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国内外报道年轻妇女宫颈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2],已经引起了妇科肿瘤学界的关注,而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亚型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上以HPV16感染率最高[3-4].HPV16 E6基因组是位于HPV16全基因组早期基因区的第6个开放读码结构,在细胞癌变中起重要作用,是导致细胞转化和恶性表型维持所必需的主要转化基因。
【机 构】
:
325000,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325000,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实验诊断中心,325000,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科所,325000,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325000,温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内外报道年轻妇女宫颈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2],已经引起了妇科肿瘤学界的关注,而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亚型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上以HPV16感染率最高[3-4].HPV16 E6基因组是位于HPV16全基因组早期基因区的第6个开放读码结构,在细胞癌变中起重要作用,是导致细胞转化和恶性表型维持所必需的主要转化基因。
其他文献
孕激素对子宫内膜正常功能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孕激素通过与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结合发挥作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R的表达下调,不仅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而且还可能与肿瘤细胞的侵袭生长有关,最终可影响患者的预后及对激素治疗的反应,其表达下调的机制不清。
患者20岁,因发现肛门处肿物,于1984年12月于我院妇科门诊就诊.患者14岁初潮,月经正常.妇科检查:双外阴、双阴道,每侧阴道口外有两片小阴唇,共4片小阴唇,见图1A;肛门开口于左侧阴道口下方,其上方为尿道口,正常肛门处为一隆起的皮赘,见图1B。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老人和老人也是不一样的。 有许多老人,他们是随遇而安的,老了就老了,没有用了,那就不用罢。每天可以重复着千篇一律的日子,就是那样的“活着”的状态。碰巧了说不定还可领取15个鸡蛋。 但是也有的老人不是这样。这些老人觉得自己是有思想的,他觉得每个人在每个年龄段都会有自己的光彩甚至辉煌。 可是他想错了。 到了“老”这个年龄段,没有光彩了,更别说辉煌,那就是等着油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宫颈癌筛查已卓见成效,宫颈癌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大幅度下降.然而,宫颈癌发病仍居发展中国家妇科恶性肿瘤之首,其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及发病年龄呈明显年轻化倾向,值得庆幸的是,宫颈癌的预防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并步入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疫苗、筛查和早诊早治等全方位预防的新时代。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会主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协办的"全国妇产科围手术期相关问题及并发症防治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1月在河南省郑州市成功召开.本次大会所作妇产科围手术期并发症专题报告25篇,收到论文48篇,来自全国各地共300余名妇产科医生与会,就各专题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磋商。
我们读《论语》,看见里面满篇都是格言,常会以为孔子平时也是格言不离口。其实这是误解。孔子和我们一样,有着普通人和正常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而且不乏幽默感。 他敢哭 孔子哭颜回,可谓感天动地。颜回去世那年,孔子71岁,颜回40岁。白发人送黑发人,孔子哭得昏天黑地。据《论语·先进》,当时孔子痛哭流涕地说,哎呀!这是老天爷要我的命呀!旁边的人说,先生太悲痛了!孔子说,我不为这样的人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及HBV DNA载量对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9月-2008年12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行产前初诊检查的161例HBsAg阴性而丈夫HBsAg阳性的孕妇,以HBsAg阳性丈夫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指标包括一般情况、HBV携带时间、父亲乙型肝炎一级家族史、HBV标志物、HBV DNA载量、孕妇HBsAb状态、新生儿临床结
这个时代的标签就是“快”,发展快,思想快,行事快,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地把自己嵌入刚刚好的方块里。 《礼记·中庸》有言:“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里的“豫”通“预”,就是预备的意思。 凡事做好准备,哪怕只是提前5分钟,你会变得更加从容。 古人圣训,诚不欺我。 提前5分钟,是一种态度 有位网友分享了一次相亲时的遭遇:女方各项条件都不错,他自己很重视这次见面,于是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一组以妊娠期妇女血压呈病理性升高为共同特点的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多数研究[1-4]表明,血清尾加压素Ⅱ(urotensin Ⅱ,U Ⅱ)可引起动脉收缩并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DNA的合成,参与动脉血管壁的重甥而引起血压升高.目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眼底病变与血清U Ⅱ水平的关系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U Ⅱ水平与眼底病变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