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城市的“日常”议题与偏向——以20世纪初的广州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是社会活动与社会制度和结构的连接处,是文化现象的基础。城市作为一种关系和环境,是媒介的表现形态。20世纪初是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城市空间的剧变对城市生活变化的影响具有时代性。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广州市井提供了一个从日常生活的变迁中寻找媒介城市影响现代中国历史进程隐匿偏向的独特样本。市民的主体意识伴随着社会空间发展逐渐建立,娱乐空间的开放带来了性别对立的瓦解。报刊与公园、广场、电影(剧)院、体育馆等共同组成了城市公共文化和舆论空间,并通过意识形态的日常化形成控制,推进城市空间的生长,促进民主革命的
其他文献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这对国家创新能力建设赋予了新的使命和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尤其是随着全民应用电脑新时代的到来,人们迫切需要创建一种全新的输入法,以突破由于汉字输入法不规范而造成的电脑普及应用滞后
在江苏省泰州市,一位常年患病的母亲,一直有着一颗坚定的心,也正是凭着这份持久不变的坚定,这位母亲培养了一位“在世扁鹊”,也造就了后来的太极神灸。这位继承母亲坚定信念沿袭传
7月16日,我国第100万号发明专利证书签发仪式在京举行,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发表致词并现场签发第100万号发明专利证书。副局长杨铁军、鲍红出席签发仪式。
《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奠基之作,是真正的或彻底的人道主义思想的诞生地。在马克思基本成型的人道主义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人道主义思想作为一种伦理学说,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