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判术前采用椎间盘造影和盘内介入阻滞术预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伴终板Modic改变的慢性退行性盘源性腰痛效果。
方法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骨科经椎间盘造影术后证实有单节段的退行性慢性盘源性腰痛患者60例,按核磁共振图像上的终板Modic变化分为以ModicⅠ型和以ModicⅡ型变化为主者2种情况,2周后进行责任椎间盘内阻滞术。择期对上述患者进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共分为4组,每组均为15例:A组(椎间盘造影术阳性组+责任椎间盘内阻滞术阴性组),进一步分为:A1组(以ModicⅠ型变化为主者)和A2组(以ModicⅡ型变化为主者)。B组(椎间盘造影术阳性组+责任椎间盘内阻滞术阳性组),进一步分为:B1组(以ModicⅠ型变化为主者)和B2组(以ModicⅡ型变化为主者)。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法(VAS 10分法)和Oswestry伤残指数(ODI)进行疼痛和功能评分,比较各组在术前和术后24个月时的疗效差异。采用CT重建和动力位X线片对术后融合状态进行评估。
结果各小组术前的VAS及Oswestr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个月时A组和B组的VAS及Oswestry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评分;术后24个月时B组的VAS及Oswestry评分均显著优于A组(1.3±0.7)、(1.2±0.6)分比(2.2±0.8)、(2.3±0.7)分, P<0.05。B组在手术前后的VAS及Oswestry评分改善率上优于A组,但终板Modic变化的类型与VAS及Oswestry评分改善率间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术前的椎间盘内阻滞术能更好地预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术后疗效。终板Modic变化的类型与术后功能评分的改善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