展企业的合作呈现多层次、全方位态势。大型的跨国企业凭借强大的资金、技术优势和先进的专业管理经验,全面进军国内市场,加剧了市场竞争,会展业面临重新洗牌。同进也加剧了对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争夺。
三、广州发展会展业的策略选择
1.完善会展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强会展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管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秩序,是促进会展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和完善传统管理体制,将管理重点转移到规划、調整、服务和政策指导上,按照市场规律引导会展业有序、健康、持续发展。加强市场化措施,在规划、市政管理、环境保护、公共交通等采取相应措施以改善广州会展环境,为会展的举办提供服务和措施保障。制订并完善有关的法规和制度,加快培育独立参与市场竞争的会展业市场主体。加强展会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市场监管。强化广州会展企业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切实构筑企业与政府的桥梁,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有序竞争。加强开展展览项目认证工作,引导办展单位建立和建设参展商、买家、专业人士名录库,不断提高展览含金量,使会展业真正成为广州市享誉国内外的城市名片。
2.精心打造广州会展品牌。会展市场的蓬勃发展和充分竞争已产生了整合结果,单个展会规模加大。同时这种趋势使产业展会的两极分化更加明显,即大的展会越来越大,小的展会越来越小,呈现出马太效应。市场呼吁品牌,行业呼吁品牌,品牌使行业走得更远、更稳健。没有属于自己的品牌会展的城市,不可能成为会展城市。要积极扶持大型品牌展,充分发挥广交会作为“中国第一展”的品牌效应和带动作用。要做强做大广博会,充分发挥广博会“两个平台,一个基地”的功能,让更多的专业会展通过广博会这个平台脱颖而出。
3.加强广州会展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将国际大型品牌专业展移植到广州,按照市场运行规则和国际惯例,积极与国际会展协会组织开展会议设施、人员培训、信息咨询、秘书服务等方面的合作。鼓励外商投资广州会展业,吸引国际大型会展公司,著名会展服务公司以及国外政府组织到广州举办各种类型的会展等。能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合作,引进国际会展业的运作规范、先进经验,从整体上提高广州会展业的层次和水平。广州也要加强与国内会展中心城市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整合资源,促进会展业跨地区、跨部门的区域合作,形成在协作中竞争、在竞争中有序发展的格局。抓紧建立泛珠三角会展业协作网络,形成影响华南、辐射东南亚的区域会展经济圈,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4.进一步完善广州会展业的配套设施。展览场馆是国际经贸和科技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显示一个城市会展业发展水平以及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与国际先进的会展中心相比,广州展馆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广州展馆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电讯、邮政、银行、税务、海关、商检、保险、运输、贸易咨询等配套服务。
5.强化会展人才的培养。加快人才培养,培育一支熟悉会展业务,富有经验的专业队伍,是加快广州会展业发展的根本举措,广州应建立多层次的会展教育体系,并选择适当的教育发展模式以培育会展专业人才。完善用人机制,建立会展职业经理人体制和流动通道。会展业协会组织应进行经常性短期培训以提高现有会展专业人员业务水平。发挥广州中心城市人才聚焦效应,广泛招聘吸引国内外高素质会展专业人才,建立一支与现代化广州相适应的会展专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王丽琼,王铁丽.中国会展经济的现状与SWOT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
2.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李勇.试论构建以广州为中心的区域会展城市体系.经济研究导刊,2007(6)
4.海珠借会展经济实现发展建设“九纵九横”.广州日报.2008.4.10
(作者单位: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1442)(责编:吕尚)
关键词:广州 会展业 SWOT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9.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10-274-02
会展业被视为新世纪颇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以其超常的关联影响和经济带动效应,在中国业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会展业还能成为城市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
一、广州会展业发展的现状
广东作为我国会展业的先发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广州、深圳、东莞为代表的广东会展业得以迅速发展。广州市会展业规模扩大,外来参展商稳定增长,接待外来专业人群大幅攀升,进一步发挥了拉动经济的内在作用。被誉为“中国第一展”、世界第三大展览的广交会已经举办了103届,会展业成为广州外经贸的窗口和引擎。
近年广州会展业以年均29%的速度快速发展,每年“广交会”、“广博会”、“汽车展”等会展业直接收入约24.35亿元。广州是国内仅次于北京、上海的第三大会展城市。会展业硬件设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现有专业场馆11个,展览面积49万平方米,其中,广州国际会展中心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会展中心。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广州地区每年举办大型的展览会350多个,各种展示展销会1100多场。广州会展业每年直接收入达13亿元,约占广东全省的41%。
二、广州会展业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1)区位优势。广州位于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珠三角核心经济圈,是中国华南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主要枢纽,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珠江三角洲——华南会展经济产业带”的核心。广州毗邻中国香港、中国澳门,连接东南亚,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贸易口岸,其市场辐射能力近至广东省、华南地区,远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各国,中国经济可以通过广州及整个珠三角地区走向全世界。广州会展经济面向的市场空间大,广交会等许多品牌会展统领华南并辐射东南亚的区位优势明显。(2)雄厚的经济实力。会展经济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实力是会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广州经济总量居华南之首,2007年广州市生产总值(GDP)突存7000亿元大关,达7050.7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因此,广州具备发展会展经济的雄厚经济实力。(3)良好的展馆条件。广州拥有国内一流的会展基础设施,大中小各类展馆设施体系齐全,可满足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展览市场的需求。目前,琶洲地区已逐步形成规模展馆群,到今年秋交会会展中心三期投入使用后,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将达108.6万平方米,展厅面积33万平方米,展位数量2.11万个,届时,整个会展中心展馆的硬件规模将超过目前世界第一的德国汉诺威展馆,跃居全球第一。(4)较为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设施。会展经济可以带动服务、交通、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需要服务、交通、旅游等相关产业为其服务,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广州第三产业在三资产业中所占的比重2006年时达56.22%,发达的服务业完全可以满足会展业发展的需求。广州是中国南方区域最大的交通枢纽,拥有亚洲一流的航空港——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在国内外航运港排名前列的黄埔港以及在建的南沙深水港,拥有由快速轨道交通线网、高速公路网组成的城市交通路网体系。广州还是华南地区的国际、国内信息交换枢纽,广州信息化建设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5)坚实的产业基础。珠三角经济带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发达的产业有钟表、玩具、建材、家用电器、石油化工、医药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制造、电子通讯、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广州可以利用产业优势培育一批综合性、专业性国际会展品牌,树立广州会展业的城市名片形象,加强广州会展业的国际化。(6)“中国第一展”的品牌优势。每年春秋两届定期在广州举办的广交会具有巨大商业声誉、广泛的国际影响和鲜明传统特色的“中国第一展”。除广交会之外,广州会展品牌还有雄踞亚洲的广州国际照明展,广州国际建筑装饰博览会,广州美容美发博览会等会展品牌。(7)政府重视与政策支持。广州市政府根据会展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和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将发展会展经济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将会展业作为重点扶持的支柱产业来发展。2006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为重要基地,提升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博览会、广州国际汽车展、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的规模和水平,并加强与国际著名展览公司合作,增强广州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把广州建成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广东省经贸委也已出台《2008年广东省会展业发展工作意见》,其目标直指要打造以广州和深圳为龙头,包括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等在内的珠三角会展产业带。
2.劣势分析。(1)展览总体质量不太高。2006年,在广州举办的624场展览中,由全市157家专业会展业企业承办的展览为229场次,仅占36.7%,其余63.30%均为非会展业企业承办。在广州市展览接待人群中,有相当部分是非专业买家及专业人士,一定程度降低了会展的功能。一般而言,经UFI认证的展会是高品质贸易展览会的标志。根据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通过UFI认证的中国展会共43个,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地区16个,中国台湾地区3个。广州只有2个,这说明广州虽然展馆面积大,设施好,但品牌不强,会展运作存在“四重四轻”的现象,即重数量,轻质量;重综合展,轻专业展;重产品交易,轻品牌打造;重招商引资,轻配套服务。(2)缺少品牌会展企业。广州目前缺少国际会展旅游的专业服务公司,缺乏专业会展旅行社,许多国际会议大多由几个部门联合或由某家旅行社兼办,这显然不能适应会展业发展的需要。从总体上看,现有会展企业受短期经济利益的影响较大,大多数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和长远观念,尽可能多地办展,而不注重内涵的积累和质量的提高,从而影响了会展品牌的树立。广州民營会展企业成长缓慢,特别缺少主办方企业。(3)品牌缺乏、影响力不足。广州展览业是“展会太多,品牌太少”。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展览,除了广交会外也只有照明展、美博会等少数几个。展期相近、主体相似的展览,是对展览资源的浪费,也正由于资源的分散,导致展会规模和影响上受到限制,展会吸引力不强,展会水平也相应下降,最终会制约会展业的专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品牌展会、品牌会展企业和品牌会展城市之间的关联性极强。(4)尚未形成良好市场秩序。政府部门对会展业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管理、协调、鼓励、支持办法,缺乏对会展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和审查制度;会展举办主体素质差,整体服务水平与国际标准有较大差距,一些场馆管理方式陈旧,服务意识差,一门心思为了创收,巧立名目收取各种费用,甚至有个别展会存在“骗展”的现象,结果在国内外客商中造成了负面影响;会展业协会初成立,未充分发挥作用。(5)会展业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现代会展业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对运作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高。目前广州需专业人才近8000人,缺口大,特别缺少通晓国际惯例、掌握外语、具有会展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专业人员。会展人员大多存在业务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知识与培训、服务意识差等问题。据估计,在2010年亚运会前,广州对会展人才的需求将达近10万人。广州会展业缺乏国际化人才,制约了国际推广和合作交流。
3.机会分析。(1)广州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契机。发达的现代服务业是国内外先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共性所在。就城市的发展而言,城市越是国际化、各方面发展越是先进,其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越高。由此带动整个大都市的传统产业、服务经济能够产生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没有大的发展,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就不会有大的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也无法得到实质的提升。广州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契合广州城市发展的阶段实际。(2)广泛的对外合作与交流。泛珠区域合作发展(9+2)、CEPA、珠海和中国澳门跨境工业区的实施为粤与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经贸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粤与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会展合作空间大,可以通过产业互补的优势、人才培训与合作、信息交流和后勤工作、会展业合作、联手创办新的品牌会展等主要形式进行会展经济发展的合作。(3)广交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经国务院批准,从101届开始,简称广交会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实现了广交会从单一出口交易平台向进口与出口双向交易平台的转变。这是我国实施互利双赢的开放策略和实现进出口平衡的重要举措,将有效发挥广交会在扩大出口方面的作用,吸引更多的海外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参展商的参与。(4)2010年亚运会的召开。广州举办2010年亚运会带来的许多商机,广州会展业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向外界展示作为会展中心城市所拥有的良好配套设施、各层次的专业人才、蓬勃发展的市场、优质的综合服务等,吸引更多的外商,进一步推动广州会展业发展。
4.威胁分析。(1)国内竞争的加剧。国内许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会展业,如北京、上海等城市都把会展业作为“十一五”大力扶持的产业,北京的政治经济中心地位为其会展业发展带来了许多优势,会展业突显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上海确定了“国际性会议展览中心”的战略目标,加强与国际展览业的合作,同时适时推出多项鼓励的政策。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方面宣布加强中国香港作为国际会展和旅游之都的吸引力,加大在海外宣传的力度,争取更多高质量的会议和展览项目在中国香港举行。珠三角其他一些城市也把会展业作为支柱产业,并且大兴场馆建设,造成了一些低水平竞争的冲击。(2)国外知名会展公司将抢占会展业制高点。外商非常看好中国会展业发展,中外会展企业的合作呈现多层次、全方位态势。大型的跨国企业凭借强大的资金、技术优势和先进的专业管理经验,全面进军国内市场,加剧了市场竞争,会展业面临重新洗牌。同进也加剧了对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争夺。
三、广州发展会展业的策略选择
1.完善会展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强会展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管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秩序,是促进会展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和完善传统管理体制,将管理重点转移到规划、調整、服务和政策指导上,按照市场规律引导会展业有序、健康、持续发展。加强市场化措施,在规划、市政管理、环境保护、公共交通等采取相应措施以改善广州会展环境,为会展的举办提供服务和措施保障。制订并完善有关的法规和制度,加快培育独立参与市场竞争的会展业市场主体。加强展会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市场监管。强化广州会展企业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切实构筑企业与政府的桥梁,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有序竞争。加强开展展览项目认证工作,引导办展单位建立和建设参展商、买家、专业人士名录库,不断提高展览含金量,使会展业真正成为广州市享誉国内外的城市名片。
2.精心打造广州会展品牌。会展市场的蓬勃发展和充分竞争已产生了整合结果,单个展会规模加大。同时这种趋势使产业展会的两极分化更加明显,即大的展会越来越大,小的展会越来越小,呈现出马太效应。市场呼吁品牌,行业呼吁品牌,品牌使行业走得更远、更稳健。没有属于自己的品牌会展的城市,不可能成为会展城市。要积极扶持大型品牌展,充分发挥广交会作为“中国第一展”的品牌效应和带动作用。要做强做大广博会,充分发挥广博会“两个平台,一个基地”的功能,让更多的专业会展通过广博会这个平台脱颖而出。
3.加强广州会展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将国际大型品牌专业展移植到广州,按照市场运行规则和国际惯例,积极与国际会展协会组织开展会议设施、人员培训、信息咨询、秘书服务等方面的合作。鼓励外商投资广州会展业,吸引国际大型会展公司,著名会展服务公司以及国外政府组织到广州举办各种类型的会展等。能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合作,引进国际会展业的运作规范、先进经验,从整体上提高广州会展业的层次和水平。广州也要加强与国内会展中心城市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整合资源,促进会展业跨地区、跨部门的区域合作,形成在协作中竞争、在竞争中有序发展的格局。抓紧建立泛珠三角会展业协作网络,形成影响华南、辐射东南亚的区域会展经济圈,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4.进一步完善广州会展业的配套设施。展览场馆是国际经贸和科技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显示一个城市会展业发展水平以及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与国际先进的会展中心相比,广州展馆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广州展馆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电讯、邮政、银行、税务、海关、商检、保险、运输、贸易咨询等配套服务。
5.强化会展人才的培养。加快人才培养,培育一支熟悉会展业务,富有经验的专业队伍,是加快广州会展业发展的根本举措,广州应建立多层次的会展教育体系,并选择适当的教育发展模式以培育会展专业人才。完善用人机制,建立会展职业经理人体制和流动通道。会展业协会组织应进行经常性短期培训以提高现有会展专业人员业务水平。发挥广州中心城市人才聚焦效应,广泛招聘吸引国内外高素质会展专业人才,建立一支与现代化广州相适应的会展专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王丽琼,王铁丽.中国会展经济的现状与SWOT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
2.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李勇.试论构建以广州为中心的区域会展城市体系.经济研究导刊,2007(6)
4.海珠借会展经济实现发展建设“九纵九横”.广州日报.2008.4.10
(作者单位: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1442)(责编: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