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发生在距地面5厘米以上的茎部或茎分杈处,产生水浸状浅褐色病斑,病斑往往有褐色斑纹(图5、图6),开始为灰白色软腐,病斑不凹陷,后生出白色浓密的白霉,继而聚集产生鼠粪状菌核,病斑下木质部朽烂、干枯,但不变色,髓部会生菌核,上部枝叶会枯死。也能侵染果实和叶片,使之腐烂,生浓密白霉。
南方2~4月或10~12月菌核有2次萌发高峰,排水不良、土壤渍水、通风透光差、偏施氮肥,或受到霜害、冻害和肥害的辣椒大棚内发病重。
辣椒菌核病和灰霉病冬春季节往往在大棚内混合发生,应引起高度重视。
4. 由辣椒细菌性软腐病引起的烂秆
辣椒细菌性软腐病引起的烂秆主要发生在茎节处及茎秆有伤口的地方,主要危害茎秆的表皮和髓部,引起表皮腐烂,色灰白,呈脓状,易被弄破露出木质部,而木质部颜色不变,仍然为白色。病斑多,发展扩大,或绕茎秆1周,散发出轻微的腥臭味(这是细菌性软腐病区别于疫病、灰霉病的显著特征)。
辣椒细菌性软腐病由细菌引起,高湿环境及茎秆有伤口时易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过度密植、氮肥过多、管理粗放、通风不良有利于发病,大棚滴水处易发病。
二、辣椒烂秆综合防治措施
1. 加强大棚环境的调节
首先,白天将大棚温度控制在3 0℃左右,夜间在15~17℃,及时放风排湿,尤其是要防止夜间棚内结露时间过长。其次,控制浇水量,晴天上午采用膜下浇水,浇水后2小时内闭棚提温降湿。如果大棚内湿度很大,可在操作行铺设秸秆、稻壳等吸湿,降低棚内湿度。
2. 对症用药
①防治辣椒疫病。发病初期,可选用48%琥铜?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500~600倍液,或687.5克/升氟菌?霜霉威悬浮剂8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或52.5%恶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或500克/升氟啶胺悬浮剂25~33毫升/亩(喷雾时对水30~45千克),或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 000~2 000倍液,或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1 000倍液,或76%丙森?霜脲氰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或722克/升霜霉威盐酸盐水剂800倍液等喷雾,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严重时每隔5天喷1次,连续喷3~4次。
②防治辣椒灰霉病。发病初期,可选用40%嘧霉胺悬浮剂1 200倍液,或68.75%恶酮?锰锌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或70%代森联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或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800~1 000倍液,或33.5%喹啉铜悬浮剂800~1 000倍液,或50%腐霉?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等喷雾防治,7~10天喷1次,共喷2~3次。
③防治辣椒菌核病。可选用50%乙烯菌核利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1 200倍液,或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1 2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0倍液等喷雾防治,10天喷1次,共喷2~3次,注意药剂交替使用。

④防治细菌性软腐病。可选用72%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或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78%波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 2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600倍液,或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或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等喷雾防治,6~7天喷1次,连续喷3~4次,注意药剂交替使用。
如果难以判断引起烂秆的原因,可用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对发病植株喷雾防治。同时结合抹药防治,即在出现烂秆的地方,用刀子将腐烂的部分刮除干净,然后用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涂抹,涂抹时要选择晴天气温较高时进行,若在清晨或傍晚涂抹药剂,病患部总是很潮湿,会影响防治效果。大棚内病害难以控制,主要原因是病原菌扩散,例如灰霉病,往往是病原孢子飘落的地方都会感染。所以,除了采取上述喷雾 抹药的防治措施外,还要对全棚叶面喷药进行预防,可喷施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 50%腐霉利可濕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 33.5%喹啉铜悬浮剂800倍液。
【基金项目】湖南省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蔬菜程式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2019NK4186);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资助(2016NK2062)(作者联系地址:何永梅 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种子技术推广与储备中心 邮编:413002;李 迪 湖南省涟源市农业农村局种子管理中心 邮编:417100;蔡再华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龙光桥街道办事处农技站 邮编:413046;王迪轩 郭 赛 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农业农村局 邮编:4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