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动机是最为重要的学习行为动力因素之一,它能够推动、指导和维持学习的顺利进行,其主要有外在和内在这两种心理动机。针对各类型的动机来说,作用最为突出的就是心理动机,学生的心理動机越明确,越能够进行更加自主、坚韧、高效的学习。换句话说,人的行为特质取决于心理特质,人的心理特质能够通过行为特质得到彰显,心理和行为分别是隐性和显性的。因此,从客观的角度通过对人的学习行为的研究,进而研究推测,能够预知个人内心存在着怎样的隐性学习心理。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具有能够转化为内在学习动机的外在因素,决定着学生最终能否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学生;学习心理;内化;学习行为
一、 引言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促使社会加大了对人才的要求,家长寄予孩子过多的期望,大多盼望孩子日后能够入名牌大学,以此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因此,让孩子进行大量学习。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过于机械化,不断地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学生压力。教师不断地将大量的试卷、典型作文以及过关练习等布置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无法理解家长和教师的行为。因此,需要从学习心理方面对学生予以更多的关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 学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自卑心理
调查得知,部分学生的心理都存在着一定的自卑感,甚至有部分学生心理自卑情况十分严重,且大部分为女生。由于学生缺乏承受压力的心理,并且无法正确地认知社会,通常会出现以偏概全的观念,怀疑社会,否定社会。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因此无法对学习产生兴趣,并且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十分迷茫。据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存在着厌学心理,是为了应付家长和教师在校读书,还有部分学生是由于考试失败产生自卑心理。
(二)孤独心理
目前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离开家长进入学校后,都十分向往人际交往,但是缺乏交往经验,导致交往经常会失败,据调查得知,只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少学生认为自己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还有一些学生经常会苦恼于一些小事而无法自拔,进而害怕与人交往,害怕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暴露在众人面前,导致内向性格以及封闭心理的形成,表现出孤僻古怪的行为。
(三)抑郁心理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有着复杂的内容,深度和难度都较大,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因此,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自然也就无法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导致抑郁心理的出现。
(四)焦虑心理
通过调查得知,部分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焦虑心理,一些学生甚至患有焦虑症。面对学业压力和激烈竞争,部分在校生时常会感到无所适从,紧张不安等。
(五)惰性心理
学生不思进取,没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对学习的兴趣不高,甚至没有上进心,对于落后的成绩也是毫不在意,这便是学生惰性心理的体现。除此之外,上课不认真听讲,无法将注意力进行集中,并且无法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学生便会产生厌学心理。还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家长对孩子溺爱,因此学生无法自身进行自立,对于学习这件事情毫不关心,同时对于功课也不认真进行复习,作业也不完成。最终在惰性因素的影响,学生逐渐变成了学困生。
三、 学习外在动机内化阶段遇到的问题
首先,部分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如外界的奖励或要求等等,刚开始此类外因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积极努力的学习,然而在进行实际学习时,能够做到对自我学习特征的准确把握,对良好学习方法的寻找的学生并不多,所以成绩无法得到快速提升,逐渐地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而对学习感到失望,无法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幸福感。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麻木,并对此类外因刺激感到无所谓,导致此类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部分外因只是对学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指令以及口号。家长及教师没有在学生的学习阶段进行深入及时的参与,没有将具有建设性的有效意见提供给学生。
第二个问题主要存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阶段,此时的学生已经战胜了上一阶段的问题,随着外因对他们的推动,已经能够进行高效的学习并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并且学习成绩较为理想,十分享受良好学习成绩带来的成就感,对学习有着极大的热情,但是,由于学生的心智并不成熟,也不具备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判断能力,会受到其他同伴或游戏等因素的吸引,如果不对其进行长期的监督,就会瓦解他们刚产生的学习热情。并且,由于他们之前已经内化过一次学习动机,因此会对其产生抵抗力,想要再次实现对其的转化非常困难,这就是为什么一旦好学生转移注意力后,成绩难以再得到提升的原因。
四、 通过心理因素促进学生对学习行为的内化的策略
(一)采用赏识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事实上,赏识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希望老师对其予以鼓励和表扬。如果教师对待学生能够报以赏识的眼光,就能够了解学生有哪些优点和进步。教师如果发现了学生的优点,就需要从内心对学生予以鼓励和表扬,以此来促进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他们就会努力想要达成心中的目标。当他们为成功感到快乐时,就会继续努力,获得更多的成功。当然,赏识教育有着一定的技巧,对学生的表扬不能只是形式上的,否则会让他们感到反感。在进行表扬时需要具有针对性,用自己的真情来感染学生。曾经有心理学家说过,“孩子在鼓励中成长,日后将会更加自信;孩子在嘉许中成长,日后将会爱自己和他人;孩子在指责中成长,日后将会怨天尤人;孩子在敌意中成长,日后将会争强好胜”。
例如,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经常会感到自卑、畏惧、烦恼,但是他们所具备的这种心理又不敢告诉家长。这时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给予足够的帮助和尊重,通过与他们的沟通来让学生逐渐找到自信,从而对自身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认知。 (二)给予学生走向成功的平台
经常需要给学生设定目标,在对目标进行设定的过程中,切勿以赏心悦目为目的,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只要付出一点努力,就能够获得成功。需要对学生学习上的困难进行有效的解决,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弱点进行加强,以此来促进学生对自身优势的发挥,在课堂当中可以提问学困生一些简单的问题,然后使他们保持一种优越感。经过长时间的不断积累,学生就能在课堂当中认真听讲,以此来对教师的下次提问进行回答。而对于一些抽象思维比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尽量运用直观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启发。
(三)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只凭分数来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需要做的是以人为本,以此来对学生身心进行全面有效地发展,对人格教育进行培养和健全。其评价标准和手段应当具有多元化特性,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关注,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应当建立能对学生个性化差异进行体现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的成绩以及相关的成长记录进行有效的评判。同时教师、家长、同学以及学生本人需要共同参与到评价当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自我评价能力。
(四)采用家校联合的方式
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和父母之间共同努力。学生人生态度的正确形成以及生活观念的积极向上,都离不开教师和家长双方共同的配合和努力。例如,教师可以将家长会活动进行定期有效的开展,以此来将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心理发展特性汇报给家长,与此同时还应告知家长,如何对学生叛逆的心理进行有效的应对。一旦家长发现学生存在心理上的问题,家长这时需要做的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疏导,不能对学生进行责难和惩罚,这是无法对其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的。
(五)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教学阶段,需要对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应用,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科学的讲解,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需要具有层次性和丰富性。教学阶段的教师需要善于发现问题,以此来使所选的课题能够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研究阶段的教师需要从目标和学生的角度,对教学方法进行良好的选择;据调查发现,教师对教育科研素养的具备,不仅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也决定着教育结果。
例如,教师必须要对教学方式进行积极的创新,对各种创新的教学方式进行灵活的运用,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可以将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应用于课堂之中,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消化和理解,在课后要做好教学总结工作,加強在教学过程中的针对性,以此来提升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的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 结语
对学生学习行为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环境等等。内在与外在因素是其形成的两个方面的相关因素。其中,认知和心理动力系统是影响学生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自卑、逆反、孤僻是学困生所具有的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需要做的是对教育观念进行更新,将学生作为主体,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以此来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进行矫正。与此同时,还应当结合教育心理学知识以及相应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以此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进而快乐健康地成长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喜来.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的影响探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3).
[2]刘一宁.小学高年级班主任支持性行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研究:以某小学一个六年级班级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3]陈筠,仇妙琴.学习动机内化研究综述: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J].现代教育论丛(12):37-40.
[4]向葵花.审思与重建:中小学学生学习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张治业,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会师镇东河小学。
关键词:学生;学习心理;内化;学习行为
一、 引言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促使社会加大了对人才的要求,家长寄予孩子过多的期望,大多盼望孩子日后能够入名牌大学,以此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因此,让孩子进行大量学习。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过于机械化,不断地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学生压力。教师不断地将大量的试卷、典型作文以及过关练习等布置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无法理解家长和教师的行为。因此,需要从学习心理方面对学生予以更多的关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 学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自卑心理
调查得知,部分学生的心理都存在着一定的自卑感,甚至有部分学生心理自卑情况十分严重,且大部分为女生。由于学生缺乏承受压力的心理,并且无法正确地认知社会,通常会出现以偏概全的观念,怀疑社会,否定社会。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因此无法对学习产生兴趣,并且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十分迷茫。据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存在着厌学心理,是为了应付家长和教师在校读书,还有部分学生是由于考试失败产生自卑心理。
(二)孤独心理
目前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离开家长进入学校后,都十分向往人际交往,但是缺乏交往经验,导致交往经常会失败,据调查得知,只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少学生认为自己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还有一些学生经常会苦恼于一些小事而无法自拔,进而害怕与人交往,害怕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暴露在众人面前,导致内向性格以及封闭心理的形成,表现出孤僻古怪的行为。
(三)抑郁心理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有着复杂的内容,深度和难度都较大,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因此,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自然也就无法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导致抑郁心理的出现。
(四)焦虑心理
通过调查得知,部分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焦虑心理,一些学生甚至患有焦虑症。面对学业压力和激烈竞争,部分在校生时常会感到无所适从,紧张不安等。
(五)惰性心理
学生不思进取,没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对学习的兴趣不高,甚至没有上进心,对于落后的成绩也是毫不在意,这便是学生惰性心理的体现。除此之外,上课不认真听讲,无法将注意力进行集中,并且无法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学生便会产生厌学心理。还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家长对孩子溺爱,因此学生无法自身进行自立,对于学习这件事情毫不关心,同时对于功课也不认真进行复习,作业也不完成。最终在惰性因素的影响,学生逐渐变成了学困生。
三、 学习外在动机内化阶段遇到的问题
首先,部分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如外界的奖励或要求等等,刚开始此类外因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积极努力的学习,然而在进行实际学习时,能够做到对自我学习特征的准确把握,对良好学习方法的寻找的学生并不多,所以成绩无法得到快速提升,逐渐地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而对学习感到失望,无法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幸福感。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麻木,并对此类外因刺激感到无所谓,导致此类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部分外因只是对学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指令以及口号。家长及教师没有在学生的学习阶段进行深入及时的参与,没有将具有建设性的有效意见提供给学生。
第二个问题主要存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阶段,此时的学生已经战胜了上一阶段的问题,随着外因对他们的推动,已经能够进行高效的学习并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并且学习成绩较为理想,十分享受良好学习成绩带来的成就感,对学习有着极大的热情,但是,由于学生的心智并不成熟,也不具备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判断能力,会受到其他同伴或游戏等因素的吸引,如果不对其进行长期的监督,就会瓦解他们刚产生的学习热情。并且,由于他们之前已经内化过一次学习动机,因此会对其产生抵抗力,想要再次实现对其的转化非常困难,这就是为什么一旦好学生转移注意力后,成绩难以再得到提升的原因。
四、 通过心理因素促进学生对学习行为的内化的策略
(一)采用赏识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事实上,赏识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希望老师对其予以鼓励和表扬。如果教师对待学生能够报以赏识的眼光,就能够了解学生有哪些优点和进步。教师如果发现了学生的优点,就需要从内心对学生予以鼓励和表扬,以此来促进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他们就会努力想要达成心中的目标。当他们为成功感到快乐时,就会继续努力,获得更多的成功。当然,赏识教育有着一定的技巧,对学生的表扬不能只是形式上的,否则会让他们感到反感。在进行表扬时需要具有针对性,用自己的真情来感染学生。曾经有心理学家说过,“孩子在鼓励中成长,日后将会更加自信;孩子在嘉许中成长,日后将会爱自己和他人;孩子在指责中成长,日后将会怨天尤人;孩子在敌意中成长,日后将会争强好胜”。
例如,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经常会感到自卑、畏惧、烦恼,但是他们所具备的这种心理又不敢告诉家长。这时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给予足够的帮助和尊重,通过与他们的沟通来让学生逐渐找到自信,从而对自身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认知。 (二)给予学生走向成功的平台
经常需要给学生设定目标,在对目标进行设定的过程中,切勿以赏心悦目为目的,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只要付出一点努力,就能够获得成功。需要对学生学习上的困难进行有效的解决,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弱点进行加强,以此来促进学生对自身优势的发挥,在课堂当中可以提问学困生一些简单的问题,然后使他们保持一种优越感。经过长时间的不断积累,学生就能在课堂当中认真听讲,以此来对教师的下次提问进行回答。而对于一些抽象思维比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尽量运用直观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启发。
(三)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只凭分数来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需要做的是以人为本,以此来对学生身心进行全面有效地发展,对人格教育进行培养和健全。其评价标准和手段应当具有多元化特性,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关注,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应当建立能对学生个性化差异进行体现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的成绩以及相关的成长记录进行有效的评判。同时教师、家长、同学以及学生本人需要共同参与到评价当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自我评价能力。
(四)采用家校联合的方式
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和父母之间共同努力。学生人生态度的正确形成以及生活观念的积极向上,都离不开教师和家长双方共同的配合和努力。例如,教师可以将家长会活动进行定期有效的开展,以此来将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心理发展特性汇报给家长,与此同时还应告知家长,如何对学生叛逆的心理进行有效的应对。一旦家长发现学生存在心理上的问题,家长这时需要做的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疏导,不能对学生进行责难和惩罚,这是无法对其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的。
(五)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教学阶段,需要对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应用,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科学的讲解,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需要具有层次性和丰富性。教学阶段的教师需要善于发现问题,以此来使所选的课题能够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研究阶段的教师需要从目标和学生的角度,对教学方法进行良好的选择;据调查发现,教师对教育科研素养的具备,不仅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也决定着教育结果。
例如,教师必须要对教学方式进行积极的创新,对各种创新的教学方式进行灵活的运用,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可以将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应用于课堂之中,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消化和理解,在课后要做好教学总结工作,加強在教学过程中的针对性,以此来提升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的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 结语
对学生学习行为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环境等等。内在与外在因素是其形成的两个方面的相关因素。其中,认知和心理动力系统是影响学生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自卑、逆反、孤僻是学困生所具有的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需要做的是对教育观念进行更新,将学生作为主体,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以此来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进行矫正。与此同时,还应当结合教育心理学知识以及相应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以此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进而快乐健康地成长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喜来.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的影响探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3).
[2]刘一宁.小学高年级班主任支持性行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研究:以某小学一个六年级班级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3]陈筠,仇妙琴.学习动机内化研究综述: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J].现代教育论丛(12):37-40.
[4]向葵花.审思与重建:中小学学生学习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张治业,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会师镇东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