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作者在中学作文教学的新探索和新观点: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阅历,二是丰富学生情感,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关键词】作文教学 提高 能力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阅历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凡“体验”都是由于“验”而“独特”,人与人不同,心与心相异,五官所“感”,心灵所“受”当然各有不同,因此“独特”是“体验”的标志。长期以来,人们视心灵为白板(或底片),“体”的结果无非是往“白板”上涂绘线条和色彩,在“底片”上留下影像。所谓“验”,便是“检验”其正与错、是与非、像与不像而已。这样看待和要求的结果,只要客观对象相同,不同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空的“体验”就应该是一样的。独特性就这样从理论上被抹杀了,屈从流行的、权威的东西便出现了。“黄昏”之所以不被人“觉到”,其实是说“觉到”的黄昏都“一个样”,毫无独特性,有如没有“觉到”。究其原因,是人的“心”和“五官”被磨钝、磨平、磨成一样的了。谁“磨”的?有时是生活,有时是习惯,尤其是搬用“白板”“照相”理论的师长们的教诲。提倡“体验作文”,不仅要强调前提性的“体”,更要强调、保护和发展“验”之“心灵”的鲜活与独特;而这样的“心灵”只存活于“自由”“自主”之中。因此,倡导“体验作文”,无异于作文教学的革命,而对学生的心灵是“解放”,也是“塑造”。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教学应该尽量拓展学生的生活面,不断丰富其生活阅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在“生活”,有自己的经历,有较为丰富的感觉和感受,一闭上眼似乎都能“看到”活生生的场景和形象,但往往是“写不出”或者“写不好,这说明生活毕竟不等同于写作。如果曹雪芹没有那样的生活阅历,他是写不出长篇巨著《红楼梦》的,但是有许多人有曹雪芹那样的生活阅历,他们却没有写出第二部《红楼梦》。
二、丰富学生情感 诱发学生写作欲望
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大致如下:感受——构思想象——情感渗透。感受是写作冲动的重要构成因素,学生的感受越强烈越能引发写作欲望;感受越深刻,写出的东西越能刻骨铭心;感受越细腻,写出的东西越生动逼真。培养感受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观察,特别是对内心世界的感悟与体验。观察是描写事物的基础,不管是写什么,都要先观察,而且要仔细观察,才能形象地描写出事物的鲜明特点。所以作文教学中不能只拘泥于教学这个课堂,而应扩大为生活、社会的课堂,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体验。作文中,运用想象写人,人物才会活起来;运用想象记事,才能把事写得生动具体;运用想象写景状物,才能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历历在目”。想象能力是构成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语),进行改写,续写,补写等训练,都是培养想象能力的有效方式。 有了想象,还必须有构思,否则想象就成了无缰的野马。构思是写作主体把握客观材料后,从内容上(如立意、选材、布局谋篇和技巧)进行把握。在思路训练上,做到严密性、灵活性、深刻性三结合,即中心集中,目的专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感升华,主题深化。情感是写作活动的生命,情感一旦渗透到写作的各个环节中,写作就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写出的文章才会散发出学生的生命活力,古人云:“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才有不可朽之文。”不断调动和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才是作文教学之本。
少年儿童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在作文教学中满足学生“说”的愿望,也不失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只要在“说”的训练中引导得当,学生创新的火花就会喷发出来。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讨论中、交谈中思想得到交流,情感的能量得到释放。这种“说”还包括“心理话”。中学生已开始具备独立意识,在一般的作文中是不会吐露自己的心声的,所以教师要放手让学生采取多种写作形式来进行自主作文,即教师指定一定的范围,让学生自由命题作文,通常可以用周记、日记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自主地选题、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的内容,能够各展所长,发挥优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积极地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仅极具特色,而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主见品质也得到了培养。
总之,作文教学无、定法,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更为重要,教师也要相应重视,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打开新的局面。
(河北大城县北曹中学;065900)
【关键词】作文教学 提高 能力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阅历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凡“体验”都是由于“验”而“独特”,人与人不同,心与心相异,五官所“感”,心灵所“受”当然各有不同,因此“独特”是“体验”的标志。长期以来,人们视心灵为白板(或底片),“体”的结果无非是往“白板”上涂绘线条和色彩,在“底片”上留下影像。所谓“验”,便是“检验”其正与错、是与非、像与不像而已。这样看待和要求的结果,只要客观对象相同,不同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空的“体验”就应该是一样的。独特性就这样从理论上被抹杀了,屈从流行的、权威的东西便出现了。“黄昏”之所以不被人“觉到”,其实是说“觉到”的黄昏都“一个样”,毫无独特性,有如没有“觉到”。究其原因,是人的“心”和“五官”被磨钝、磨平、磨成一样的了。谁“磨”的?有时是生活,有时是习惯,尤其是搬用“白板”“照相”理论的师长们的教诲。提倡“体验作文”,不仅要强调前提性的“体”,更要强调、保护和发展“验”之“心灵”的鲜活与独特;而这样的“心灵”只存活于“自由”“自主”之中。因此,倡导“体验作文”,无异于作文教学的革命,而对学生的心灵是“解放”,也是“塑造”。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教学应该尽量拓展学生的生活面,不断丰富其生活阅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在“生活”,有自己的经历,有较为丰富的感觉和感受,一闭上眼似乎都能“看到”活生生的场景和形象,但往往是“写不出”或者“写不好,这说明生活毕竟不等同于写作。如果曹雪芹没有那样的生活阅历,他是写不出长篇巨著《红楼梦》的,但是有许多人有曹雪芹那样的生活阅历,他们却没有写出第二部《红楼梦》。
二、丰富学生情感 诱发学生写作欲望
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大致如下:感受——构思想象——情感渗透。感受是写作冲动的重要构成因素,学生的感受越强烈越能引发写作欲望;感受越深刻,写出的东西越能刻骨铭心;感受越细腻,写出的东西越生动逼真。培养感受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观察,特别是对内心世界的感悟与体验。观察是描写事物的基础,不管是写什么,都要先观察,而且要仔细观察,才能形象地描写出事物的鲜明特点。所以作文教学中不能只拘泥于教学这个课堂,而应扩大为生活、社会的课堂,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体验。作文中,运用想象写人,人物才会活起来;运用想象记事,才能把事写得生动具体;运用想象写景状物,才能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历历在目”。想象能力是构成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语),进行改写,续写,补写等训练,都是培养想象能力的有效方式。 有了想象,还必须有构思,否则想象就成了无缰的野马。构思是写作主体把握客观材料后,从内容上(如立意、选材、布局谋篇和技巧)进行把握。在思路训练上,做到严密性、灵活性、深刻性三结合,即中心集中,目的专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感升华,主题深化。情感是写作活动的生命,情感一旦渗透到写作的各个环节中,写作就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写出的文章才会散发出学生的生命活力,古人云:“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才有不可朽之文。”不断调动和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才是作文教学之本。
少年儿童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在作文教学中满足学生“说”的愿望,也不失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只要在“说”的训练中引导得当,学生创新的火花就会喷发出来。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讨论中、交谈中思想得到交流,情感的能量得到释放。这种“说”还包括“心理话”。中学生已开始具备独立意识,在一般的作文中是不会吐露自己的心声的,所以教师要放手让学生采取多种写作形式来进行自主作文,即教师指定一定的范围,让学生自由命题作文,通常可以用周记、日记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自主地选题、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的内容,能够各展所长,发挥优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积极地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仅极具特色,而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主见品质也得到了培养。
总之,作文教学无、定法,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更为重要,教师也要相应重视,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打开新的局面。
(河北大城县北曹中学;06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