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年级教师为了让学生见识高考题型,让学生知道自己与高考的差距,用高考卷对学生测试一下,以起到或鼓励或鞭策的教学效果,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有的教师却经常用高考卷测试学生,还美其名曰“与高考接轨”。笔者以为,这种做法不妥。
首先,经常用高考试卷测试学生,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知道。高考属选拔性考试,高考命题专家按照高考《考试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命题,针对高三学力的学生,命制的高考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参加高考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大都掌握了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经过了高三阶段的三轮复习和强化训练,已经具备了应试高考卷的能力。而基础年级的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课本,掌握的知识多为某一阶段的学习内容,这些知识尚不能适应高考卷的要求,让他们来做高考卷实在是勉为其难。我们也常看到一次高考卷考下来,很多学生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可想而知,这样的成绩会让大多数学生信心全无,极大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以致对语文学习逐渐丧失兴趣。
其次,经常采用高考卷测试,极易给学生学习造成误导。众所周知,高考以能力立意,而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的,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只能是空中楼阁。高考卷的命题在立足课本的同时,又超越了课本。学生做多了高考卷,面对教师在课堂上就课文内容尤其是现代文内容分析的时候,难免心生这样的疑惑:“老师,您讲的这些内容高考又不考,您还讲它干什么?”学生不晓得课本只是个例子,不晓得高考“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于是有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不听讲,得出“语文不学也能考好”的错误观点。这种观点蔓延开来,后果可想而知。
思考教师喜欢用高考卷测试学生的原因,我们发现,上级教育领导部门给学校基础年级提供的阶段性试卷,多采用高考卷模式,而考试成绩又多与教师的绩效工资、职称评定挂钩。这样,基础年级的教师为了能在阶段性测试中取得好成绩,便采取了功利性的做法,抛开了课本,淡化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教学和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顾不上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把目标对准高考题型,大搞专项训练。这样做的结果,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无异于舍本逐末、揠苗助长。
让基础年级的学生见识高考题型,对学生适度渗透考纲要求是必要的,但在基础年级采用高考语文卷测试,并由此针对基础年级学生进行专题强化训练的做法,实不可取。
首先,经常用高考试卷测试学生,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知道。高考属选拔性考试,高考命题专家按照高考《考试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命题,针对高三学力的学生,命制的高考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参加高考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大都掌握了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经过了高三阶段的三轮复习和强化训练,已经具备了应试高考卷的能力。而基础年级的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课本,掌握的知识多为某一阶段的学习内容,这些知识尚不能适应高考卷的要求,让他们来做高考卷实在是勉为其难。我们也常看到一次高考卷考下来,很多学生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可想而知,这样的成绩会让大多数学生信心全无,极大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以致对语文学习逐渐丧失兴趣。
其次,经常采用高考卷测试,极易给学生学习造成误导。众所周知,高考以能力立意,而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的,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只能是空中楼阁。高考卷的命题在立足课本的同时,又超越了课本。学生做多了高考卷,面对教师在课堂上就课文内容尤其是现代文内容分析的时候,难免心生这样的疑惑:“老师,您讲的这些内容高考又不考,您还讲它干什么?”学生不晓得课本只是个例子,不晓得高考“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于是有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不听讲,得出“语文不学也能考好”的错误观点。这种观点蔓延开来,后果可想而知。
思考教师喜欢用高考卷测试学生的原因,我们发现,上级教育领导部门给学校基础年级提供的阶段性试卷,多采用高考卷模式,而考试成绩又多与教师的绩效工资、职称评定挂钩。这样,基础年级的教师为了能在阶段性测试中取得好成绩,便采取了功利性的做法,抛开了课本,淡化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教学和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顾不上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把目标对准高考题型,大搞专项训练。这样做的结果,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无异于舍本逐末、揠苗助长。
让基础年级的学生见识高考题型,对学生适度渗透考纲要求是必要的,但在基础年级采用高考语文卷测试,并由此针对基础年级学生进行专题强化训练的做法,实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