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中“橡皮”运用能力的研究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an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代小学美术课中的学生创作变得如此缺乏想象力、暗淡不堪,其原因在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想象力的引导以及创作实践的呈现上的缺失。课改后,教师们在情景创设、想象力引导方面花足了功夫,但到了实际创作过程时,又回归到固定几个模式作画,作品中总是缺少了那该有的童真与想象。笔者经多次观察研究后发现,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缺的不是情境创设、想象引导,而是对想象事物的呈现。而固定的认知大大限制了孩子们的发挥,其中橡皮就是限制发挥想象力呈现的一个最大“帮凶”。我们教师必须运用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橡皮,让橡皮变成创作的“踏板”而不是“绊脚石”,使美术创作变得更加精彩。
  关键词:想象力;美术创作;“橡皮”
  正确引导孩子在小学美术课上向橡皮说“NO”,可以促使学生大大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空间表现力,培养愿意画、不怕错、善想象的学习态度,提升美术学习兴趣。
  一、腹稿呈现:笔淡如丝无擦痕
  在美术学具材料中,橡皮是常用的绘画用工具,但教师不能轻视橡皮的负面影响。因为橡皮擦去的不仅是第一笔痕迹,也包括第一次大胆下笔的勇气与自信。在每一次创作作品前,教师必须先引导学生构思腹稿。只有有了一定的腹稿基础,学生的第一笔才会有信心,才会在画面中运用流畅的线条同时提升孩子们的构图能力。就如在四年级上册《飞天》一课中,前期对飞天形象的赏析,初步了解了飞天的造型、色彩、线条、动姿、飘带的意义等特点。这些都是腹稿的前提,而当艺术实践活动前的腹稿表述我经常让孩子们以:主要表现什么?它在画面的什么位置?大概画多大?背景以什么为主?紧接着,就是引导学生用铅笔淡淡地(淡到只要自己看得見)在画面中进行简单几何图形或动感线条动感方式构图。通过前期的示范引导,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腹稿呈现”方法。这让原本的从局部点线开始转变为了从整体布局构图实施,大大减少了学生越画越小、越画越大或一笔画不好马上擦掉的坏习惯。在腹稿呈现构图阶段,不用去计较线条的好不好看,因为随着作品的深入描绘,会将那些线条覆盖。我认为“错误”的线条,还能起到重新修正的参考作用,一旦擦掉,刚刚犯过的错误,很容易再犯。为了尽量少用橡皮,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做到。先思考、后动笔,下笔准、动笔轻,不急成、少擦改。
  二、局部描绘:将错就错促想象
  小学阶段,学生的想象力正处于旺盛期,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发挥他们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并加以合理运用,他们的美术创作过程就会成为一个无比快乐的游戏。为了学生能真正克服对橡皮的依赖性,为此我在班内实施了“将错就错促想象”美术教学引导法,在课上规定不准用橡皮擦,要求学生在腹稿呈现的基础上全部用黑色记号笔进行画轮廓。为了克服学生不敢画,怕画错的心理问题,首先是教师示范,如:在四年级上册《有趣的字母牌》一课中,在完成一个Y字母设计的最后,我故意将左上角一笔画了出来,这时我表现出很无奈和后悔,同时问学生“啊呀!老师不小心把这里画出来了,但又办法擦掉。如果再重新画一张好像时间也来不及啊。该怎么办呢?”这时,几个小机灵鬼开始活跃起来了。隐约中,我听到“可以把它改成一个帽子啊。”我抓住了这个机会,让那孩子把想法大声的说了出来。通过了现场修改,这一错误的线条反而使画面更加有趣有创意了。把错误的条线或笔触想象成另一样东西,用这样东西再来装饰我们的画。孩子们都被这一行为吸引了、促动了,整个课堂炸开了锅,纷纷要求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多次的实践证明,同样是画错了,但“将错就错”的方法很好的发挥了学生们那多彩的想象力空间,并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效率。橡皮的角色再次慢慢淡出孩子们的视线。
  三、调整添补:下笔有神顺势修
  我在平时的美术课上经常向孩子们提出,要把每一次课堂的绘画作品都当成自己的一张得意之作去认真完成。一步步提高我们的艺术创意实践和审美判断能力,用美术形式表达对事物文化的理解与表述。而美术创作中最后的调整添补环节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美术修为及素养。但根据小学阶段孩子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如何回到创作前期的主题,我们可以尝试运用调整添补的方法加以提高。如在老师巡视的过程中个别指导,在批改的过程中作一提醒等等。提出顺势修改可以根据造型的特点把形象夸张、用更粗的线条把原来的遮盖或改变方向、把个别画面再切分或者直接用色块将一部分盖成其它形象等等。尝试让孩子重拾自我表达的空间、尝试绘画中自由翱翔,体验到绘画的乐趣!
  四、特殊效果:适时运用显神功
  当然,对于小学美术创作而言,尽量少用甚至不用橡皮是可以实施并且是行得通的,但我们在为兴趣小组上课时,需要对画面有更多的要求时,还是要要求学生学会更合理地利用橡皮。橡皮不光是可以去掉不必要的线条,还可以调整画面的明暗对比。橡皮还有一个调整作用,它可以加强画面的虚实效果。虚实是表现视觉空间的主要手段,在绘画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强调形体结构,造成了体面衔接和轮廓表现的呆板,使形象单调和缺乏空间感。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可根据需要,用橡皮将一部分线条擦虚,形成物体的虚实对比和变化,马上会使画面产生生动和富于空间的效果。
  橡皮对于你的美术创作来说是福还是祸,只有你合理有效的利用时才可以发挥到最好。初学者最好不要多用或尽量不用橡皮。要把注意力放在表现的必然性训练上。我们教师也必须运用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合理并有效地利用橡皮,少指导、少点评,要多倾听、多肯定,让橡皮变成创作的“踏板”而不是“绊脚石”,我们的美术课将会变得创意无限。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阅读是指主体根据原有的知识,对数学语言(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进行感知,将之筛选,转化为自身理解的语言,并再度组织,使之条理化,最后将获得的信息作用于主体已有的知识结构,达到重整的过程。是有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策略;实践探究  小学高年级数学阅读指导旨在结合学生心理、认知特点,通过教师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数学阅读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学
一、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写作构段的国内相关研究开始于1996年,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中,以“构段”为主题进行检索,截至目前,在22年中,CNKI共收录相关文献236篇。根据发表年度来看,随着年份的增长,关于构段能力培养的文献总体上呈现的是从少到多的特点。从文献的第一作者所属单位属性来看,大部分研究这是来自于学校的一线教师。而从文献的刊发刊物来看,主要是普通期刊,核心期刊种类较少,因此对该问题的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