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入驻”新闻业的现状及背后的冷思考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z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技术的革新往往会很大程度上解放人类的双手,而与时俱进的新闻业也希望搭乘人工智能的快车,于是“写作机器人”应运而生。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取代或是行业的再造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机器人进军新闻业让中西方的新闻工作者均产生了恐慌感,也由此衍生出了“记者消失论”。然而技术之所以不断革新正是在于它的非完美性,而“写作机器人”亦如此。让写作机器人与新闻人各展所长,新闻业方有更辉煌的明天。
  关键词:人工智能;写作机器人;记者消失论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044-02
  2015年11月7日,是新华社84岁的生日,锦上添花的是在这一天机器人“快笔小新”首次投入新闻写稿工作,虽然不是全球第一个,但却开了我国机器人写稿的先河。机器人“快笔小新”上岗的消息刚一发布,就引起了网友的极大反响。“机器人要抢记者饭碗啦!”“小编哭晕在厕所”“机器人来了,记者去哪儿”...仿佛机器人的出现就是记者的“世界末日”。然而,机器人真的能够代替记者的职位吗?
  一、“写作机器人”的产生及发展现状
  “写作机器人”,全称“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顾名思义,是一种自动化新闻写作软件,利用算法程序,从海量的数据库中收集各类题材的数据,建立数据之间的联系,以此形成报道内容。虽至今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但大多数学者们认为写作机器人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开始 “入职” 美国新闻业,并以其快速的大数据信息搜寻和处理技术的优势,引起新闻工作者的恐慌,并衍生出“记者消失论”。我们可参考近十年内“写作机器人”的发展状况:2006年,美国汤姆森金融公司运用电脑程序自动撰写了经济和金融方面的新闻消息。到了2009年,美国西北大学开发了一个名为“Stats Monkey”的软件,利用此软件可以自动从网页中抓取大学棒球比赛的数据信息,并在12秒内生成一篇新闻报告[1]。此软件的商业前景在2010年被两名西北大學的教授和一名前网络公司主管迅速发掘,以此合作成立了叙述科学公司。随后该公司开发了一个名为Quill的系统,其最初的客户是美国一个以体育为核心的十大联盟。自2010年起,该软件为“十大联盟”撰写了数千项体育赛事新闻,Quill几乎是在比赛过程中进行实时报道,而其稿件不管是在数量还是时效上都远超以往的写作软件。除此之外,美联社在2014年7月开始运用机器人撰写财经类报道,主要是突发事件短消息和公司业绩报道。
  然而最早从1967年美国底特律自由新闻社记者菲利普·梅耶针对该市的骚乱事件,使用大型计算机进行报道分析,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华盛顿邮报》敢于创新,采用机器人记者与传统记者联手进行新闻报道,更有美联社所使用的Wordsmith平台,使普通大众体验人机互动式“半自动”的新闻写作的体验等。这些鲜活的案例都印证了“机器人记者”在西方传媒业中已大放异彩。
  相比较西方,国内媒体用机器人写稿倒是新鲜事儿,而腾讯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5年9月10日,腾讯财经发布了一篇出自写作机器人“Dream writer”(梦幻写手)之手的文章——《8月CPI同比上涨2.0% 创12个月新高》。而在9月3日“大阅兵”,央视采用“天鹰”“飞猫”等智能设备,对阅兵现场的壮观场面进行拍摄,效果也是让老百姓赞不绝口;新华社也不甘落后,同年11月7日机器人“快笔小新”正式面世,主要负责财经、体育类报道内容的撰写。又如今日头条和北京大学联合研发的“小明”(Xiao Ming Bot)在去年里约奥运会上大显身手,总发稿量达450多篇[2]。
  从机器人娴熟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的优势我们不禁感叹,“写作机器人”的出现无疑对新闻业具有里程碑式的影响,“5W”的各个环节在机器人的工作模式下都有了相应的变化,包括新闻信息来源渠道的扩大、新闻生产主体的人机转变、新闻生产速度的提高、新闻生产流程的简化以及新闻内容及报道风格的多样。
  当然,机器人可撰写的新闻不仅包括上述中罗列数据等浅层次类型的报道。在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最新阶段,“写作机器人”已可完成些许较深层次的新闻追踪、撰写、报道等,而这无疑让新闻工作者的恐慌感变得情有可原。
  二、“写作机器人”运行机制的冷思考
  “写作机器人”的产生及发展对新闻业各方面的革新我们有目共睹。但机器人归根结底只是机器而不是人,其所依赖的大数据技术有其天生的缺陷,如大数据抽取出的冰冷的数字导致形成的新闻报道只是简单的数据罗列,而在撰写深度追踪报道、人物事迹等需要强烈感情色彩的新闻或通讯中展现出明显的弱势。
  (一) 模式的“零花样”
  现如今的机器人写作技术其实并非想象中神秘,只是按照计算机软件中固定的生成模版,将数据库中的所需信息抽取出,再填充到模版中。整个流程下来便是一篇新闻报道,而且是无任何花样可言的流水线、批量生产。这种方法看似“机智”,省却大量时间,但是读者阅读过太多千篇一律的内容便会产生审美疲劳,更何况这些报道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让人食之无味,相比较新闻工作者丰富、幽默的表达方式来说,机器人生产的新闻略显单一。
  (二)机器的“零敏感”
  拥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是一个新闻记者必备的基本素质。而机器人归根到底就是由程序软件所控制的机器,并不具有人类的感觉器官,因此不具备新闻敏感。尽管美联社曾表示现如今机器人在写作时转化单一的冰冷语气[3],但这并不代表机器人从此取代新闻工作者的职位,因为至少在判断某个发生的事实是否属于新闻事件这一基本能力上,机器人技术仍需较大的提升。
  (三)数据的“零温度”
  新闻源于生活,最终又归于生活,而生活是有温度的,新闻亦如此。而新闻报道中所蕴含的温暖来自新闻工作者对普通受众的感情积累,是真正反映民众内心的声音和呼唤,也让受众感受到被重视、被关切,实现与受众在感情上的交流。而机器人写手只是从数据库中挑选出冰冷的数据和形容词,拼凑在一起,因此在判断人类感情方面尚需改进。   (四)隐私的“零保护”[1]
  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一次传播技术的进步都加大了隐私被侵犯的风险,这也是人们的担忧所在。“写作机器人”是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数据收集生产的新闻,其对隐私当然有一定的隐患。再者,当前网络监管并不十分到位,“写作机器人”在采集和使用数据时不免会涉及到个人隐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写作机器人”目前主要应用于财经、体育赛事等对数据准确性要求较高的报道中是情有可原的。大数据技术运行的流程单一且枯燥,要对庞大的数据进行搜集和抽取,新闻工作者未免显得有些无助。相反,这恰恰是计算机所具备的基本技能。“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正如美联社所认为,记者应将精力放在擅长的领域,而不是在数据处理方面和机器人较真[4]。
  三、“写作机器人”的未来
  “写作机器人”如今在传媒业已悄然“走红”,且从历史发展规律我们不难看出,这种传媒内容的生产形式将会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深入传媒业,甚至深入我们的生活。为了使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日常生活,我们不妨对未来“写作机器人”的发展进行一下展望:
  (一)“小众服务”的特色化信息
  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受众有条件追求自己想获取的信息,因此新闻的小众化、个性化市场愈发兴起。根据“长尾理论”,即使是小众化的爱好也可以占据很大的市场分量,因此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来预测今后那些可能会越来越引起受众注意的写作或传播方式,以何种风格的写作及报道可使新闻在最大程度上被读者所接受,能辨别出哪类人对哪类新闻感兴趣,以此进行“一对一”的特色化写作。“写作机器人”化身“信息小灶”,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兴趣。
  (二)“优势互补”的灵动式合作
  机器人与新闻工作者,二者的关键问题不在于谁要取代谁的,而是谁能更好的配合谁。如前所述,“写作机器人”在财经、金融、体育等方面数据的检索和收集整理速度可谓无人能敌。然而新闻工作者相比较机器人,在对数据进行人性化的分析解释,挖掘数据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及后续的深度追踪报道等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二者应优势互补、强强联手,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升“写作机器人”的工作性能和效率,改进智能软件的工作模式,在让其成为自己助手的同时,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将新闻做到实处。
  (三)“学有所专”的产业化开发
  如前文所述,“写作机器人”现如今主要应用于体育赛事、财经金融等对数据的准确性要求较高且报道生成迅速的领域,但这并非意味着机器人的领域仅限定在一些财经或体育报道上,未来它将会朝向愈加产业化、智能化方向前进[5],大数据会不断革新进步,助力机器人更加注重对产业或产品进行分析和开发,对行业行情作出预测,而这些均是目前新闻工作者未曾关注但却是具有巨大新闻价值和市场潜力的领域。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日的成果是我们从未想象和不敢想象的。对于技术,从最开始的崇拜,到征服,再到今天的灵活使用,我们需要谨慎并抱有怀疑态度,无论其多么便捷了我们的生活,侵犯隐私权等弊端我们绝不能视而不见。机器人看似比人类聪明,以至于其进军新闻业引起了“记者消亡论”等消极言论,但我们要谨记,机器人不是人,它只是冷冰冰的机器,是人类智慧的產物,是人类赋予了它技能,然而它并不具备新闻工作者的血和肉。技术的进步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因此“写作机器人”的不断发展应是为了更好地为新闻工作者服务,成为其优秀的助手,共同为新闻业的明天创造出一片辉煌。
  参考文献:
  [1] 张鋆.“机器人写手新闻”对传统新闻生产的影响[J].新媒体与社会,2014(12).
  [2] 管琼.“机器人记者”新闻生产的现状与趋势[J].传媒,2017(2).
  [3] 孙瑛.机器人新闻: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新闻生产模式[J].编辑之友,2016(3).
  [4] 刘峣.机器人要抢媒体人饭碗[J].学术杂潭,2015(21).
  [5] 孙振虎.机器人新闻的发展与反思[J].电视研究,2016(6).
  [责任编辑:思涵]
其他文献
早上6点40分,天未全亮,深冬的重庆还睡意朦胧。这时,杨军已早早收拾妥当,拎包出门了。从轻轨再换乘公交,50分钟后,他抵达上班的地方——重庆市儿童福利院。作为康复治疗师,每
目的:观察疏肝活血汤联合加替沙星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120例Ⅲ型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0例服用加替沙星治疗4周,治疗组60例采用疏肝活血汤合加替沙星治疗
目的:本文评价阿托伐他汀对非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86例非缺血性心脏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治疗组n=43)服用β受体阻滞剂+ACEI+利尿剂,治
随着西咸新区划归西安托管,大西安建设的帷幕2017年正式拉开。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中重要的战略节点城市,如何传播西安的城市新形象,是一个迫切而重要的课题。本文在论述新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
摘要 美洲斑潜蝇自1995年在包河区发现以后,现已扩展到全区危害。一般受害率30%~100%,减产30%~40%,甚至绝收。从危害特点、形态特征、寄主范围、发生规律等方面阐述该虫的识别方法,并提出防治方法。  关键词 美洲斑潜蝇;识别;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2-0138-01    美洲斑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斑潜蝇属,俗称蔬菜斑潜蝇、
摘要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海安县形成了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生态环保的绿色蔬菜园区发展模式,介绍了绿色园区的发展现状,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及今后的发展规划。  关键词 绿色蔬菜园区;发展现状;展望;江苏海安  中图分类号 F32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0-0093-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与优化,蔬菜已成为海安县的一大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