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前后,Kickstarter模式逐渐被中国创业者以C2C方式引入国内,逐渐被熟知。从最早布道“众筹”概念点名时间、到充满文艺气息的追梦网、再到依托资本和规模火起来的众筹网、还有专注于微电影众筹的淘梦网……落地中国的众筹到底水土服不服?哪种模式更可持续?众多创业者们都在艰难的实践中。
如果你浏览过那么几个众筹网站的话,会很容易发现,其中之一追梦网(www.dreamore.com)显得有点儿独树一帜。单从网站展示的项目来说,诸如“以设计的名义干一通白酒”、“全球首本诗歌涂鸦本《依然》”……这样的轻质化项目,甚至在老罗vs王自如辩论风波后,追梦团队就在第一时间上线了“为王自如众筹,做真正客观独立第三方”的众筹项目——颇有些理想主义色彩。
小清新?文艺?理想主义?这么一大堆小众的项目,让你甚至有点看不懂它是在做什么。但追梦的大当家、创始人兼CEO杜梦杰有他的思路。
弄明白自己究竟想干嘛
杜梦杰,追梦网CEO,生于1989年。在他大四的时候,他身边的大多数人都还不知“众筹”为何物,而他却用近两万字的筹款信在网络上为自己募得旅行经费,实现了休学一年去游学的梦想。他跑到印度去做艾滋病公益项目,在阿富汗给物流公司 CEO 做助理,以参加国际组织、打工的方式陆续游走了印度、尼泊尔、迪拜、巴林和阿富汗五个国家。在阿富汗时,他与死神擦肩而过,也就此萌生了要闯出一片天地的想法,于是决定回国,决定创业。
“那次在阿富汗的爆炸,就在我公司的隔壁,我当时以为是塔利班要冲进来了。我想如果自己真的死在这里也不会成为任何新闻——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你活了这么久,最后你是个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人。”
杜梦杰回国之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到处跑:“并不是一开始就想要做众筹。我当时去了很多城市,见一些前辈、和朋友聊天。比如休学这些事可能都是我一拍脑袋突然蹦出来的事情,觉得很兴奋想去做。但我一旦决定之后,就会非常认真的准备,仔细的去规划我需要什么、做哪些准备,如何设计。创业也是一样的,决定创业也是一个让我很兴奋的事。但决定做之后我会很理性地去设计,见哪些人、准备哪些东西。这个时候我反而不会急。”
“没有一件事让我有冲动和激情决定为之付出青春和热血的,但我是个有野心和抱负的人,所以需要去探索,弄明白自己究竟想干嘛。”这似乎就是杜梦杰行事的准则:找到一件最令人激情洋溢的事情,然后稳稳去做好它。
帮助年轻人实现创意、才华和梦想
11年5月,杜梦杰去见一个朋友聊创业的思路。朋友说你的经历不就是很多人帮助你么,那如果做一个帮助别人去实现梦想、创意、和才华的平台会不会更好。“我当时想,Bingo!”这个想法让杜梦杰一下子兴奋起来,“那我们就来做这个事。”
有了好的想法,当然不见得就会一帆风顺。2009年,美国众筹类网站Kickstarter上线,由此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大量同类型网站也随之开始在世界各国出现,中国也不例外。点名时间、觉、追梦网……出生成长于网络时代的年轻人似乎开始逐渐了解这样一种形式,然而事实上,中国的众筹类创业者们始终要面对比国外更加复杂的问题。相对于筹款形式本身已非常成熟的西方,中国的众筹创业者事实上是在试图在对“众包筹款”完全一片空白的土壤里生造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生活方式来。如何使人们信任和认可这种理念,如何让更多人参与到项目中来,如何在不改变众筹的本质内核前提下更加适应现实土壤……
创业之初,杜梦杰和他的团队模仿国外做的最大最成熟的众筹平台,去做包括音乐、影视、动漫、出版、科技、游戏等十多个类别的全品类覆盖众筹平台。但每来一个项目他们都要去重新找资源、用户群和推广渠道,用户对他们的网站也很难产生归属感。后来他们试图从这些品类里寻找一个未来有最大发展空间的去做,结果发现没有一个方向是团队能Hold住的,团队里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整个团队面临崩溃。最后,他们还是决定回归初心,从自己喜欢的、自己了解的开始,从做好自己开始。
有一件事似乎可以拿来证明杜梦杰的调整是对的:调整方向后,追梦网的筹款成功率提高到了52%。“回归初心吧”,杜梦杰如此总结他决定从追求”量”转而追去“质”的改变。
过去“姿势不对”的追梦网,开始把目标群体定位在“年轻人”,希望帮助年轻人发现有趣的好玩的有参与感的生活方式。
在杜梦杰看来,年轻人除了喜欢“新奇酷”的东西外,更在乎的其实是能给自身带来成长和改变的经历或者是体验。比如像TED、一席等沙龙分享形式的演讲,比如“2015WINTER 香港金融
如果你浏览过那么几个众筹网站的话,会很容易发现,其中之一追梦网(www.dreamore.com)显得有点儿独树一帜。单从网站展示的项目来说,诸如“以设计的名义干一通白酒”、“全球首本诗歌涂鸦本《依然》”……这样的轻质化项目,甚至在老罗vs王自如辩论风波后,追梦团队就在第一时间上线了“为王自如众筹,做真正客观独立第三方”的众筹项目——颇有些理想主义色彩。
小清新?文艺?理想主义?这么一大堆小众的项目,让你甚至有点看不懂它是在做什么。但追梦的大当家、创始人兼CEO杜梦杰有他的思路。
弄明白自己究竟想干嘛
杜梦杰,追梦网CEO,生于1989年。在他大四的时候,他身边的大多数人都还不知“众筹”为何物,而他却用近两万字的筹款信在网络上为自己募得旅行经费,实现了休学一年去游学的梦想。他跑到印度去做艾滋病公益项目,在阿富汗给物流公司 CEO 做助理,以参加国际组织、打工的方式陆续游走了印度、尼泊尔、迪拜、巴林和阿富汗五个国家。在阿富汗时,他与死神擦肩而过,也就此萌生了要闯出一片天地的想法,于是决定回国,决定创业。
“那次在阿富汗的爆炸,就在我公司的隔壁,我当时以为是塔利班要冲进来了。我想如果自己真的死在这里也不会成为任何新闻——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你活了这么久,最后你是个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人。”
杜梦杰回国之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到处跑:“并不是一开始就想要做众筹。我当时去了很多城市,见一些前辈、和朋友聊天。比如休学这些事可能都是我一拍脑袋突然蹦出来的事情,觉得很兴奋想去做。但我一旦决定之后,就会非常认真的准备,仔细的去规划我需要什么、做哪些准备,如何设计。创业也是一样的,决定创业也是一个让我很兴奋的事。但决定做之后我会很理性地去设计,见哪些人、准备哪些东西。这个时候我反而不会急。”
“没有一件事让我有冲动和激情决定为之付出青春和热血的,但我是个有野心和抱负的人,所以需要去探索,弄明白自己究竟想干嘛。”这似乎就是杜梦杰行事的准则:找到一件最令人激情洋溢的事情,然后稳稳去做好它。
帮助年轻人实现创意、才华和梦想
11年5月,杜梦杰去见一个朋友聊创业的思路。朋友说你的经历不就是很多人帮助你么,那如果做一个帮助别人去实现梦想、创意、和才华的平台会不会更好。“我当时想,Bingo!”这个想法让杜梦杰一下子兴奋起来,“那我们就来做这个事。”
有了好的想法,当然不见得就会一帆风顺。2009年,美国众筹类网站Kickstarter上线,由此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大量同类型网站也随之开始在世界各国出现,中国也不例外。点名时间、觉、追梦网……出生成长于网络时代的年轻人似乎开始逐渐了解这样一种形式,然而事实上,中国的众筹类创业者们始终要面对比国外更加复杂的问题。相对于筹款形式本身已非常成熟的西方,中国的众筹创业者事实上是在试图在对“众包筹款”完全一片空白的土壤里生造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生活方式来。如何使人们信任和认可这种理念,如何让更多人参与到项目中来,如何在不改变众筹的本质内核前提下更加适应现实土壤……
创业之初,杜梦杰和他的团队模仿国外做的最大最成熟的众筹平台,去做包括音乐、影视、动漫、出版、科技、游戏等十多个类别的全品类覆盖众筹平台。但每来一个项目他们都要去重新找资源、用户群和推广渠道,用户对他们的网站也很难产生归属感。后来他们试图从这些品类里寻找一个未来有最大发展空间的去做,结果发现没有一个方向是团队能Hold住的,团队里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整个团队面临崩溃。最后,他们还是决定回归初心,从自己喜欢的、自己了解的开始,从做好自己开始。
有一件事似乎可以拿来证明杜梦杰的调整是对的:调整方向后,追梦网的筹款成功率提高到了52%。“回归初心吧”,杜梦杰如此总结他决定从追求”量”转而追去“质”的改变。
过去“姿势不对”的追梦网,开始把目标群体定位在“年轻人”,希望帮助年轻人发现有趣的好玩的有参与感的生活方式。

在杜梦杰看来,年轻人除了喜欢“新奇酷”的东西外,更在乎的其实是能给自身带来成长和改变的经历或者是体验。比如像TED、一席等沙龙分享形式的演讲,比如“2015WINTER 香港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