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男孩缘何在教室里如坐针毡?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olew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岁的方泽涛在父母陪伴下来接受心理咨询,原因是他越来越厌学,一进教室就如坐针毡,根本无法坚持上课,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方泽涛的父亲说:“他猴子屁股坐不牢,从一年级就成绩差。我们忙于做生意对他关心不够。我原想男孩子比较晚熟,實在不行让他留一级。可是没想到,从今年开始他根本在教室里坐不住,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学校建议他休学,我们才意识到问题很严重。”
  方泽涛的母亲则抽泣着说:“我已经放下所有的工作,全职陪他,可他根本不好好和我说话,每天都想方设法地问我要手机玩游戏,不给他就尖叫、打滚、歇斯底里。这孩子就是被电子游戏给害了……”
  父母向我们倾诉的时候,方泽涛就坐在隔壁房间里津津有味地看一位工作人员使用电脑办公。按理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对枯燥的“表格”工具不会太感兴趣,可方泽涛却很专注,一点都不像父母描述的“猴子屁股坐不牢”。于是我问家长:“打游戏的时候他也是‘猴子屁股坐不牢’吗?”
  方爸爸赶忙说:“嗨,打起游戏来他坐得可稳了,能几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
  时代病——
  电子游戏导致“感官失调”
  对方泽涛进行观察和评估后,我基本确定他是典型的电子游戏上瘾症所导致的感官失调。在过去的一年中,方泽涛每天打游戏四五个小时。正是这样的高负荷,才导致他感官失调。
  首先是听敏度下降。学校的上下课铃声属于高频率声音,会刺激他的耳朵,就好像用电钻刺穿耳膜;上课时班长喊“起立”时,凳子移动的声音也会让他的听敏度超负荷;课间十分钟的噪声,会让他的神经系统异常兴奋,上课后仍不能平静。
  在测试中我曾跟他说:“本子和笔在桌上。”他却只听到了“在桌上”。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我每次跟他说话都要用“方泽涛,听我说”来提醒他集中注意力,然后再向他传达信息。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糟糕——因为听敏度下降,他无法捕捉到老师授课时的核心内容。
  其次是视神经出现问题。长期半夜偷偷起床打游戏,而且不开灯,让他产生了视觉问题,他变得极度畏光,学校教室里的白炽灯让他感到眩目。当他在色彩缤纷、不断变化的电子屏幕上接受大量信息后,再来看白纸黑字的书本时就会觉得乏味,并因此对书本毫无兴趣,昏昏欲睡。
  再次是触觉和味觉神经失常。方泽涛一直觉得教室很臭,闷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他常对偶尔触碰他的同学说:“别掐我,很疼的!”“你为什么打我那么重?”……其实同学只是无意中轻轻碰到了他,可他的触觉非常敏感——轻微的碰触就仿佛被鞭子抽打,牛仔裤接触到皮肤,对他而言就像用砂纸在皮肤上摩擦……
  如上所述的电子游戏上瘾症所导致的感官失调,是这个时代许多网瘾少年的通病。孩子们在电子游戏中让自己的感官刺激和感官统合超出负荷,以致控制不同感官输入的脑神经系统产生混淆,使大脑在处理外界信息时出现混乱。一般来说,大多数孩子某一两种感官受损——通常是视觉和听觉,表现不太明显。但方泽涛则是属于多种感官失调,在触觉和味觉方面表现尤其突出。故此,他在教室里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对所处环境的刺激有极度失常的反应。
  方泽涛对我说:“教室的椅子好硬!内裤让我觉得像坐在仙人球上,屁股疼得难受,我只想去洗手间脱光衣服轻松一下。还有,每天早晨的阳光都让黑板反光,我不能直视。数学老师总是歇斯底里地大叫,我不得不经常捂住耳朵来保护自己。语文老师一定是有狐臭,她一抬胳膊我觉得就要晕倒……”
  鉴于这种情况,我让他描述一个能让他静心安坐的环境。他说:“窗帘要拉上,光线要柔和。对了,我家旁边有一家网吧,光线暗暗的,空气里有咖啡的香味,安静得只有敲击鼠标和键盘的声音,要是教室能够像那样就好了!”
  体罚——
  让感觉更加混乱
  方泽涛的怪异反应,曾一度让父母非常愤怒。他们经常打骂他、贬损他,甚至用罚跪、饿饭、当众羞辱等方式体罚他。
  为帮助方泽涛的父母改变这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我使用了一些方法,比如在咨询中让他们试着回想自己最近做的梦。他们说,很多梦是没有语言的,而是一连串流动的图像,伴随着模糊的情绪印象。梦里的图像和感觉很凌乱,彼此不衔接,醒来后只觉得纳闷:这个梦到底是什么意思?有时候甚至一觉醒来就把梦里的事完全忘记了。
  我告诉他们:“这就是方泽涛坐在教室里的感觉。老师上课的时候大部分以分享视觉和听觉信息为主,而方泽涛获取这些信息的途径不通畅,甚至完全关闭了。这就是方泽涛在课堂上整天做白日梦的原因。想要帮助他,事先要了解他的状况,要知道他的大脑需要依赖外界刺激才能接受信息,比如调动他的听觉、触觉与味觉,而不是体罚,打骂他无异于雪上加霜,甚至会让他彻底封闭自己。”
  方泽涛的父母恍然大悟,非常后悔放纵孩子打游戏,更懊悔自己的打骂教育。谈到后续治疗时,我要求他们在家中不断表达对方泽涛的接纳与关爱,经常陪他进行体育锻炼,听他诉说自己的感受。我告诉他们我的诊疗思路:先采用触觉治疗方法(其实是一种运动),帮助方泽涛恢复感官功能;再通过观察分析,找出他反应最好的感官功能,并将这个功能发展成为他的主要学习管道,从而帮他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
  触觉治疗运动——
  让神经系统“冷静”下来
  虽然方泽涛不再打电脑游戏,连手机也很少玩,但他的学习成绩还是毫无起色。上课时他经常坐在凳子上扭来扭去,或站起来伸展腰肢。这种屡禁不止的行为让老师非常恼火。鉴于方泽涛的这种情况,我以几种特别的运动方式对他进行触觉与听觉的治疗。比如,播放美国纽约大学临床心理学专业教授、美国音乐治疗师管理委员会高级认证师安德烈·弗里斯的特制心理音乐,要求他按照一定的方法倾听。随着音乐本身特定的节奏与旋律,他的身心得以深度放松,我再引导他进入界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状态,对他进行深层次无意识的音乐心理暗示与安抚。或者让他舒展或蜷曲身体,并在他蜷曲身体时用厚毛毯像卷寿司一样把他的身体卷起来。或者用软毛刷轻抚他的皮肤,消除他的焦虑与不安。此外,教他练习柔术及深呼吸等有益于集中注意力的运动。   与此同时,我在与校方积极沟通后给方泽涛争取了一些“特权”,比如自习课、课间十分钟以及同学们起立问候老师的时候,他可以使用耳塞,来避免噪声对他的不良影响。直到正式上课时,他才拿掉耳塞听讲。课堂上,如果他实在坐不住,非常想站起来,允许他咀嚼无声磨牙棒分散注意力。另外,允许他佩戴墨镜,避免教室里白炽灯的刺激。在白纸黑字的书本上,老师允许他使用彩色的荧光笔做笔记来提高兴趣。由于方泽涛对气味特别敏感,老师把他调到了靠近窗户的位置。上课时他可以偶尔站一会儿再坐下。
  方泽涛对老师上课传达的知识听不进去,部分原因是因为电子游戏对脑神经的破坏作用——受损的大脑神经会屏蔽很多信息,或对重要的信息处理迟缓。在一次咨询治疗中,我给方泽涛举了一个例子:“当你在课堂上的时候,老师发出的信息就像是某个地方的WIFI,你则像是一台经常掉线的电脑。由于网速慢还时常掉线,所以你经常会大脑一片空白。你需要自己来调整。你要跟自己说:‘方泽涛,你必须认真聽,必须看着老师的嘴巴,把他讲的内容跟你的大脑连起来!’只有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你才能让大脑运转跟上老师讲课的节奏。”
  我们制订了“小步走”的目标,以40分钟的课堂为例,先在心理咨询室进行模拟。我对他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无所事事开小差的时间以及如坐针毡、坐立不安的时间进行了统计,差不多各占三分之一。其间我用一个震动闹钟来提醒他进行自我提示,并观察这么做的效果。当我发现震动闹钟的提醒比较有效以后,我让方泽涛将这种方法应用到了课堂上。他非常努力地去做,每节课都进行自我提醒。他会跟我分享他在自我管理方面的进步,比如:“每次我觉得内裤很扎人,屁股很难受的时候,就用随身携带的一块海绵轻触自己的脸,这样我心里就会渐渐平静下来。”“每次闹钟震动时我就提醒自己集中注意力,然后就能听进去几句老师讲的内容。”“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能管住自己了。当老师教新单词的时候,我就在手掌上画出来,这样很快就能记住。”
  用更积极的方式面对网瘾
  每一个有严重网瘾的孩子,在戒网后都有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路要走。方泽涛的神经系统逐渐得到恢复,上课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提高。随着亲子关系的改善,他整个人都显得比以往精神了。然而,网瘾并未彻底离开他,时不时地还会骚扰他,让他因为不能打游戏而失魂落魄。而且,打游戏的精彩与快乐,还会让他觉得现在的生活很无趣,甚至让他感到郁闷。
  在咨询过程中我发现,方泽涛比较爱思考,而且比较喜欢思考哲学问题。所以在后期治疗中,我试着引导他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局者迷?我告诉他,人在局中往往跳不出他所身处的局,更看不见局在哪里,局是怎样发展的。只有大脑清醒的智者,才能通过思考“看”清楚自己身处的局并跳出来。我建议他当网瘾来袭时,积极思考,让理智战胜情绪,摆脱情绪的控制,“这样你就能跳出迷局,看清楚网瘾的本质——它其实就是一种难以克制的冲动情绪。”
  同样,克服网瘾不是一个单纯的机械动作,而是一系列的动作传导,如同蝴蝶效应。我教他将注意力从“我不要想游戏的事情”,转变为“我要……”比如“我要找到人生的目标”“我要在日落时陪妈妈去散步”“我要在见到朋友时主动问候他们”“我要跟好朋友一起去游泳馆游泳”,等等。
  以上的每一件小事都会让方泽涛感到自己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自己身边的人、事、物都是真实的,自己的存在对于父母亲朋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通过正面的想法与行为战胜诱惑,每一次成功都让方泽涛变得更有信心。多次训练之后,他可以直视诱惑,并以积极的思想与行为来自我激励、自我改变。
  方泽涛的父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一直陪他进行各种体育运动,父亲甚至还陪他一起参加了马拉松。从人体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看,适当的体育锻炼,会促使大脑分泌一种名为β-内啡肽的“心理愉快素”,这种物质能让人保持良好心态,并预防躯体及心理疾病。在品尝到体育锻炼带来的愉快、竞争的刺激以及团队合作的欢乐,体验到勇敢与顽强、胜利与勇气、拼搏与成功带来的兴奋和快乐以后,方泽涛更加增强了摆脱网瘾、成为正常孩子的动力与信心。
  【编辑:冯士军】
其他文献
问:我与丈夫两年前经人介绍认识,不久就领取了结婚证。举办婚礼的时候,我父母送了我许多嫁妆,包括首饰、化妆品、家具、现金等。现在我与丈夫因性格不合等原因想离婚,请问,这些陪送的嫁妆是我的婚前个人财产还是夫妻共同财产?  章玉琦(河南郑州)  律师意见:女方娘家陪送嫁妆的行为在法律意义上应认定为赠与行为,其为婚前个人财产还是婚后夫妻共同财产要根据情况来判断。  按照《婚姻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
大宇和小泽既是邻居,又是同桌,他俩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每天早晨一见面,他们就相互点头问好,然后在操场上一起锻炼身体。多年来,两人之间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没有相互生气,没有引起任何不愉快。特别是大宇生日那天,小泽花了五十多元買了一个大蛋糕,大宇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你不知道,这五十多元钱虽然不多,可相当于小泽一个星期的生活费呢!  (指导老师:万坤山)
问:儿子的高考成绩很不理想,但他的发小考得很好。老公训他:“你看人家,你怎么就不能跟人家学学?”儿子气哭了。老公看孩子哭了,自顾自地刷起了抖音,不再理孩子。我们碌碌无为,一生就这样了,可孩子的路还长,我想让他好好学习,东山再起,请问该怎么办?  秀丽  答:事实上,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孩子之所以优秀,很大一部分原因在家庭。  2019年,有媒體采访了全国68位高考状元,发现这些高考
在许多父母看来,宝宝依赖父母,显得很乖,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不那么依赖父母的宝宝,成天调皮捣蛋,反倒显得不正常,有多动症之嫌。但是,凡事都有一个度,宝宝依赖父母一旦过度,就不再是乖,而是一种病,至少是病的雏形。这种病的名字叫“依赖性人格障碍”。所以,父母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内向气质能改善  【案例】  庆庆是一个害羞的4岁女孩,平时少言寡语,只愿意跟妈妈待在一起,显得十分乖。但是,她的乖似乎过了
问:几天前,我参加家长会,一个学霸的妈妈上台讲话。她一张口就说:“其实,我不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分数并不重要……”话音未落,周围就“嘘”声一片。我坐在台下,心有所感。请问,分数到底重要不重要?  答:只有学霸的妈妈才说分数不重要。  我们先来看看,分数到底决定了什么?  幼升小,重点小学是7.5%的入学率;小升初,重点初中是4%的入学率;高考,一线城市的“双一流”大学一般是13.
当我们谈论“给孩子力量”的时候,我们要谈论些什么呢?其实,“给孩子力量”不是一个很大很空的话题,它就在我们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里。如果在平时的一件件小事中,父母能做个有心人,注意随时给予孩子力量,孩子的内心就会逐渐变得强大,就会从父母的关注、尊重、理解中获得巨大的力量。  上周末我和俊爸带俊弟一起去售楼部看房子。售楼部装修得很豪华,前台小姐也彬彬有礼,看到我们,立马热情地上来递给我和俊爸一人一瓶矿泉
棍棒之下出孝子吗  沙先生是一家机械制造厂的金属铸造工程师。他精通业务,为人和善,是厂里出了名的老好人。但谁也没想到,前不久的一天晚上,他居然因打孩子被派出所民警带走。尽管第二天早晨他就被放了出来,没耽误上班,但街坊邻居的指指点点让他感觉非常丢人。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派出所将处理意见通报了机械厂,要求机械厂领导负责监督沙先生接受心理咨询,并定期写出汇报。  沙先生走进我的咨询室时,满脸通红,语气里
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  ——歌德  对“错误”认识的最大错误  镜头一:课代表把数学作业发回来,乐乐拿到手后,直接翻到最后,看老师有没有判“优”。如果判了,他心头一喜;如果没判,他嘴巴一噘,一把将作业塞进书包。有时,他感觉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不好,心里有了预判,看都不看就把作业收起来,即便上面有红叉也不想看。  镜头二:小颖每次考试,
谁都想有优越感  焦女士是珠海市横琴新区的一位建筑工程师,丈夫与她同单位、同行,女儿小贻今年14岁,上初中二年级。三口之家经济条件较好,看上去幸福美满,但最近焦女士发现小贻心态有点不对劲,学习上有偏科迹象。为防患于未然,她经人介绍找到我咨询。  “我发现小贻有不健康的优越感。”一见面,焦女士就开门见山,“她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成绩很好,而且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接受奥数培训,还曾经入选过学校的奥数集训
家庭教育中,亲子冲突在所在免,尤其在孩子的青春期,家里闹得鸡飞狗跳不是稀罕事,但像著名演员王志飞与儿子王也的那种闹法实属少见。王志飞如何面对父子大战?他能挽回儿子的心吗?他没有成算,因为他像许多读者一样,是第一次做父亲。  王志飞29岁那年有了儿子王也。他拍戏繁忙,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在片场,与儿子的相处时间少之又少,加上父子俩都属于内向型性格,交流就更少了,所以,每次回到家,王志飞总觉得和儿子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