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常引起死穗或半穗枯死。不但造成小麦减产,而且人食用过量这种含毒面粉,会引起头昏、发热、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多种牲畜吃了含有10%病粒的饲料后就会表现中毒现象。
一、症状 主要表现为苗腐、基腐、茎腐和穗腐。
苗腐:病菌从芽鞘或根侵入,使芽和根腐烂,重者不能出苗,轻者病苗淡绿、长势减弱。
基腐:主要表现茎部受害变褐、腐烂直至全株枯死,拔起病株时易从烂处折断,断处有黏性腐烂组织。
茎腐:多发生在穗下第一节和第二节,初在叶鞘上形成褐斑,后扩展成不规则形,重时病部枯黄腐败。
穗腐:病菌在小麦扬花期侵染,在灌浆至乳熟期表现症状。开始在颖壳上产生褐色斑点,后扩展至整个小穗。气候潮湿时,病穗颖片合缝处或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霉层;气候干燥时,病害受抑制,形成“白穗”。病菌侵害穗轴或穗茎,输导组织受害,水分与养分不能上输而使上部小穗枯死,形成“半枯半健”穗,籽粒干秕。
病原主要是禾谷镰孢菌,有性世代为玉米赤霉菌。
二、侵染循环
病菌在玉米根茬、秸秆和小麦等作物的病残体上越冬、越夏。第二年形成子囊壳,子囊壳吸水膨胀,释放出子囊孢子,经风雨传播到麦穗上致病。分生孢子形成较晚,侵染率低。
三、影响发病的因素
田间菌源量大,易于侵染。在小麦整个生育期都可受侵染,抽穗、扬花、灌浆期最易感病。气候条件是病害发生流行的主导因素,小麦抽穗后连续阴雨是赤霉病流行的关键。小麦抽穗扬花期连续阴雨3天以上,就有严重发生的可能。品种因素也有关系,不同品种抗病性有差异,鲁麦14、烟农15较抗病,鲁麦23、白玉149抗性较差。
四、防治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
2.合理施肥、浇水,禁止大水漫灌,降低田间湿度。
3.化学防治。小麦齐穗扬花期是防治的关键期,若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应抢在雨前,每667平方米(1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35%多菌灵悬浮剂80~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100克,对适量水喷雾,隔5~7天再喷1次。以上药剂可以和杀虫剂、微肥混喷。(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 潘继兰 邮编:277200)
一、症状 主要表现为苗腐、基腐、茎腐和穗腐。
苗腐:病菌从芽鞘或根侵入,使芽和根腐烂,重者不能出苗,轻者病苗淡绿、长势减弱。
基腐:主要表现茎部受害变褐、腐烂直至全株枯死,拔起病株时易从烂处折断,断处有黏性腐烂组织。
茎腐:多发生在穗下第一节和第二节,初在叶鞘上形成褐斑,后扩展成不规则形,重时病部枯黄腐败。
穗腐:病菌在小麦扬花期侵染,在灌浆至乳熟期表现症状。开始在颖壳上产生褐色斑点,后扩展至整个小穗。气候潮湿时,病穗颖片合缝处或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霉层;气候干燥时,病害受抑制,形成“白穗”。病菌侵害穗轴或穗茎,输导组织受害,水分与养分不能上输而使上部小穗枯死,形成“半枯半健”穗,籽粒干秕。
病原主要是禾谷镰孢菌,有性世代为玉米赤霉菌。
二、侵染循环
病菌在玉米根茬、秸秆和小麦等作物的病残体上越冬、越夏。第二年形成子囊壳,子囊壳吸水膨胀,释放出子囊孢子,经风雨传播到麦穗上致病。分生孢子形成较晚,侵染率低。
三、影响发病的因素
田间菌源量大,易于侵染。在小麦整个生育期都可受侵染,抽穗、扬花、灌浆期最易感病。气候条件是病害发生流行的主导因素,小麦抽穗后连续阴雨是赤霉病流行的关键。小麦抽穗扬花期连续阴雨3天以上,就有严重发生的可能。品种因素也有关系,不同品种抗病性有差异,鲁麦14、烟农15较抗病,鲁麦23、白玉149抗性较差。
四、防治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
2.合理施肥、浇水,禁止大水漫灌,降低田间湿度。
3.化学防治。小麦齐穗扬花期是防治的关键期,若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应抢在雨前,每667平方米(1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35%多菌灵悬浮剂80~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100克,对适量水喷雾,隔5~7天再喷1次。以上药剂可以和杀虫剂、微肥混喷。(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 潘继兰 邮编:27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