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高等教育阶段论的提出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w),把15%的毛入学率确定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标志。按照这一标准,我国从20。2年起就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然而,伴随着大众化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教育质量就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教育质量问题虽然与许多因素有关,但与目前尚不健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学习、借鉴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1950年左右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美国高等教育不仅规模大、普及程度高,而且在教育质量保障方面也有一套完善的、独特的体制机制。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监控,主要是靠教育认证体系。它是一个由众多非政府、非营利的认证机构组成的网络体系。美国教育部不直接参与管理和认可任何大学,而是通过授权这些认证机构间接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美国的教育认证委员会包括三类:全国认证委员会、区域认证委员会和专业、特别认证委员会。除对学校的评估外,某些特定专业也要经过专业评估团体审查和认可,如医学、法律、牙医等,完成被认可的专业课程是领取执照许可的先决条件(类似于我国的专业评估)。
美国高校的认证是“自觉“自愿”的。一是高校认证并非国家法令规定,认证不认证决定权在学校自己。但是,因为不经过认证的学校得不到承认,无法获得生源和社会投资,所以各高校不得不主动要求认证。二是找哪家认证机构认证也是学校自己的事。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选择相应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但无论是全国性或区域性认证机构认证,美国教育部对大学的资质都一视同仁。
虽然各个认证机构有自己的认证标准,但在保证教育质量方面的指标却大同小异,其中包括对学生多元化的认识;提供学生学习质量与有效教学的实据;明确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要求;支持有效的教学方法;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提供学生学习与有效教学所需的资源;提倡、鼓励终身学习理念;强调掌握知识与技巧的宽度,鼓励学术风气。
这些指标反映了美国认证体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高度重视。正是这些明确的指标要求,才使美国高等教育在各州自治的体制下质量仍然得到了有效保障。
美国大学的认证虽然不是政府的硬性规定,但各学校仍都自觉接受并且高度重视这种认证,其原因除了认证能使高校得到合法承认(政府和社会),获得相应的支持,还因为认证对于大学的“排名”、毕业生就业数量、毕业生就业后的工资待遇等问题,都将以间接的方式给予影响,并进而关乎大学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保障体制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的建立,经历了制度化和实践化两个并行的探索过程。1983年,我国就开始了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的制度化和实践化历程。经过20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建立了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主导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
评估在促进高校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教育体制等的原因,目前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许多人包括高校内部人士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不少人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持反对意见。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高校公办、计划招生、计划拨款,计划分配,缺乏市场竞争压力,质量对高校并没有重要到决定其生死存亡的地步。所以,高校缺乏制定质量保障体制的热情和积极性。
形式还比较单一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主要是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是典型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审计制形式,相对来说,渠道单一,不能适应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要求。同时,就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而言,过于强调办学的共性特征,忽视个性区别,指标高度统一,容易导致高校的趋同化,不利于高等教育和高校的多样化发展。
执行力度还不够到位 由于认识上的不够统一和评估体系的单一,一些高校在接受评估时,为了获得好成绩,不惜弄虚作假,使评估结果脱离学校办学实际,影响了评估结果的使用,失去了评估的意义。
综上所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已经迫在眉睫。
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就了美国高等教育在当今世界的霸主地位。从这一体制中,我们至少能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要加强培育教育质量保障文化 教育质量保障体制从表面看只是一项制度措施,但从深层来看,它更是一种文化。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不仅要有可靠的质量保证措施,更重要的是要有诚信意识、质量观念,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同样,高校要想生存和发展,也要建立强有力的质量保障体制,更要树立质量意识、人才观念——也就是说,更要建立和培育大学的教育质量保障文化,而且应该成为大学文化的核心。这种文化应包括:树立正确的质量保障思想观念、制定科学的质量保障制度措施、构筑高效的质量保障执行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质量保障执行环境等。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高等学校内部,教师教学质量没有标准检验、学生学习质量没有标准检验、学校培养人才质量没有标准检验,因此,教育部在高校实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时,不少高校有情绪,不是积极接受评估,而是不得已而为之。美国的高校认证虽然没有政府的强迫,完全是靠高校“自愿”,但因为只有经过认证的高校才能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的认可,所以高校都很重视认证,久而久之变成了一种“认证文化”被高校接受。从这一点来看,国内目前的教育评估不是多了,而是还不够。高校要强化评估理念,培育评估文化,使每个高校、高校中的每一个教职工都能意识到评估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形成一种人人关心教学质量的文化氛围。
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评估体制 在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界,对质量的保障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审核(审计)制,如英国、澳大利亚、我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另一种是以民间组织为主导的认证制,如前文介绍的美国。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由政府组织的教学水平评估实现的。它是政府主导、学校受从、社会中介补充的单一取向模式,这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政府的职能也在发生转变,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应更多地鼓励社会各界的参与。因此,要加大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介力度,走政府评估与民间评估相结合、动态评估与静态评估相结合的道路。当今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的发展趋势,也体现了认证和审计两种体制的融合倾向。
要处理好统评估与分类评估的关系 统评估是指用一个评估标准评价所有的高校;分类评估是指对不同类别的学校采用不同的评估标准。统评估与分类评估是一对矛盾,它涉及对教育的共性和个性的认识和把握。近年来,美国的认证机构开始更加注重大学的特色建设,鼓励学校自己制定办学宗旨和目标,自己提出应该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机构认证重在考察目标是否合理、恰当,措施是否得力、有效,最终是否达到了目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就是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它要求评判的标准也要多样化。所以要建立多样化的评估指标体系,防止出现由评估诱导的高校发展趋同化现象。
要重视对评估工作的评估 我国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已经开展了5年,完成了一个周期。它的效果究竟如何,应该通过对评估工作本身进行评估而定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原评估。原评估不同于通常的总结,它是和评估高校方法一样的用指标体系对评估工作本身进行逐项衡量检验。开展原评估,能有效改善评估工作质量,提升评估工作水平。
要重视与国际教育质量保障体制的接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强,教育质量、资格互认越来越重要。这种形势要求我们在建立自己的质量保障体制时,耍注意与国际准则的对接,只有与国际接轨,才能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潮,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1950年左右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美国高等教育不仅规模大、普及程度高,而且在教育质量保障方面也有一套完善的、独特的体制机制。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监控,主要是靠教育认证体系。它是一个由众多非政府、非营利的认证机构组成的网络体系。美国教育部不直接参与管理和认可任何大学,而是通过授权这些认证机构间接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美国的教育认证委员会包括三类:全国认证委员会、区域认证委员会和专业、特别认证委员会。除对学校的评估外,某些特定专业也要经过专业评估团体审查和认可,如医学、法律、牙医等,完成被认可的专业课程是领取执照许可的先决条件(类似于我国的专业评估)。
美国高校的认证是“自觉“自愿”的。一是高校认证并非国家法令规定,认证不认证决定权在学校自己。但是,因为不经过认证的学校得不到承认,无法获得生源和社会投资,所以各高校不得不主动要求认证。二是找哪家认证机构认证也是学校自己的事。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选择相应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但无论是全国性或区域性认证机构认证,美国教育部对大学的资质都一视同仁。
虽然各个认证机构有自己的认证标准,但在保证教育质量方面的指标却大同小异,其中包括对学生多元化的认识;提供学生学习质量与有效教学的实据;明确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要求;支持有效的教学方法;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提供学生学习与有效教学所需的资源;提倡、鼓励终身学习理念;强调掌握知识与技巧的宽度,鼓励学术风气。
这些指标反映了美国认证体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高度重视。正是这些明确的指标要求,才使美国高等教育在各州自治的体制下质量仍然得到了有效保障。
美国大学的认证虽然不是政府的硬性规定,但各学校仍都自觉接受并且高度重视这种认证,其原因除了认证能使高校得到合法承认(政府和社会),获得相应的支持,还因为认证对于大学的“排名”、毕业生就业数量、毕业生就业后的工资待遇等问题,都将以间接的方式给予影响,并进而关乎大学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保障体制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的建立,经历了制度化和实践化两个并行的探索过程。1983年,我国就开始了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的制度化和实践化历程。经过20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建立了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主导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
评估在促进高校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教育体制等的原因,目前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许多人包括高校内部人士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不少人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持反对意见。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高校公办、计划招生、计划拨款,计划分配,缺乏市场竞争压力,质量对高校并没有重要到决定其生死存亡的地步。所以,高校缺乏制定质量保障体制的热情和积极性。
形式还比较单一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主要是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是典型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审计制形式,相对来说,渠道单一,不能适应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要求。同时,就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而言,过于强调办学的共性特征,忽视个性区别,指标高度统一,容易导致高校的趋同化,不利于高等教育和高校的多样化发展。
执行力度还不够到位 由于认识上的不够统一和评估体系的单一,一些高校在接受评估时,为了获得好成绩,不惜弄虚作假,使评估结果脱离学校办学实际,影响了评估结果的使用,失去了评估的意义。
综上所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已经迫在眉睫。
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就了美国高等教育在当今世界的霸主地位。从这一体制中,我们至少能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要加强培育教育质量保障文化 教育质量保障体制从表面看只是一项制度措施,但从深层来看,它更是一种文化。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不仅要有可靠的质量保证措施,更重要的是要有诚信意识、质量观念,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同样,高校要想生存和发展,也要建立强有力的质量保障体制,更要树立质量意识、人才观念——也就是说,更要建立和培育大学的教育质量保障文化,而且应该成为大学文化的核心。这种文化应包括:树立正确的质量保障思想观念、制定科学的质量保障制度措施、构筑高效的质量保障执行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质量保障执行环境等。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高等学校内部,教师教学质量没有标准检验、学生学习质量没有标准检验、学校培养人才质量没有标准检验,因此,教育部在高校实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时,不少高校有情绪,不是积极接受评估,而是不得已而为之。美国的高校认证虽然没有政府的强迫,完全是靠高校“自愿”,但因为只有经过认证的高校才能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的认可,所以高校都很重视认证,久而久之变成了一种“认证文化”被高校接受。从这一点来看,国内目前的教育评估不是多了,而是还不够。高校要强化评估理念,培育评估文化,使每个高校、高校中的每一个教职工都能意识到评估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形成一种人人关心教学质量的文化氛围。
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评估体制 在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界,对质量的保障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审核(审计)制,如英国、澳大利亚、我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另一种是以民间组织为主导的认证制,如前文介绍的美国。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由政府组织的教学水平评估实现的。它是政府主导、学校受从、社会中介补充的单一取向模式,这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政府的职能也在发生转变,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应更多地鼓励社会各界的参与。因此,要加大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介力度,走政府评估与民间评估相结合、动态评估与静态评估相结合的道路。当今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的发展趋势,也体现了认证和审计两种体制的融合倾向。
要处理好统评估与分类评估的关系 统评估是指用一个评估标准评价所有的高校;分类评估是指对不同类别的学校采用不同的评估标准。统评估与分类评估是一对矛盾,它涉及对教育的共性和个性的认识和把握。近年来,美国的认证机构开始更加注重大学的特色建设,鼓励学校自己制定办学宗旨和目标,自己提出应该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机构认证重在考察目标是否合理、恰当,措施是否得力、有效,最终是否达到了目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就是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它要求评判的标准也要多样化。所以要建立多样化的评估指标体系,防止出现由评估诱导的高校发展趋同化现象。
要重视对评估工作的评估 我国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已经开展了5年,完成了一个周期。它的效果究竟如何,应该通过对评估工作本身进行评估而定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原评估。原评估不同于通常的总结,它是和评估高校方法一样的用指标体系对评估工作本身进行逐项衡量检验。开展原评估,能有效改善评估工作质量,提升评估工作水平。
要重视与国际教育质量保障体制的接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强,教育质量、资格互认越来越重要。这种形势要求我们在建立自己的质量保障体制时,耍注意与国际准则的对接,只有与国际接轨,才能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潮,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