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对于学生发现问题,感悟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法 问题 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而创新始于问题,可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题”。因此,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对于学生发现问题,感悟规律,不断开拓学生创新空间,催生创新胚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堂问题教学法基本模式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建立新概念或新规律之前,教师要设计一些争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语文学科知识的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其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中,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地感知知识,进而达到理解和认识的升华。
二、巧思妙设引入问题
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认知最主要的动力。教师可巧妙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关节点或易错的地方设疑,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相当的问题,吸引学生走进以其现有知识不能顺利解决的问题中。当然,问题的情景创设要孕育着新问题,问题要生动有趣,与新知识密切相关,要设疑布阵,造成悬念,扣人心弦,巧妙导入新课,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新知识的积极探索状态,同时也显得新课导入新颖自然。
三、启发诱导,解决问题
启发诱导,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把精力重点放在启发诱导上,不能一味的讲,特别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解决问题,死记死背问题的答案,只能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感知新知,尝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后继学习积蓄更多更大的经验和力量。那么如何去启发诱导呢?
1、要善于运用科学启发诱导方法与形式。概括地讲,启发诱导的方法一般是:指导学生自学、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分析与综合、模型化与具体化、联想与猜想等。具体形式表现为语言启发、直观启发、实验操作启发、对比启发、比喻启发等。
2、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将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小问题。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现象。寻其根源,往往是所提出问题太笼统,指向不明确,问题难度太大等,要克服类似现象发生,教师就要善于把这些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子问题,使问题相关,层层递进,这样学生就有能力沿着这些问题台阶而上,最后攻克总问题。除此之外,还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对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索性。问题设计的好,教师就应必须吃透教材,学情。所提出的问题应在新旧知识的交接处,提到学生知识发展的临近区,提到理论的转折处,学生的疑难处、朦胧处、关键处,有助于学生感悟问题。二是提问的形式力求新鲜、新奇、幽默。不宜采用背诵式的直问。应在课堂上交替性使用正问与反问、直问与曲问、激问、引问和追问等形式。
3、要善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探索精神。为此就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能关爱、宽容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争论、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彰扬学生怀疑和批判精神,而质疑是好的课堂气氛最重要的标志,因为质疑是思之源,智之本,疑问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
四、运用新知、拓展创新
学生开始接受新知识不等于形成技能和能力,需要经过识记、理解、灵活运用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中练习、练中提高,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并且以练习、发现、拓展、再练习、再拓展来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思路,由原来的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
五、反馈矫正、激励评价
1、反馈矫正要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抓住并获取各种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作必要的修补。同时根据信息,对学生给予帮助,使问题得到及时矫正。
2、围绕教学目标,集中反馈矫正,教师可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适量有代表性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可用合作的方法,力争当堂达标。
3、用激励评价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评价是反馈的催化剂,对在反馈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适度表扬。对学生表现出的求异思维倍加呵护、鼓励。对学生出现学习上的暂时困难,给予真诚安慰,不伤其自尊和自信,要善于捕捉微小进步和闪光点。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比较强,教师应大力表扬,树立榜样感染其他学生,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尝试小结理论升华
美妙的开头扣人心弦,精彩的小结耐人寻味,教师要把握好每节课的最后时间,精心提炼,有效引导,以达到圆满结尾。做法有三:一是要明确课堂小结的主要内容。小结的主要内容包括重要概念、阐释、主旨等。二是要掌握课堂小结的基本方法,常见方法有:谈话式、议论式、板演式、对比式等。三是有效引导学生尝试小结,在授课完毕,教师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再浏览、回顾、感悟,各抒己见,形成共识。教师对教学抽象概括科学的小结,再作进一步完善和必要强调,并对一些教学思想方法,从理论上给予升华。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法 问题 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而创新始于问题,可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题”。因此,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对于学生发现问题,感悟规律,不断开拓学生创新空间,催生创新胚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堂问题教学法基本模式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建立新概念或新规律之前,教师要设计一些争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语文学科知识的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其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中,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地感知知识,进而达到理解和认识的升华。
二、巧思妙设引入问题
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认知最主要的动力。教师可巧妙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关节点或易错的地方设疑,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相当的问题,吸引学生走进以其现有知识不能顺利解决的问题中。当然,问题的情景创设要孕育着新问题,问题要生动有趣,与新知识密切相关,要设疑布阵,造成悬念,扣人心弦,巧妙导入新课,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新知识的积极探索状态,同时也显得新课导入新颖自然。
三、启发诱导,解决问题
启发诱导,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把精力重点放在启发诱导上,不能一味的讲,特别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解决问题,死记死背问题的答案,只能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感知新知,尝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后继学习积蓄更多更大的经验和力量。那么如何去启发诱导呢?
1、要善于运用科学启发诱导方法与形式。概括地讲,启发诱导的方法一般是:指导学生自学、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分析与综合、模型化与具体化、联想与猜想等。具体形式表现为语言启发、直观启发、实验操作启发、对比启发、比喻启发等。
2、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将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小问题。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现象。寻其根源,往往是所提出问题太笼统,指向不明确,问题难度太大等,要克服类似现象发生,教师就要善于把这些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子问题,使问题相关,层层递进,这样学生就有能力沿着这些问题台阶而上,最后攻克总问题。除此之外,还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对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索性。问题设计的好,教师就应必须吃透教材,学情。所提出的问题应在新旧知识的交接处,提到学生知识发展的临近区,提到理论的转折处,学生的疑难处、朦胧处、关键处,有助于学生感悟问题。二是提问的形式力求新鲜、新奇、幽默。不宜采用背诵式的直问。应在课堂上交替性使用正问与反问、直问与曲问、激问、引问和追问等形式。
3、要善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探索精神。为此就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能关爱、宽容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争论、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彰扬学生怀疑和批判精神,而质疑是好的课堂气氛最重要的标志,因为质疑是思之源,智之本,疑问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
四、运用新知、拓展创新
学生开始接受新知识不等于形成技能和能力,需要经过识记、理解、灵活运用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中练习、练中提高,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并且以练习、发现、拓展、再练习、再拓展来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思路,由原来的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
五、反馈矫正、激励评价
1、反馈矫正要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抓住并获取各种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作必要的修补。同时根据信息,对学生给予帮助,使问题得到及时矫正。
2、围绕教学目标,集中反馈矫正,教师可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适量有代表性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可用合作的方法,力争当堂达标。
3、用激励评价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评价是反馈的催化剂,对在反馈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适度表扬。对学生表现出的求异思维倍加呵护、鼓励。对学生出现学习上的暂时困难,给予真诚安慰,不伤其自尊和自信,要善于捕捉微小进步和闪光点。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比较强,教师应大力表扬,树立榜样感染其他学生,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尝试小结理论升华
美妙的开头扣人心弦,精彩的小结耐人寻味,教师要把握好每节课的最后时间,精心提炼,有效引导,以达到圆满结尾。做法有三:一是要明确课堂小结的主要内容。小结的主要内容包括重要概念、阐释、主旨等。二是要掌握课堂小结的基本方法,常见方法有:谈话式、议论式、板演式、对比式等。三是有效引导学生尝试小结,在授课完毕,教师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再浏览、回顾、感悟,各抒己见,形成共识。教师对教学抽象概括科学的小结,再作进一步完善和必要强调,并对一些教学思想方法,从理论上给予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