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1月17、18日两天,第二届“苏派名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江苏省张家港市举行,高中组在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进行。高中数学由四位名师上课,他(她)们是:江苏省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殷伟康;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副校长谈雅琴;江苏省沙洲高级中学副校长、苏州市名教师瞿高海;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校长、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陈江辉。四位老师先用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介绍自己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等,然后就给我们听课老师、学生奉献了一份各具特色的精神大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用一个词“熏陶”概括这四堂课。
一、在操作活动中熏陶
美国的杜威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活动课程的相关图式: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数学教学就在于使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逐步理解数学概念、定理等等,使得学生能够将新知识同化、建构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进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这四节课中,殷老师的课更加突出了动手操作的作用,殷老师讲的是正弦函数的图像(第一课时),他采用的是“五步”目标教学法(创设情境,预设目标;自主探究,尝试目标;意义建构,生成目标;应用感悟,深化目标;归纳总结,内化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都是采用让学生操作、探讨、感悟、纠错这些活动,理解正弦函数图像的几何作法,进而提炼出“五点作图法”。每一个步骤又都是在问题的引领下带领学生动手操作,学生渐渐在这些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知识、新方法。瞿高海老师在《瞬时变化率导数》这节课中作出曲线的切线,陈江辉老师在《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课中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感受、体验。
二、在数学文化中熏陶
数学课程,应当是引导学生重复人类数学发现的过程:实现数学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的课程。谈老师正是依据这一教育理念开始《数系的扩充》这一课的,谈老师从数学自身和社会实践需要两个方面带领学生经历了数系的一步一步的扩充过程,让学生体会数系扩充的每一步都充满着艰辛。学生从《九章算术》中领略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这个无理数的发现到被接受,感悟到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从卡尔丹问题的合理猜想到牛顿的虚数单位符号的确立,体会到人类勇于探索不断前进的创新精神;在“你想要进一步了解复数的什么知识?”的问题中,将学生带进了无限的未来。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受到了数学文化的熏陶,学生的精神得到了升华。瞿高海老师在《瞬时变化率导数》这节课中介绍了切线的发展历史,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在新观念、新方法中得到发展的。
三、在探究开放中熏陶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必须靠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有意识地加以培养。瞿高海老师在带领学生应用新方法求切线时,经历了“割线逼近切线”、“局部以直代曲”的过程。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类比的方法得到了导数的概念;陈江辉老师在课前的充分准备下,高屋建瓴地带领同学们进行自主探究,先探究正弦函数的整体性质,再局部研究函数的图像,进而深入研究新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来,还要带着问题出去,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以说,陈校长这节课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好的探索,给我们听课老师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学生在他们的引导下完成了一次探索发现之旅。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绝对不应该急功近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四位老师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在他们的课上。学生初步了解了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经历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到创造的激情,形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培养了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
一、在操作活动中熏陶
美国的杜威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活动课程的相关图式: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数学教学就在于使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逐步理解数学概念、定理等等,使得学生能够将新知识同化、建构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进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这四节课中,殷老师的课更加突出了动手操作的作用,殷老师讲的是正弦函数的图像(第一课时),他采用的是“五步”目标教学法(创设情境,预设目标;自主探究,尝试目标;意义建构,生成目标;应用感悟,深化目标;归纳总结,内化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都是采用让学生操作、探讨、感悟、纠错这些活动,理解正弦函数图像的几何作法,进而提炼出“五点作图法”。每一个步骤又都是在问题的引领下带领学生动手操作,学生渐渐在这些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知识、新方法。瞿高海老师在《瞬时变化率导数》这节课中作出曲线的切线,陈江辉老师在《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课中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感受、体验。
二、在数学文化中熏陶
数学课程,应当是引导学生重复人类数学发现的过程:实现数学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的课程。谈老师正是依据这一教育理念开始《数系的扩充》这一课的,谈老师从数学自身和社会实践需要两个方面带领学生经历了数系的一步一步的扩充过程,让学生体会数系扩充的每一步都充满着艰辛。学生从《九章算术》中领略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这个无理数的发现到被接受,感悟到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从卡尔丹问题的合理猜想到牛顿的虚数单位符号的确立,体会到人类勇于探索不断前进的创新精神;在“你想要进一步了解复数的什么知识?”的问题中,将学生带进了无限的未来。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受到了数学文化的熏陶,学生的精神得到了升华。瞿高海老师在《瞬时变化率导数》这节课中介绍了切线的发展历史,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在新观念、新方法中得到发展的。
三、在探究开放中熏陶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必须靠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有意识地加以培养。瞿高海老师在带领学生应用新方法求切线时,经历了“割线逼近切线”、“局部以直代曲”的过程。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类比的方法得到了导数的概念;陈江辉老师在课前的充分准备下,高屋建瓴地带领同学们进行自主探究,先探究正弦函数的整体性质,再局部研究函数的图像,进而深入研究新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来,还要带着问题出去,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以说,陈校长这节课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好的探索,给我们听课老师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学生在他们的引导下完成了一次探索发现之旅。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绝对不应该急功近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四位老师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在他们的课上。学生初步了解了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经历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到创造的激情,形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培养了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