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涪陵地区有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穴,在当地村民眼中,它是诡秘恐怖的代名词,这就是万丈坑。
探洞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队伍由具备5年以上探洞经验的人员组成,每个队员都熟知所有探洞技能,并擅长其中的某一项,多年的磨合也使我们沟通无碍。只是冰山一角
三年前的12月1日是个没有阳光的日子,我和杨志操纵着下降器在同样没有阳光的巨大竖洞——万丈坑里下降到第一个平台。这里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约l 75米,中间没有任何阻碍的175米。
在其他队友看来,我对此洞“怀着异常的高度关注”,并以“惊人的热情”很快召集到8名队员敲定了第二次探测计划,距离第一次还不到10天。
上次返回的平台下方是几级落差分别为15、25、30米的大台阶。空气中夹带着枝叶腐烂的气味,我满意地嗅嗅,嗯,熟悉的洞穴气味。第二次探测在这个实测独立垂直深度为130米的洞中竖洞底部结束,因为绳索又用完了。在返回地面途中,我突然对万丈坑肃然起敬,很莫明其妙的感觉!
像万丈坑这样的大型竖洞不适合隔三岔五就来亲近,总希望它有一直使我保持兴趣的美感。所以第三次探测安排在了来年的春天,这一次我们下降到400多米。
等来了第四次
再一年后的2月28日第四次探测万丈坑。这次队伍分为A、B、C三个小组。A组4人为探测组,将一直探测到洞穴底部。B组3人为运输组,负责协助A组将装备及食物运输到320米深的一号营地。C组2人为后勤组,负责洞口的接应及背负劳力的安排。
一大早,经过熟悉的山间小路来到了万丈坑坑口,一股阴冷气息迅速将我包围。尽管来了多次,可每一次面对它却总是熟悉中夹带着陌生感。
这次人员精减,速度提高了不少。3月1日00:03分,A组队员到达距地面320米垂直深度的1号营地,它由一大片崩塌乱石形成大厅。到达营地的最后一段是130米的整绳。2个半小时,A、B两组人员全部到达号营地。我按照小石头在洞口的“密嘱”,从营地隐蔽处找到了年前储备的十几听肉罐头。
大概估算了一号营地以下的测量时间,我们每人带了三天的食物前往二号营地。6个人8个大包,从此向下是一个接一个的竖洞,洞口都比较窄,运输包成为一大难题,浪费很多时间。
每过一个窄洞,就要把800多米绳索全从包里散出来,小缝里蹲一人,洞的两头各蹲一人,然后1米1米地往小洞的另一边传送,再把传过去的绳索重新整理好放进包里。这些重复而单调的工作很容易使人疲劳。
两段60米的竖洞下了就是一个大的乱石坡,下面的竖洞明显没有上面的宽敞,洞道也变小,水流在这里改道得很厉害。有段洞道每走二三米就是急转弯,洞壁上石层显得很锋利,看来水流一进入这骤然变小的洞道时,就变得汹涌咆哮,加剧冲刷侵蚀着岩壁。
地上满是细碎的沙石,包可以拖着走,倒也轻松不少。此时洞内的通道和河道浑为一体,地势比较平,水流找不到出口,就在平势的洞道里到处乱窜,把洞穴改造成蜿蜒曲折的模样。我们跟着它的走向七转八拐的就来到了二号营地。
二号营地距地面垂直距离530米,它处于河道的拐角处。有点潮湿,空间低矮。营地的碎石很多,我们在铺上防潮垫之前不得不花些力气去平整它。在洞壁处还有几条白色的小蜈蚣在蠕动,大家都见惯不怪了。
我迟迟睡不着,有点冷,地面的碎石没清干净,还很咯背。身边的一群男队员打呼声此起彼伏,还有肚子的咕咕声、磨牙声、梦话声……我脑门一阵阵发胀。不知什么时候迷迷糊糊才睡着了,醒来已经是第二天的13:30分。
新的开始
今天的任务很重,当我们到达654米的深度后,再往下的一切,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陌生的环境。我们不能按正常的工作时间进行操作,必须要一鼓作气探测到底。
把所有的睡具留在二号营地,每人只背三顿食物,在15:00轻装出发。刚开始仍然是蜿蜒的河道。很急的几个弯过了,面前豁然出现一个洞厅,不算大,但地形变得相当突兀。洞厅里满布嶙峋怪石,锋利无比。地面很多淤泥,深的地方快没到我的膝盖,幸好穿了筒靴。但走路是相当辛苦的,我时不时要动用二只手起拔陷进淤泥的腿。
淤泥路的尽头是垂直裂缝通道,通道中间距离底部约15米。这个通道的底部还比较宽,可以行走。前面的通道地势陡然下降,凌空横架一拱形天生桥。下到底抬头望,这架天生桥弯弯的,还没有下降的队员头灯照在上面,背着光影,像月亮一样,真漂亮!这样的恶劣环境,我们居然不经意地发现它美丽的一面,心里的压抑感才稍稍好了些。
继续前行不到50米,洞道突然垂直向下,由锋利的石头形成了多级阶梯状的小平台,有的小平台里蓄满水,每段阶梯的落差在3米以上,这就是小型落水坑。
我们没有在这里使用保护绳,自行攀登通过。男队员通常用双手、双脚分别张开支撑住四周的洞壁,慢慢地下攀。我最矮,四肢比他们短,够不着四周的岩壁。这种时候,只有让他们先下去,在平台处张开双手撑住四周的洞壁,为我挡着紧接的下一个坑口,以防我下攀时意外掉下去。
即便这样,我还是在其中一个落水坑处失足跌落,幸运的是掉下去时,正好骑在保护我的男队员脖子上。那失重的感觉让我惊出一身冷汗,如果不是他,我的脊椎也许就直接搁在地上或者重重地碰到洞壁或者掉入下个坑中接着再跌入下下个坑中……
几个无保护的阶梯状落水坑下完后,面前是一条扁扁的岩缝。用了自然锚点向下降。这里似乎是水流的汇合处,我们先前经过时的小水滴现在汇集成了“阵雨”。所有通过此处的人,衣服必湿。底部是条狭窄的洞道,一条小小的暗河出现在脚下,洞壁也异常的湿,右边又是竖洞。
这就是我们第三次探万丈坑的最终测点,距地面垂直深度为654米的地方。我观察了一下地形心里暗暗叫苦。我们的衣服将从这里开始一直湿透,探洞的危险之一来自于失温。在等待中,湿衣服会带走身体的热量。在失温状态下攀登和器械操作将会十分危险,而且体力消耗加倍增大。现在离底部到底有多远,谁也不知道,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
下面又是很长的垂直裂缝通道。在645米之下,这种通道占据洞道的主要部分地形。从它的横截面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垂直裂缝通道都呈菱形。在这种洞道中前行十分累人,一旦休息就有可能导致自己向下陷入到窄缝中去,就算能幸免于坠落,也会被严重卡住。
面前的这个裂缝通道,最窄的地方连人都无法侧身过。为了尽量保持身体干爽,我们在通道的中间部分攀爬。男队员可以用腿支持二边的洞壁攀爬,我的腿够不着,只能用整个身体横着摆在裂缝的中间,使用对抗力使自己免遭坠落,然后慢慢挪动,效率较低,我第一次为自己的身高郁闷。
藏在深处的美丽
通道走了有半小时以上,面前渐渐开淘。一个转弯过去,面前突然出现个大洞厅,里面长满了各种形态的石花石柱,形成石柱森林。美丽的景色果然只能在常 人难以到达的地方才出现,且看作对我们如此劳苦的种奖励吧。
石柱森林美且险,地势急转向下,前方是断壁,下方是十几米高的竖洞,却又充填着嶙岣怪石高高地伸到断壁口,唯一的路就是攀下怪石。
这里无法做保护,我们小心冀冀地从这些怪石上越过攀下。石壁上不停地渗水,很渭,石质也松散。石柱森林过了是一段很窄的通道,通道中有水,及膝。刚开始我们还企图从水道上方攀过,但身体此时已经湿透了。所以没人讲究了,见水踩水,图个省事儿,也节约体力。
通道尽头是个向下的圆形水潭,口小肚大,极不好攀越,水深约2米以上。水潭对面紧接着条向下的窄缝,斜度在70度以上,人侧着身体过都会被卡。也幸好很窄身体可以被卡住,不然就直接掉下去了。下降地形很复杂,呈波浪状,一会上升会下降还有横移,所以时不时地切换上升下降装备。也就20多米的深度,每个人无不被折腾得大汗淋漓。这时我才感觉到这个万丈坑越往下的地形越险要,岩质也变得越硬,越锋利。
随着下降到绳尾,我们到达一个5平方米左右的圆形平台。平台的洞壁上有一个酷似“8”字的花纹,在往返时,我们都会在这里做临时的休整,所以把它称做八号营地,它旁边是60米深的竖洞。这时电钻的电池耗尽,只能用手钻设置膨胀螺钉的孔,效率很低且费体力。三个男队员轮流打同一个孔也用了半小时以上的时间。杨志带上对讲机先下去,余下的人暂时呆在小圆平台上面候令。
为了节省电,我们都把头灯关了,四周陷入毫无边际的黑暗。地上是稀泥,管不得这么多,挤着坐下三人,其余的队员只能站着靠在湿润的洞壁休息。
等久了,寒冷阵阵袭来,我抱着自己的膝盖,全身控制不住地一个劲儿发抖。没多久,黑暗中竟传来打呼的声音。我心里一阵难过,在这样的环境下都能睡得打呼,可想有多累这时对讲机响了,传来杨志的声音“小葱现在先下,并带上60米的绳子,然后其他的人再依次下降。”
我努力振奋起精神,负上装有60米绳的包开始下降。下了2米就觉得绳子不对劲,很紧,STOP完全停止滑动。我用强光手电向下观察才发现10米远的地方有中间锚点,和这个竖洞口的锚点之间绳子收得很紧,连个软锁都不能做。这短短10米,耗尽我全力。过了这个锚点就轻松了。
继续下降,到这个竖洞约一半的位置,看见有个偏移点。我正待通过,忽然听到上方队员猛然大喊:“注意落石!!”伴随着的是石头跌落撞击洞壁的回响声。我条件反射地抓住偏移点,把身体拉向洞壁并紧贴着。刚贴上洞壁,就觉得左肩一沉,随之一阵巨痛。手随即脱离锚点,人吊在绳上摆荡在半空中。
我明白,有块大石头砸到左肩了。此时左手垂在身旁,毫无力气。我忍住巨痛试着抬起手臂,一阵钻心的痛。再试着轻轻握握拳头,没一点劲。眼前还是垂直裂缝通道,前后都没有队友可以帮助我。现在我只能单臂支撑岩壁,非常吃力而且疼痛。
刚过到一处可以休息的地方,突然听到“嘭嘭”的声音,不远处是一块平整的沙地。看见杨志面对着一堵洞壁吭哧吭哧在敲打着什么,我费力地攀过去告诉他我受伤了。杨志吓了一大跳问我能不能坚持,我当然能坚持,每年才来一次,哪有轻易就说放弃的。
艰难过狭缝
这个洞口是继续前行的唯一通道,但洞口太小钻不过去。他和阿吉轮流敲打边沿的石头,想把洞口扩大些。“我们花了几个小时,才打下这么点的碎石。”杨志指着地上的几块小石头很无奈。
又敲下了几块小石头,阿吉很瘦,试了试,居然钻过去了,杨志和丁丁仍然被卡住。我也去试,的确很窄,要把身上所有的装备取下来,全身贴在地上再侧着进入。到中间时,上身被卡得死死的,两只手无法动弹。只有靠已经伸过去了的两条腿蹬住地面,身体蠕动着通过。刚要站起来,突然听到阿吉大声警告:“慢点,脚下有深潭。”话音刚落,我的一只脚已经踏空,硬生生地把脚收回来。脚下的深潭太宽,左边是光滑的洞壁,没有着力点。右边好像可以攀,不过被一块悬空的大石头挡住了。
我目瞪口呆地看着阿吉像只猴子一样蹦蹦跳跳就过去了,真是手长脚长正好翻墙。我只有照着刚才阿吉的长手长脚专用线路爬。就快越过水潭时,力竭了。我大喊:“阿吉,快来搭只手,要掉下去了。”阿吉闻声赶来用手撑住我正在往下滑的左脚。我感觉脚稳住了,想趁势改换身体的重心,却没想把他的手给踩到了。阿吉大声惨叫,我慌忙把脚移开。手立刻就抓不住岩石了,刚说完:“哎呀,我要掉了……”“扑通”一声就掉进水里,还好,水深只没到我的肩膀位置,一股寒冷迅速袭满全身。我简直要抓狂,好不容易刚把湿衣服捂干的!!!
过了水潭,攀过约50米长的狭缝再下降7米高的小坎,前方的洞顶突然变矮,空间向左边急剧收拢,往前只能匍匐前进了。我爬到尽可能深的位置,用强光手电察看前方的情况。水已经漫上了沙石地面,左前方有几个小洞口,人无法过去,但从沙地挖沟或者敲碎石块也许还可以继续向前探测。我们没有携带挖掘工具,这次就只把这里当做最终探测点了。到此处,通过海拔心算估计深度约820米。
这时是3月3日凌晨7点过,所有队员都很疲倦。我们决定把绳子都留在原处,第二天再来收绳并对这部分进行测量。
中午12点回到二号营地,至此我们连续工作了21小时。
经过休整,再次出发。很快到了八号营地。我和丁丁要在此等待,杨志与罗雁下到底部测量及收绳。实得深度841米,竟跻身中国竖井深度第二位!
他们两个多小时后上来,决定我和丁丁一人背负一个绳包先走。
过了狭缝就到了垂直裂缝通道,需要在通道中部攀爬。装着200米绳子的绳包只能泡在暗河中,人在峡谷的半空中拽着拖包绳牵着绳包走。在底部窄得绳子过不了的地方,要提前把绳包悬空拎起来至少2米以上,绳包里灌满水,沉重无比。
运输绳索是个很累的活儿,而且要上升300多米相当复杂的地形,经过连续17小时的攀爬才在3月5日凌晨04:00到达二号营地。赶紧换上干爽的衣物,倒在睡袋里休息。
一通昏睡醒来,我们收拾妥当开始返回一号营地。
到了最后一段170绳距的竖洞了,那个平台已经可以清楚地看见天空。这170米的距离一个一个地上,渐渐闻到了洞口泥土和树木的清新昧,还有树叶的腐烂气息。天还没亮,那是一种墨蓝色的,微弱的天光,这一切让我真切感觉到,重返人间了!
在所有队员结束了足足入夜九天的洞穴生活,安全回到地面那一刻,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是自豪的,觉得三年的守望和付出有了回报。
后记:据相关资料显示,除了万丈坑,中国竖井深度排列前五位的均有外国队作为主力参与。而万丈坑则完全是由中国人探测,所有的资料图片测量数据等所有权完全属于中国人。
探洞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队伍由具备5年以上探洞经验的人员组成,每个队员都熟知所有探洞技能,并擅长其中的某一项,多年的磨合也使我们沟通无碍。只是冰山一角
三年前的12月1日是个没有阳光的日子,我和杨志操纵着下降器在同样没有阳光的巨大竖洞——万丈坑里下降到第一个平台。这里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约l 75米,中间没有任何阻碍的175米。
在其他队友看来,我对此洞“怀着异常的高度关注”,并以“惊人的热情”很快召集到8名队员敲定了第二次探测计划,距离第一次还不到10天。
上次返回的平台下方是几级落差分别为15、25、30米的大台阶。空气中夹带着枝叶腐烂的气味,我满意地嗅嗅,嗯,熟悉的洞穴气味。第二次探测在这个实测独立垂直深度为130米的洞中竖洞底部结束,因为绳索又用完了。在返回地面途中,我突然对万丈坑肃然起敬,很莫明其妙的感觉!
像万丈坑这样的大型竖洞不适合隔三岔五就来亲近,总希望它有一直使我保持兴趣的美感。所以第三次探测安排在了来年的春天,这一次我们下降到400多米。
等来了第四次
再一年后的2月28日第四次探测万丈坑。这次队伍分为A、B、C三个小组。A组4人为探测组,将一直探测到洞穴底部。B组3人为运输组,负责协助A组将装备及食物运输到320米深的一号营地。C组2人为后勤组,负责洞口的接应及背负劳力的安排。
一大早,经过熟悉的山间小路来到了万丈坑坑口,一股阴冷气息迅速将我包围。尽管来了多次,可每一次面对它却总是熟悉中夹带着陌生感。
这次人员精减,速度提高了不少。3月1日00:03分,A组队员到达距地面320米垂直深度的1号营地,它由一大片崩塌乱石形成大厅。到达营地的最后一段是130米的整绳。2个半小时,A、B两组人员全部到达号营地。我按照小石头在洞口的“密嘱”,从营地隐蔽处找到了年前储备的十几听肉罐头。
大概估算了一号营地以下的测量时间,我们每人带了三天的食物前往二号营地。6个人8个大包,从此向下是一个接一个的竖洞,洞口都比较窄,运输包成为一大难题,浪费很多时间。
每过一个窄洞,就要把800多米绳索全从包里散出来,小缝里蹲一人,洞的两头各蹲一人,然后1米1米地往小洞的另一边传送,再把传过去的绳索重新整理好放进包里。这些重复而单调的工作很容易使人疲劳。
两段60米的竖洞下了就是一个大的乱石坡,下面的竖洞明显没有上面的宽敞,洞道也变小,水流在这里改道得很厉害。有段洞道每走二三米就是急转弯,洞壁上石层显得很锋利,看来水流一进入这骤然变小的洞道时,就变得汹涌咆哮,加剧冲刷侵蚀着岩壁。
地上满是细碎的沙石,包可以拖着走,倒也轻松不少。此时洞内的通道和河道浑为一体,地势比较平,水流找不到出口,就在平势的洞道里到处乱窜,把洞穴改造成蜿蜒曲折的模样。我们跟着它的走向七转八拐的就来到了二号营地。
二号营地距地面垂直距离530米,它处于河道的拐角处。有点潮湿,空间低矮。营地的碎石很多,我们在铺上防潮垫之前不得不花些力气去平整它。在洞壁处还有几条白色的小蜈蚣在蠕动,大家都见惯不怪了。
我迟迟睡不着,有点冷,地面的碎石没清干净,还很咯背。身边的一群男队员打呼声此起彼伏,还有肚子的咕咕声、磨牙声、梦话声……我脑门一阵阵发胀。不知什么时候迷迷糊糊才睡着了,醒来已经是第二天的13:30分。
新的开始
今天的任务很重,当我们到达654米的深度后,再往下的一切,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陌生的环境。我们不能按正常的工作时间进行操作,必须要一鼓作气探测到底。
把所有的睡具留在二号营地,每人只背三顿食物,在15:00轻装出发。刚开始仍然是蜿蜒的河道。很急的几个弯过了,面前豁然出现一个洞厅,不算大,但地形变得相当突兀。洞厅里满布嶙峋怪石,锋利无比。地面很多淤泥,深的地方快没到我的膝盖,幸好穿了筒靴。但走路是相当辛苦的,我时不时要动用二只手起拔陷进淤泥的腿。
淤泥路的尽头是垂直裂缝通道,通道中间距离底部约15米。这个通道的底部还比较宽,可以行走。前面的通道地势陡然下降,凌空横架一拱形天生桥。下到底抬头望,这架天生桥弯弯的,还没有下降的队员头灯照在上面,背着光影,像月亮一样,真漂亮!这样的恶劣环境,我们居然不经意地发现它美丽的一面,心里的压抑感才稍稍好了些。
继续前行不到50米,洞道突然垂直向下,由锋利的石头形成了多级阶梯状的小平台,有的小平台里蓄满水,每段阶梯的落差在3米以上,这就是小型落水坑。
我们没有在这里使用保护绳,自行攀登通过。男队员通常用双手、双脚分别张开支撑住四周的洞壁,慢慢地下攀。我最矮,四肢比他们短,够不着四周的岩壁。这种时候,只有让他们先下去,在平台处张开双手撑住四周的洞壁,为我挡着紧接的下一个坑口,以防我下攀时意外掉下去。
即便这样,我还是在其中一个落水坑处失足跌落,幸运的是掉下去时,正好骑在保护我的男队员脖子上。那失重的感觉让我惊出一身冷汗,如果不是他,我的脊椎也许就直接搁在地上或者重重地碰到洞壁或者掉入下个坑中接着再跌入下下个坑中……
几个无保护的阶梯状落水坑下完后,面前是一条扁扁的岩缝。用了自然锚点向下降。这里似乎是水流的汇合处,我们先前经过时的小水滴现在汇集成了“阵雨”。所有通过此处的人,衣服必湿。底部是条狭窄的洞道,一条小小的暗河出现在脚下,洞壁也异常的湿,右边又是竖洞。
这就是我们第三次探万丈坑的最终测点,距地面垂直深度为654米的地方。我观察了一下地形心里暗暗叫苦。我们的衣服将从这里开始一直湿透,探洞的危险之一来自于失温。在等待中,湿衣服会带走身体的热量。在失温状态下攀登和器械操作将会十分危险,而且体力消耗加倍增大。现在离底部到底有多远,谁也不知道,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
下面又是很长的垂直裂缝通道。在645米之下,这种通道占据洞道的主要部分地形。从它的横截面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垂直裂缝通道都呈菱形。在这种洞道中前行十分累人,一旦休息就有可能导致自己向下陷入到窄缝中去,就算能幸免于坠落,也会被严重卡住。
面前的这个裂缝通道,最窄的地方连人都无法侧身过。为了尽量保持身体干爽,我们在通道的中间部分攀爬。男队员可以用腿支持二边的洞壁攀爬,我的腿够不着,只能用整个身体横着摆在裂缝的中间,使用对抗力使自己免遭坠落,然后慢慢挪动,效率较低,我第一次为自己的身高郁闷。
藏在深处的美丽
通道走了有半小时以上,面前渐渐开淘。一个转弯过去,面前突然出现个大洞厅,里面长满了各种形态的石花石柱,形成石柱森林。美丽的景色果然只能在常 人难以到达的地方才出现,且看作对我们如此劳苦的种奖励吧。
石柱森林美且险,地势急转向下,前方是断壁,下方是十几米高的竖洞,却又充填着嶙岣怪石高高地伸到断壁口,唯一的路就是攀下怪石。
这里无法做保护,我们小心冀冀地从这些怪石上越过攀下。石壁上不停地渗水,很渭,石质也松散。石柱森林过了是一段很窄的通道,通道中有水,及膝。刚开始我们还企图从水道上方攀过,但身体此时已经湿透了。所以没人讲究了,见水踩水,图个省事儿,也节约体力。
通道尽头是个向下的圆形水潭,口小肚大,极不好攀越,水深约2米以上。水潭对面紧接着条向下的窄缝,斜度在70度以上,人侧着身体过都会被卡。也幸好很窄身体可以被卡住,不然就直接掉下去了。下降地形很复杂,呈波浪状,一会上升会下降还有横移,所以时不时地切换上升下降装备。也就20多米的深度,每个人无不被折腾得大汗淋漓。这时我才感觉到这个万丈坑越往下的地形越险要,岩质也变得越硬,越锋利。
随着下降到绳尾,我们到达一个5平方米左右的圆形平台。平台的洞壁上有一个酷似“8”字的花纹,在往返时,我们都会在这里做临时的休整,所以把它称做八号营地,它旁边是60米深的竖洞。这时电钻的电池耗尽,只能用手钻设置膨胀螺钉的孔,效率很低且费体力。三个男队员轮流打同一个孔也用了半小时以上的时间。杨志带上对讲机先下去,余下的人暂时呆在小圆平台上面候令。
为了节省电,我们都把头灯关了,四周陷入毫无边际的黑暗。地上是稀泥,管不得这么多,挤着坐下三人,其余的队员只能站着靠在湿润的洞壁休息。
等久了,寒冷阵阵袭来,我抱着自己的膝盖,全身控制不住地一个劲儿发抖。没多久,黑暗中竟传来打呼的声音。我心里一阵难过,在这样的环境下都能睡得打呼,可想有多累这时对讲机响了,传来杨志的声音“小葱现在先下,并带上60米的绳子,然后其他的人再依次下降。”
我努力振奋起精神,负上装有60米绳的包开始下降。下了2米就觉得绳子不对劲,很紧,STOP完全停止滑动。我用强光手电向下观察才发现10米远的地方有中间锚点,和这个竖洞口的锚点之间绳子收得很紧,连个软锁都不能做。这短短10米,耗尽我全力。过了这个锚点就轻松了。
继续下降,到这个竖洞约一半的位置,看见有个偏移点。我正待通过,忽然听到上方队员猛然大喊:“注意落石!!”伴随着的是石头跌落撞击洞壁的回响声。我条件反射地抓住偏移点,把身体拉向洞壁并紧贴着。刚贴上洞壁,就觉得左肩一沉,随之一阵巨痛。手随即脱离锚点,人吊在绳上摆荡在半空中。
我明白,有块大石头砸到左肩了。此时左手垂在身旁,毫无力气。我忍住巨痛试着抬起手臂,一阵钻心的痛。再试着轻轻握握拳头,没一点劲。眼前还是垂直裂缝通道,前后都没有队友可以帮助我。现在我只能单臂支撑岩壁,非常吃力而且疼痛。
刚过到一处可以休息的地方,突然听到“嘭嘭”的声音,不远处是一块平整的沙地。看见杨志面对着一堵洞壁吭哧吭哧在敲打着什么,我费力地攀过去告诉他我受伤了。杨志吓了一大跳问我能不能坚持,我当然能坚持,每年才来一次,哪有轻易就说放弃的。
艰难过狭缝
这个洞口是继续前行的唯一通道,但洞口太小钻不过去。他和阿吉轮流敲打边沿的石头,想把洞口扩大些。“我们花了几个小时,才打下这么点的碎石。”杨志指着地上的几块小石头很无奈。
又敲下了几块小石头,阿吉很瘦,试了试,居然钻过去了,杨志和丁丁仍然被卡住。我也去试,的确很窄,要把身上所有的装备取下来,全身贴在地上再侧着进入。到中间时,上身被卡得死死的,两只手无法动弹。只有靠已经伸过去了的两条腿蹬住地面,身体蠕动着通过。刚要站起来,突然听到阿吉大声警告:“慢点,脚下有深潭。”话音刚落,我的一只脚已经踏空,硬生生地把脚收回来。脚下的深潭太宽,左边是光滑的洞壁,没有着力点。右边好像可以攀,不过被一块悬空的大石头挡住了。
我目瞪口呆地看着阿吉像只猴子一样蹦蹦跳跳就过去了,真是手长脚长正好翻墙。我只有照着刚才阿吉的长手长脚专用线路爬。就快越过水潭时,力竭了。我大喊:“阿吉,快来搭只手,要掉下去了。”阿吉闻声赶来用手撑住我正在往下滑的左脚。我感觉脚稳住了,想趁势改换身体的重心,却没想把他的手给踩到了。阿吉大声惨叫,我慌忙把脚移开。手立刻就抓不住岩石了,刚说完:“哎呀,我要掉了……”“扑通”一声就掉进水里,还好,水深只没到我的肩膀位置,一股寒冷迅速袭满全身。我简直要抓狂,好不容易刚把湿衣服捂干的!!!
过了水潭,攀过约50米长的狭缝再下降7米高的小坎,前方的洞顶突然变矮,空间向左边急剧收拢,往前只能匍匐前进了。我爬到尽可能深的位置,用强光手电察看前方的情况。水已经漫上了沙石地面,左前方有几个小洞口,人无法过去,但从沙地挖沟或者敲碎石块也许还可以继续向前探测。我们没有携带挖掘工具,这次就只把这里当做最终探测点了。到此处,通过海拔心算估计深度约820米。
这时是3月3日凌晨7点过,所有队员都很疲倦。我们决定把绳子都留在原处,第二天再来收绳并对这部分进行测量。
中午12点回到二号营地,至此我们连续工作了21小时。
经过休整,再次出发。很快到了八号营地。我和丁丁要在此等待,杨志与罗雁下到底部测量及收绳。实得深度841米,竟跻身中国竖井深度第二位!
他们两个多小时后上来,决定我和丁丁一人背负一个绳包先走。
过了狭缝就到了垂直裂缝通道,需要在通道中部攀爬。装着200米绳子的绳包只能泡在暗河中,人在峡谷的半空中拽着拖包绳牵着绳包走。在底部窄得绳子过不了的地方,要提前把绳包悬空拎起来至少2米以上,绳包里灌满水,沉重无比。
运输绳索是个很累的活儿,而且要上升300多米相当复杂的地形,经过连续17小时的攀爬才在3月5日凌晨04:00到达二号营地。赶紧换上干爽的衣物,倒在睡袋里休息。
一通昏睡醒来,我们收拾妥当开始返回一号营地。
到了最后一段170绳距的竖洞了,那个平台已经可以清楚地看见天空。这170米的距离一个一个地上,渐渐闻到了洞口泥土和树木的清新昧,还有树叶的腐烂气息。天还没亮,那是一种墨蓝色的,微弱的天光,这一切让我真切感觉到,重返人间了!
在所有队员结束了足足入夜九天的洞穴生活,安全回到地面那一刻,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是自豪的,觉得三年的守望和付出有了回报。
后记:据相关资料显示,除了万丈坑,中国竖井深度排列前五位的均有外国队作为主力参与。而万丈坑则完全是由中国人探测,所有的资料图片测量数据等所有权完全属于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