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情感对历史文化街区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研究——感知价值和地方依恋的中介作用

来源 :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ancom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本研究从怀旧情感出发,以感知价值和地方依恋为中介变量,构建历史文化街区游客的环境责任行为影响机制,以广州市荔湾区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346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游客怀旧情感并未对其环境责任行为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②游客怀旧情感对其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主要是通过“怀旧情感→地方依恋→环境责任行为”和“怀旧情感→感知价值→地方依恋→环境责任行为”两条间接路径实现;③感知价值在怀旧情感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不存在单独中介效应.研究对历史文化型旅游地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机制进行有益探讨,并为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的卫生环境提供了有意义的管理建议.
其他文献
现代化研究既要说明世界现代化的共同趋势,也要明察其中的多样性、差异性,总结出具有解释功能的、符合历史真实的现代化理论.历史学领域的现代化研究吸收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众多学科的术语概念、理论架构和研究方法,同时也可以为史学其他分支的发展提供借鉴.现代化研究对即时进程的现实关怀,也符合中国学术经世致用的传统.现代化研究有利于史学发展和繁荣.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20年的新冠疫情加速了远程医疗等数字经济业态的发展,促使学者们重新重视“数字鸿沟”现象,探讨“数字不平等”和“社会不平等”的相互影响.文章以北京5个典型城中村为调研地,发现:移动互联网发展,4G网络普及和国产智能手机崛起缩小了城中村居民在设备接入上的鸿沟,但其上网技能还受到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影响.产生“数字鸿沟”的传统因素如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仍然在起作用,一些新的因素如户籍、网龄、上网时长催化了其在网络内容利用上的差异,社会结构分层同样嵌入到其网络产品和内容选择中.研究加深了
21世纪以来,信息通讯技术(ICT)的飞速发展对居民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导致居民日常活动时空特征的重构.本研究利用北京城中村居民问卷调查数据,探究ICT影响下的城中村女性居民的活动空间.首先,通过归纳城中村女性居民网络活动特征,发现具有年轻、未在婚姻关系内、受教育水平高、经济状况较好等人口学和社会经济特征的女性是进行上网活动的主体人群.其次,运用计量模型探究ICT影响下的城中村女性居民的活动空间,发现ICT不是居住空间选择的影响因素但能减小女性休闲娱乐活动空间的制约.此外,网络购物对实体购物的补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