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基础教育的全社会大力提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生进行说话能力地培养与训练,已成为共识。“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在现代生活中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指导学生口述见闻、说明事理、发表意见等,不仅可以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对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也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说话能力就尤其显得重要,但在初中普遍存在着不重视、不注意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说话”的环境氛围很差,那么,初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改变观念,注重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中国人一直比较欣赏“埋头苦干”的实干型的人.对于“能说会道”往往不屑一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说”越来越重要。说话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束缚.许多教师只重视书面语的阅读和写作,即考试中所涉及的.而严重忽视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提了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回答起来疙疙瘩瘩,语无伦次,有的学生明明知道答案,却一个字或一个词都重复了好几遍.说话有头无尾,颠三倒四.罗嗦重复,有的学生甚至说话没有中心,语病严重,口头禅不断,还有的学生不敢在公开场合发言,一站起来就额头冒汗,手足无措。这些状况都是由于说话训练不足造成的。这样下去不但会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而且会压制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从教育社会学和发展心理学观点来看,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即为实现由“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创造必要的条件。初中学生正处于实现两者转变的黄金期,学生在中学阶段素质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成为“社会人”(公民)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现在在校的初中学生是21世纪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今天就是祖国的明天,在未来日益发展的信息社会中,社会实践必将越来越以“说”为主。有人说,语文是姓“语”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我认为首先改变观念,注重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保护学生说话的积极性,促使其“爱说”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熟练的技巧都是勤奋苦练得来的。教师应设法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发言,特别是对难得有说话机会的后进生来说,要多加鼓励,不能动辄斥责或打断发言。当学生在发言中停滞的时候,教师应从旁当“参谋”,步步启发、层层引导,使其壮大胆量,产生“说”的热情。增强学生说话主动性。上课提问,力求回答面广,人人都有说话的机会。教给学生说话的方式方法,让他们“会说”“语言是思物的物质外壳。”教师教会学生想,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关键。
二、选择恰当方式,进行有机训练
首先教师要深钻教材,备课时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相关的话题,授课时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活泼气氛中讨论或即席发言。话题的内容可涉及故事情节的复述、文章思想内涵的分析,人物形象的评析,优美段落的赏析等。如教学《故乡》一文时,可设计下面这两个话题:a故乡在记忆中是怎样的?一个人远离故乡多年后会产生什么感情?b几十年后故乡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热烈讨论之后,教师再略加点拨和总结,定会让学生受益非浅。另外要结合初中三种文体的学习,安排相应的训练话题。
三、训练时不同学生不同对待,做到科学合理
说话训练中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先天素质、后天社会生活及所受教育不同,每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等又各有差异,我们在进行说话训练时,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科学地训练,不搞“一刀切”,才有可能收到良好效果。对于“能说会道”的学生,就应充分发挥其在说话方面的特长,制订一些高要求的话题进行训练,使之能说出感情打动听众,还可任命他们为“小老师”,交给他们一些帮助其他同学说话的任务,协助老师搞好说话训练。对于“惧说”“怯场”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告诉他们话说不好很正常,让他们知道一些名人也有说不好的,比如可以讲林肯、马克?吐温、丘吉尔等名人,他们都是通过后天的不懈练习才获得成功的等例子,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另外教给他们一些克服害羞、恐惧的方法,如自我调控情绪,说前默念“我能说好”;说话时不要东张西望;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说话内容上,不要听别人的议论,不必为想不起某个字、某句话停下来,要一气将内容说完。另外这部分同学一般比较多疑,所以刚开始训练时可允许他们不必盯着听众,视线可以越过听众移到正前方,因为万一看到有同学在微笑,就会怀疑别人是在嗤笑他,心里就会越发紧张,等他们的自信心树立起来后才按正常的要求他们。所以要想让学生做到滔滔不绝,就要使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充分地占有材料。要求学生读书要广泛,并且要强记,积累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无论他(她)的声音多么美妙动听,如果知识不丰富是难以成为一名出色的演说家的,广博、严谨的知识结构是表达者妙语连珠、左右逢源的坚实底蕴。要求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观察生活。这样训练放得开,进步就快了,学生说话的积极性也就高了。
总之,能力是训练出来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只要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的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从而培养出结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满足社会需求的、说写两好的人才。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育才中学)
一、改变观念,注重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中国人一直比较欣赏“埋头苦干”的实干型的人.对于“能说会道”往往不屑一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说”越来越重要。说话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束缚.许多教师只重视书面语的阅读和写作,即考试中所涉及的.而严重忽视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提了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回答起来疙疙瘩瘩,语无伦次,有的学生明明知道答案,却一个字或一个词都重复了好几遍.说话有头无尾,颠三倒四.罗嗦重复,有的学生甚至说话没有中心,语病严重,口头禅不断,还有的学生不敢在公开场合发言,一站起来就额头冒汗,手足无措。这些状况都是由于说话训练不足造成的。这样下去不但会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而且会压制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从教育社会学和发展心理学观点来看,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即为实现由“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创造必要的条件。初中学生正处于实现两者转变的黄金期,学生在中学阶段素质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成为“社会人”(公民)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现在在校的初中学生是21世纪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今天就是祖国的明天,在未来日益发展的信息社会中,社会实践必将越来越以“说”为主。有人说,语文是姓“语”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我认为首先改变观念,注重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保护学生说话的积极性,促使其“爱说”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熟练的技巧都是勤奋苦练得来的。教师应设法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发言,特别是对难得有说话机会的后进生来说,要多加鼓励,不能动辄斥责或打断发言。当学生在发言中停滞的时候,教师应从旁当“参谋”,步步启发、层层引导,使其壮大胆量,产生“说”的热情。增强学生说话主动性。上课提问,力求回答面广,人人都有说话的机会。教给学生说话的方式方法,让他们“会说”“语言是思物的物质外壳。”教师教会学生想,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关键。
二、选择恰当方式,进行有机训练
首先教师要深钻教材,备课时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相关的话题,授课时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活泼气氛中讨论或即席发言。话题的内容可涉及故事情节的复述、文章思想内涵的分析,人物形象的评析,优美段落的赏析等。如教学《故乡》一文时,可设计下面这两个话题:a故乡在记忆中是怎样的?一个人远离故乡多年后会产生什么感情?b几十年后故乡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热烈讨论之后,教师再略加点拨和总结,定会让学生受益非浅。另外要结合初中三种文体的学习,安排相应的训练话题。
三、训练时不同学生不同对待,做到科学合理
说话训练中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先天素质、后天社会生活及所受教育不同,每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等又各有差异,我们在进行说话训练时,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科学地训练,不搞“一刀切”,才有可能收到良好效果。对于“能说会道”的学生,就应充分发挥其在说话方面的特长,制订一些高要求的话题进行训练,使之能说出感情打动听众,还可任命他们为“小老师”,交给他们一些帮助其他同学说话的任务,协助老师搞好说话训练。对于“惧说”“怯场”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告诉他们话说不好很正常,让他们知道一些名人也有说不好的,比如可以讲林肯、马克?吐温、丘吉尔等名人,他们都是通过后天的不懈练习才获得成功的等例子,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另外教给他们一些克服害羞、恐惧的方法,如自我调控情绪,说前默念“我能说好”;说话时不要东张西望;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说话内容上,不要听别人的议论,不必为想不起某个字、某句话停下来,要一气将内容说完。另外这部分同学一般比较多疑,所以刚开始训练时可允许他们不必盯着听众,视线可以越过听众移到正前方,因为万一看到有同学在微笑,就会怀疑别人是在嗤笑他,心里就会越发紧张,等他们的自信心树立起来后才按正常的要求他们。所以要想让学生做到滔滔不绝,就要使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充分地占有材料。要求学生读书要广泛,并且要强记,积累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无论他(她)的声音多么美妙动听,如果知识不丰富是难以成为一名出色的演说家的,广博、严谨的知识结构是表达者妙语连珠、左右逢源的坚实底蕴。要求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观察生活。这样训练放得开,进步就快了,学生说话的积极性也就高了。
总之,能力是训练出来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只要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的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从而培养出结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满足社会需求的、说写两好的人才。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育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