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数学教师常常叹息:“数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其实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学生没有学习动机,我们怎么办?任其发展吗?其实,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可以培养的。具体方法如下:
一、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是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期待,达到学习目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均会得到强化。例如,将目标定在下次考试取得好成绩,如果学生达到了目标,意味着自己的努力有了结果,还意味着会受到老师、家长及同学的夸奖、称赞,这些都成为对学生学习的动力。从时间上可把学习目标分为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虽然人们以为远期目标作用持久,但离开近期具体目标,也无法发挥作用。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明确且适当的目标。明确的目标指具体目标,适当的目标指难度适当。目标明确、适当,中学生才知道如何去做,而且力所能及,容易受到强化。建立适当的目标还要注意帮助学生设立与自己人生能力一致的个人目标。目标过高,与学生本身的能力差距太大,学生可望而不可及,对学生不仅没有激励作用而且容易产生无力感;目标过低,缺乏挑战性,即使成功,强化作用也不大。只有在学生能力范围内且有适当目标,才能有激发作用。例如,远期目标: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想学物理、化学必须学好数学。近期目标:下次数学考试准备考多少分?让学生自己定。这样才能发挥学习目标的作用。
2.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辩、习惯于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否则,仅仅知晓一个个问题的现成答案,自己的思维没有得到锻炼,就失去了“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的作用。
3.突出数学应用的理念。许多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都是和数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天文上很多小行星的发现,包括轨道的计算都是有赖于数学;物理学更是如此,量子论和相对论的提出都深深地打上了数学的印记;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用代数方程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定律,揭开了天文学新的一页,被誉为世界第一位数学物理学家;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以几何学方法论证了落体运动定律,牛顿力学的三定律,并且是用最简单的代数方程来表达的,树立了近代科学成功的里程碑;工程方面桥梁的设计、宇宙飞船和导弹的发射等都要用到大量计算,可以说数学的应用及其价值无可估量。
二、妙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人们认为“认知好奇心”是内在动机的核心,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认知需要,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研究发现,具备新奇、变化、夸张、复杂、含糊不清这些特征的信息会作为诱因唤起人们认知的好奇心。之所以这些刺激特性能唤起人们的好奇心,是因为他们提供的信息与学生认知机构中已有经验不一致。“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认知矛盾产生好奇心的常用方法。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可以让学生分别画三边长为3厘米,4厘米,5厘米和6厘米,8厘米,10厘米的两个三角形,并让学生量出各个角的度数。然后让他们讨论发现有什么规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讲解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讲解目前我国和发达国家间在数学、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来刺激学生自尊心,让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一种深刻的危机意识,知道当前世界上正面临一场以科技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通过这几点教育,学生會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从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形成学习的间接动机。
2.开展合作学习,提升积极性。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基础组织形式,在教师指导下,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进行探索学习活动。合作学习可以促进每一个组织成员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益于学生感情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了交往和合作,同时由于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增强了学习的内在动机。合作学习让学生参与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适宜的挑战,并能够进行各种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的内在动机会不断增强。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互动,使学生间开展交流、质疑及相互支持,以便小组活动能有效进行。比如在学习“概率统计”的时候,让学生合作进行,既提高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消除无力感。对于一些多次失败而自我放弃的学生,我们应消除学生的无力感,消除学生“结果不可控”的认知。有些学生认为学不好,成绩好坏他自己无法控制。对此,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使其树立起信心。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比如,有的学生成绩一直不好,对自己失去信心,我们可以从基础抓起,让他做比较简单的题目,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然后慢慢地找回自信,从而培养他的数学学习兴趣,让他感到学习数学很好玩。其次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恰当运用外部强化,使学生判断能力得以提高。
4.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从而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数学或数学史学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比如:笔者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使他们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5.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上,尤其是活动课上一般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6.及时反馈学习结果。通过学习结果反馈,学生能知道自己在学习中取得了多大的进步,离学习目标还有多远,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同时反馈学习结果,学生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便于学生及时纠正。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每个章节有测试、有总结,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弥补,也不至于留下知识漏洞给以后的学习带来障碍。
总之,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其次,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句话,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他们常常对新颖的东西感兴趣,对运动变化的东西感兴趣,对相互矛盾的东西感兴趣,对笑话、幽默故事感兴趣,对美的东西感兴趣,对实验、操作感兴趣,对竞赛和游戏等感兴趣。以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是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期待,达到学习目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均会得到强化。例如,将目标定在下次考试取得好成绩,如果学生达到了目标,意味着自己的努力有了结果,还意味着会受到老师、家长及同学的夸奖、称赞,这些都成为对学生学习的动力。从时间上可把学习目标分为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虽然人们以为远期目标作用持久,但离开近期具体目标,也无法发挥作用。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明确且适当的目标。明确的目标指具体目标,适当的目标指难度适当。目标明确、适当,中学生才知道如何去做,而且力所能及,容易受到强化。建立适当的目标还要注意帮助学生设立与自己人生能力一致的个人目标。目标过高,与学生本身的能力差距太大,学生可望而不可及,对学生不仅没有激励作用而且容易产生无力感;目标过低,缺乏挑战性,即使成功,强化作用也不大。只有在学生能力范围内且有适当目标,才能有激发作用。例如,远期目标: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想学物理、化学必须学好数学。近期目标:下次数学考试准备考多少分?让学生自己定。这样才能发挥学习目标的作用。
2.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辩、习惯于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否则,仅仅知晓一个个问题的现成答案,自己的思维没有得到锻炼,就失去了“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的作用。
3.突出数学应用的理念。许多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都是和数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天文上很多小行星的发现,包括轨道的计算都是有赖于数学;物理学更是如此,量子论和相对论的提出都深深地打上了数学的印记;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用代数方程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定律,揭开了天文学新的一页,被誉为世界第一位数学物理学家;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以几何学方法论证了落体运动定律,牛顿力学的三定律,并且是用最简单的代数方程来表达的,树立了近代科学成功的里程碑;工程方面桥梁的设计、宇宙飞船和导弹的发射等都要用到大量计算,可以说数学的应用及其价值无可估量。
二、妙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人们认为“认知好奇心”是内在动机的核心,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认知需要,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研究发现,具备新奇、变化、夸张、复杂、含糊不清这些特征的信息会作为诱因唤起人们认知的好奇心。之所以这些刺激特性能唤起人们的好奇心,是因为他们提供的信息与学生认知机构中已有经验不一致。“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认知矛盾产生好奇心的常用方法。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可以让学生分别画三边长为3厘米,4厘米,5厘米和6厘米,8厘米,10厘米的两个三角形,并让学生量出各个角的度数。然后让他们讨论发现有什么规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讲解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讲解目前我国和发达国家间在数学、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来刺激学生自尊心,让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一种深刻的危机意识,知道当前世界上正面临一场以科技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通过这几点教育,学生會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从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形成学习的间接动机。
2.开展合作学习,提升积极性。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基础组织形式,在教师指导下,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进行探索学习活动。合作学习可以促进每一个组织成员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益于学生感情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了交往和合作,同时由于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增强了学习的内在动机。合作学习让学生参与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适宜的挑战,并能够进行各种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的内在动机会不断增强。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互动,使学生间开展交流、质疑及相互支持,以便小组活动能有效进行。比如在学习“概率统计”的时候,让学生合作进行,既提高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消除无力感。对于一些多次失败而自我放弃的学生,我们应消除学生的无力感,消除学生“结果不可控”的认知。有些学生认为学不好,成绩好坏他自己无法控制。对此,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使其树立起信心。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比如,有的学生成绩一直不好,对自己失去信心,我们可以从基础抓起,让他做比较简单的题目,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然后慢慢地找回自信,从而培养他的数学学习兴趣,让他感到学习数学很好玩。其次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恰当运用外部强化,使学生判断能力得以提高。
4.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从而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数学或数学史学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比如:笔者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使他们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5.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上,尤其是活动课上一般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6.及时反馈学习结果。通过学习结果反馈,学生能知道自己在学习中取得了多大的进步,离学习目标还有多远,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同时反馈学习结果,学生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便于学生及时纠正。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每个章节有测试、有总结,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弥补,也不至于留下知识漏洞给以后的学习带来障碍。
总之,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其次,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句话,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他们常常对新颖的东西感兴趣,对运动变化的东西感兴趣,对相互矛盾的东西感兴趣,对笑话、幽默故事感兴趣,对美的东西感兴趣,对实验、操作感兴趣,对竞赛和游戏等感兴趣。以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