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患者男,48岁,因反复脓血便10余年,肢体麻木1个月于2012年1月16日入院.患者10余年前无特殊诱因出现脓血便,确诊为“UC,左半结肠”,予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及美沙拉嗪治疗,病情缓解,但时有反复,缓解期最长可维持10个月.入院4个月前再次出现脓血便,3~4次/d,经泼尼松、美沙拉嗪、庆大霉素等联合治疗3周,脓血便消失,排稀便2~3次/d.激素逐渐减量,但症状出现反复,病情控制不理想.排
【机 构】
:
061001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061001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061001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061001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48岁,因反复脓血便10余年,肢体麻木1个月于2012年1月16日入院.患者10余年前无特殊诱因出现脓血便,确诊为“UC,左半结肠”,予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及美沙拉嗪治疗,病情缓解,但时有反复,缓解期最长可维持10个月.入院4个月前再次出现脓血便,3~4次/d,经泼尼松、美沙拉嗪、庆大霉素等联合治疗3周,脓血便消失,排稀便2~3次/d.激素逐渐减量,但症状出现反复,病情控制不理想.排便2~3次/d,间断出现肉眼脓血便.近1个月来患者出现双足冷感明显,开始左足趾麻木感,并向近端逐渐进展,累及对侧,之后累及头面部,伴有头晕及全身乏力,走路不稳,无视物旋转,无耳鸣,逐渐减量并停用激素,脓血便加重,6~7次/d,再次来院。
其他文献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是通过在肝实质内开通一门静脉与肝静脉之间的通道并放置支架,以达到分流门静脉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的目的.TIPS在20世纪80年代成功应用于临床.随后,覆膜支架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分流道的通畅率和患者的生存率.目前,其适应证主要为食管胃静脉曲张急性出血、静脉曲张再出血、顽固
IBD是一种涉及遗传、环境及免疫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反应性疾病,主要包括UC和CD.初诊正确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医师在患者发病初期采取的治疗措施是否有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近年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首次就诊(以下简称首诊),并随访1年以上现已确诊的IBD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研究首诊IBD的临床表型,以期提高诊断正确率。
我国最新的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诊治指南[1]已经更新一段时间了,本次指南更新的最大亮点在于对AP的临床分类进行了重新修订,同时也是国内专家讨论的焦点,即由原来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两类,改分为轻度急性胰腺炎(MAP)、中度急性胰腺炎
目的 探讨H.pylori对胃黏膜细胞DNA依赖蛋白激酶催化亚单位(DNA-PKcs)和Ku70/Ku80二聚体在体内外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H.pylori作用后1、3、6、12和24 h的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和胃腺癌细胞(AGS)中DNA-PKcs和Ku70/Ku80二聚体的蛋白表达情况.采用H.pylori灌胃蒙古沙鼠,于感染第6和12个月处死动物,取胃黏膜组
目的 探讨MYO9B rs962917和rs1545620基因多态性与IBD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肠黏膜通透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9月至2012年5月IBD患者196例,其中UC患者100例,CD患者96例.另收集同期99名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采集入选者静脉血5 mL,提取DNA,采用PCR-连接酶检测反应(LDR)方法检测MYO9B基因rs962917、rs1545620
早期胃癌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85%.随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国内广泛开展,早期胃癌内镜切除率已逐步提高.但有关≥75岁患者早期胃癌ESD治疗价值国内尚鲜见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75岁和<75岁胃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内镜下治疗效果,探讨ESD治疗高龄早期胃癌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患者男,67岁,意识改变1个月.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意识欠清,对周围事物、环境认知能力下降.3个月前被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模糊,定向力、计算力下降,可引出扑翼样震颤,未见肝掌、蜘蛛痣,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头部CT未见明显异常.血氨134 μmol/L,TBil 14.4 μmol/L,DBil 8.8 μmol/L,ALT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受体6/趋化因子20生物轴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3年3月至2005年12月肝癌患者48例,取其肝癌组织、癌旁组织配对标本各1份。另选取8例肝良性病变患者,取其手术切除的正常肝组织各1份。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趋化因子受体6和趋化因子20mRNA相对表达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趋化因子受体6和趋化因子20蛋白的表达情况。计量资料组间差异行单因素方差
患者男,46岁,因“肝移植术后半年,呕血、黑便4d”入院.患者入院前出现呕血,约200 mL,伴有黑便,无黑蒙、晕厥等,至当地医院抑酸治疗后未再呕血,但仍反复黑便,量较多,为进一步诊治收住入院.患者2年前因发现肝左叶巨块型肝癌,先后行左半肝切除术、经导管肝动脉化学疗法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并口服索拉非
IBD是一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性疾病.IBD的发病涉及多种因素的共同参与,其中环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IBD的危险程度及发病率.IBD发病率在卫生条件好的发达国家高,而在卫生条件差的欠发达国家却低,故提出了IBD发病的“卫生学假说”,即在较好卫生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其蠕虫等病原体感染机会较少,影响了人体持续存在的免疫反应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故在成年后更易患IBD等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