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视点
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一小时,来表明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在2010年,约有10亿人参与了该活动。关上灯,你也是绿色之星。
户外探险观察员评论
环境保护行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国的,国际的,无车日关灯日,环境日……但这些集体狂欢的环保活动,无一例外地都会引起争论,是环保还是在做秀?对于前不久刚举行的“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不少著名地标建筑都参与了此次活动,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吉隆坡的双子塔,北京的水立方,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网友调侃道:届时请大家打开电视机收看这一盛况。对于熄灯一小时的非议主要集中在两点,一熄灯一小时是否真的能节约能源?在火力发电厂工作的人士指出我国的电大部分采用烧煤供电,电网供电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均衡的负荷,在晚上电厂正常运行时,突然外电负荷巨减,但电厂不可能突然熄灭或减少锅炉的火,只有把大量锅炉蒸汽排入空中,造成环境污染,电负荷巨减巨增还会严重影响电网的安全与质量:如果让发电厂停机再启动一次的话,所耗费的能源会比停机一小时更大,从新闻报道中看到,在北京鸟巢熄灯一小时的过程中,有数千人在那里点起了蜡烛,而据气候变化专家蒂姆·布莱尔说,一根标准大小的蜡烛充分燃烧后会释放15克二氧化碳,28根蜡烛释放的二氧化碳和用来点亮一只10瓦灯泡的碳排放量是相同的,更毋庸说在生产蜡烛的过程中消耗了多少能量了,另有种普遍的观点认为,熄灯并非为了即时节约电源,而是为了通过一种简单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关灯这样一件微小的事情——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一个有效的环保行动中来,熄灭的是灯光点亮的是意识,引起大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那么问题二就在于熄灯一小时真能促使大家从节电既而认识到节能的重要性吗,活动的本意是让大家在,片黑暗中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认识到环境变化将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提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碳排放,珍爱自己的家园,但不得不承认一点中国还有很多地方本身就处于缺电少水的状态。相信每个去过国内偏远城市的驴友都曾经历过电力不足,即使在县城也会经常停电,有些地方甚至白天不供电,只有到晚上才有电。别说“地球一小时”了,那里的人们天天“地球N小时”,缺电究竟是会使人觉得不方便呢还是会促使人去考虑环境保护)只要看下大江小河上林立的公有或私人水电站,以及家中自备的太阳能或柴油发电机,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反观世界各国曾发生过的“被熄灯”事件,如2003年的北美大停电,促使专家,公众重视电力电网的更新建设以及后备电流的构建等现实问题,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谈环保就似乎有些超现实了,在“地球小时”中,法国气候行动组织发言人马克把熄灯称为全球性仪式,那么很明显此项环保活动的象征意义是大于实际意义的,提出项宏大的目标依靠发达的网络等多媒体,发动尽可能多的人来达成一项全球性活动这在网络日益发达绿色环保已成为一项潮流趋势的今天,让每个人在同一时间关灯小时,并不难做到,但具体到实际参与者,或个人,或组织,只能说他们在形式上是环保标兵,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参与者究竟是节能用户还是浪费大户,根本就无从选择或判断,通常这些喊着“为了地球母亲”的人,往往最享受于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生产出来的奢华商品与服务,那些愿意为地球一小时而关灯的人,会愿意去一个缺电落后的地方长久生存吗?就个人而言也无法从熄灯中学习到什么节能技巧想让人加深环保意识,却起不到实际操作效用,这就是环保与现实脱节的悲哀所在,上海电力公司有一项始于2001年的工程,安装分时计价电表,22时至凌晨6时的电费半价,晚上10点对都市人群来说并不算晚,笔者身边就有不少家庭习惯了晚10点以后开始使用洗衣机,电热水器等设施,以平均每户用电每月150度,夜间用电达到用电总量的1/4左右,每月可省十来元,在用电高峰的寒冬及酷夏,优惠就更为明显了,大众只会关注节约电费,而不会去研究为什么要实行分时计价:深夜低谷的最高用电负荷不到白天的1/3,居民多用深夜电,可避免晚上用电不足,浪费了不可储存的电力资源,也使国家减轻了增加发电量的压力,与其呼吁形而上的“为了地球母亲关灯一小时”,不如来点实际的“为省电费关灯”,在每天的生活中,部能有实际的行动节约电能,把节电节约当做项生存要求,多用绿色能源在无形中保护环境。
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一小时,来表明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在2010年,约有10亿人参与了该活动。关上灯,你也是绿色之星。
户外探险观察员评论
环境保护行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国的,国际的,无车日关灯日,环境日……但这些集体狂欢的环保活动,无一例外地都会引起争论,是环保还是在做秀?对于前不久刚举行的“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不少著名地标建筑都参与了此次活动,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吉隆坡的双子塔,北京的水立方,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网友调侃道:届时请大家打开电视机收看这一盛况。对于熄灯一小时的非议主要集中在两点,一熄灯一小时是否真的能节约能源?在火力发电厂工作的人士指出我国的电大部分采用烧煤供电,电网供电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均衡的负荷,在晚上电厂正常运行时,突然外电负荷巨减,但电厂不可能突然熄灭或减少锅炉的火,只有把大量锅炉蒸汽排入空中,造成环境污染,电负荷巨减巨增还会严重影响电网的安全与质量:如果让发电厂停机再启动一次的话,所耗费的能源会比停机一小时更大,从新闻报道中看到,在北京鸟巢熄灯一小时的过程中,有数千人在那里点起了蜡烛,而据气候变化专家蒂姆·布莱尔说,一根标准大小的蜡烛充分燃烧后会释放15克二氧化碳,28根蜡烛释放的二氧化碳和用来点亮一只10瓦灯泡的碳排放量是相同的,更毋庸说在生产蜡烛的过程中消耗了多少能量了,另有种普遍的观点认为,熄灯并非为了即时节约电源,而是为了通过一种简单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关灯这样一件微小的事情——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一个有效的环保行动中来,熄灭的是灯光点亮的是意识,引起大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那么问题二就在于熄灯一小时真能促使大家从节电既而认识到节能的重要性吗,活动的本意是让大家在,片黑暗中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认识到环境变化将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提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碳排放,珍爱自己的家园,但不得不承认一点中国还有很多地方本身就处于缺电少水的状态。相信每个去过国内偏远城市的驴友都曾经历过电力不足,即使在县城也会经常停电,有些地方甚至白天不供电,只有到晚上才有电。别说“地球一小时”了,那里的人们天天“地球N小时”,缺电究竟是会使人觉得不方便呢还是会促使人去考虑环境保护)只要看下大江小河上林立的公有或私人水电站,以及家中自备的太阳能或柴油发电机,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反观世界各国曾发生过的“被熄灯”事件,如2003年的北美大停电,促使专家,公众重视电力电网的更新建设以及后备电流的构建等现实问题,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谈环保就似乎有些超现实了,在“地球小时”中,法国气候行动组织发言人马克把熄灯称为全球性仪式,那么很明显此项环保活动的象征意义是大于实际意义的,提出项宏大的目标依靠发达的网络等多媒体,发动尽可能多的人来达成一项全球性活动这在网络日益发达绿色环保已成为一项潮流趋势的今天,让每个人在同一时间关灯小时,并不难做到,但具体到实际参与者,或个人,或组织,只能说他们在形式上是环保标兵,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参与者究竟是节能用户还是浪费大户,根本就无从选择或判断,通常这些喊着“为了地球母亲”的人,往往最享受于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生产出来的奢华商品与服务,那些愿意为地球一小时而关灯的人,会愿意去一个缺电落后的地方长久生存吗?就个人而言也无法从熄灯中学习到什么节能技巧想让人加深环保意识,却起不到实际操作效用,这就是环保与现实脱节的悲哀所在,上海电力公司有一项始于2001年的工程,安装分时计价电表,22时至凌晨6时的电费半价,晚上10点对都市人群来说并不算晚,笔者身边就有不少家庭习惯了晚10点以后开始使用洗衣机,电热水器等设施,以平均每户用电每月150度,夜间用电达到用电总量的1/4左右,每月可省十来元,在用电高峰的寒冬及酷夏,优惠就更为明显了,大众只会关注节约电费,而不会去研究为什么要实行分时计价:深夜低谷的最高用电负荷不到白天的1/3,居民多用深夜电,可避免晚上用电不足,浪费了不可储存的电力资源,也使国家减轻了增加发电量的压力,与其呼吁形而上的“为了地球母亲关灯一小时”,不如来点实际的“为省电费关灯”,在每天的生活中,部能有实际的行动节约电能,把节电节约当做项生存要求,多用绿色能源在无形中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