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五个版本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习题研究

来源 :生物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L1111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高中课标的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比较了人教版、北师版、沪科版、苏教版和浙科版5个版本高中生物学新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的习题,发现:各版本教材习题的题型和数量差异较大,无情境或情境分离型的习题较多,习题设计上主要考查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素养。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实验教学资源包的内涵、作用和分类。通过设计、整合一系列具有情境性和体验性的实验教学资源包,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以实现归纳与推理、模型与建模和创造性思维等科学思维能力素养的提升。
教材均有单元划分,每单元的起始课节的知识性相对不突出,教学时易被忽视。但在教材系统编排上,这些课节都有特定的作用。本文以“动物分类”一课为例,从单元整体目标视角,围绕“主题、方法、动力”三方面设计,希望教学的启示为同类课节教学提供指向。
纤维环损伤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IVDD)的发病密切相关,也是导致椎间盘术后疗效不佳的重要因素,恢复纤维环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缓解甚至逆转IVDD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椎间盘纤维环修复策略仅完成物理修复而不能恢复纤维环的生物力学特性,并不是理想的修复方式。近年来,应用生物学方法来修复纤维环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综述了目前对椎间盘纤维环损伤的认识,并介绍了包括细胞移植、纤维环组织工程以及基因治疗在内的各种生
课堂的“离身性”使得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得到彰显。面对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所遇到的“离身性”挑战,应呼吁“具身性”的回归,构建身心交互发展的课堂。本文以“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并尝试将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到教学中。
生物学实验能力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学生能力之一。通过对生物学高考实验试题分析发现,在生物学试题的实验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探究和实验创新中,均存在加减法原理的运用,应在测评解析中予以关注。
近视问题是关乎学生身心健康、且现实形势非常严峻的问题。对于近视形成的原理,学生比较难以理解。通过自制教具模型,模拟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近视形成的机理,养成爱眼护眼的习惯。
英汉翻译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翻译内容的准确性与翻译方法的准确选择应用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下,所翻译的内容在精准性上有更高的要求。以跨文化交际视角对英汉翻译工作中翻译策略的合理选择进行探讨,意在通过分析明确跨文化交际中我国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性特征,并进一步阐述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应用模式,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为寻找更合适的英汉翻译方法提供参考。研究分析可知,英汉翻译中
生命观念是独具生物学学科特点的核心素养组成部分。以浙江省中考生物学试题样例说明试题如何测评生命观念素养。
强化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增强学生党组织凝聚力与战斗力,开展大学生政治教育工作,保障高校稳健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而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需要以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为中心,切实增强学生队伍整体水平,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充分支撑。但理性来看,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仍存在着一定不足,在客观把握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学生党建工作开展的具体路径。
跨学科概念“能量”贯穿了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是各种运动的量度。其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更是联系各个能量体系的桥梁,高度体现了“跨学科概念”的理念。本文从能量的四个特点入手,结合物理、化学、生物学课程标准,将能量分成微观分子、中观个体、宏观系统三个层次进行剖析。借助跨学科概念图,设计以能量为主题的教学单元,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促进其对跨学科概念“能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