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文本核心价值的有效设问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wnload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螳螂捕蝉》一文的核心价值是让学生习得如何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委婉劝说,与别人进行有效沟通。那么,如何通过有效设问来凸显文本的核心价值呢?我是这样做的:
  【片段一】讲故事,走进文本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第9—11自然段,抓住蝉、螳螂、黄雀表现的关键词句来讲个故事,要求:
  1. 借助课文关键词,加上自己的理解讲故事;
  2. 加上合适的肢体语言,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3. 用少年的口吻来讲故事。
  (生边读边练说,并和同桌练习)
  师:现在,谁愿意来讲故事?
  生: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闲地唱着歌,自由自在地吮吸着甘露……
  师:(惊喜地)大家听出些什么来了吗?
  生:她加上了一些词,听起来更生动了。
  师:对!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故事就更动听了。看来,你很会讲故事。
  生:她讲得很流利、很生动。特别是加上一些描写词语,听起来更有紧张感。
  生:她还能将蝉、螳螂、黄雀的关键动作都恰当地运用在故事里了。
  师:故事讲得精彩,来自于对关键词的准确把握,还有谁愿意分享?配上肢体语言会更形象哦。(生配上肢体语言,把蝉、螳螂、黄雀只顾眼前利益的样子,表演得淋漓尽致)
  师:这个故事就叫——
  生:(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思考】讲故事,彰显语文特征
  “讲故事”其教学目标就是详细复述,而复述是构成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文的第9—11自然段是少年所讲故事——《螳螂捕蝉》的主体。
  第一板块,教者具体提出了3个讲故事要求,学生根据第1个要求,找出和蝉、螳螂、黄雀相关的动词时,就已经悄悄走进了文本。复述过程中,学生只有读懂故事,读懂这些动词所包含的蝉、螳螂、黄雀“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考虑身后隐伏的祸患”的心理,才能够加上自己的理解,绘声绘色地、有条理地讲故事,甚至进行创造性地表达。尽管这个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寓意在后文又直接揭示,但是我没有简单处理,而是引导学生经历“读—思—讲—思—演”的思维过程。
  【片段二】明道理,走进寓言
  师:那位少年利用这个故事劝说吴王,文章结尾说吴王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生:就是一下子全明白过来的意思。
  生: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螳螂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
  师:(鼓励地)这里用逗号,请讲下去。
  生: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接话)国破家亡啊!
  师:用寓言故事来劝说吴王,收到很好的效果,是因为劝说没有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而是别出心裁,用了什么方式?
  生:讲故事的方式。
  生:委婉的方式。(板书:委婉)
  师:这个寓言由几个部分构成?
  生:两个。
  师:哪两个部分呢?
  生:由故事和后面的道理组成。
  师:对,寓言故事一般短小精悍,又很有说服力。早在两千多年前,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样委婉的劝说方式就常被先秦诸子及史传运用,以作为陈说辞理、说服他人的手段。
  【思考】明道理,呈现文本特质
  第二个板块,教者给出了三处设问,一个总结。第一处设问:“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这处设问旨在让学生悟出寓言中蝉、螳螂、黄雀、少年之间的关系,与吴国、楚国和其他诸侯国关系的联系,弄懂故事中吴王明白的道理,这才把寓言内容真的读透了。第二处设问:“劝说没有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而是别出心裁,用了什么方式?”作为高年级的一篇寓言故事,学生需要明白寓言是通过简洁的故事体现深刻的寓意。文中少年借助于寓言故事,不仅委婉地让吴王明白道理,还成功劝阻了吴王。第三处设问:“这个寓言由几个部分构成?”学生如若不弄清寓言由故事和寓意两部分组成,则不利于对寓意的理解。只有弄清楚了,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寓言的结构,学会读寓言的方式,也可以学着写寓言。第二、第三两个设问直接指向寓言的文本特质——寓意的构成和寓言表达方式,为学生运用与迁移做好铺垫。一处总结。(见“片段二”最后教师的话)在总结时,不得不提到寓言在我国文化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希望它引领学生阅读更多寓言故事。
  【片段三】析少年,走进核心
  师:既然少年因为一则寓言故事成为拯救吴国的功臣,那我们就再仔仔细细地读一读第2—11自然段,抓住细节品味,他在讲故事前,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你读懂了什么?并说出理由来(PPT)。这一遍建议大家默读,边读、边画、边思考。
  生:(读)“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我觉得少年心里很着急。因为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许别人再来劝阻,他还要去劝说,说明他真有勇气。
  生:我想补充一下,我觉得从这里还能看出少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如果不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他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吴王了。
  师:说得好!可以用一句名言表达他对国家的关心。
  生:位卑未敢忘忧国。(学生抓住关键词,品词析句,明了少年是一个机智、勇敢、爱国的少年。教师相机板书:机智、勇敢、爱国)
  师:少年经过耐心等待,终于等到了吴王。讲故事前,他对吴王说了两句话。大家关注了吗?
  生:“禀报大王,我在打鸟。”“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少年这么说,是故意想吊起吴王的胃口。
  生:我有补充,可以顺理成章地把故事讲下去,而不引起吴王的怀疑。
  生:我看出来少年的机智。
  师:这样的含蓄表达,其实就是说话方式的一种——
  生:(齐)委婉。
  师:你觉得少年还有哪些方面不是直截了当的、有“委婉”的味道?
  生:螳螂捕蝉的故事讲得“委婉”。
  生:我有补充,少年就连劝谏前做事的方式、方法也是“委婉”的。
  生:我认为少年和吴王对话时语气也是委婉的。
  师:看来,少年的委婉是很对吴王胃口的,最后的确劝阻了吴王。
  【思考】析少年,揭示文本核心
  本环节中,教者给出2处设问。第一处:“他在讲故事前,怎么想、怎么做的?你读懂了什么?并说出理由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阅读文本,再深入到细节中研究少年的形象,得出了通过讲寓言故事,成功劝阻吴王,是一个机智、勇敢、善良的少年。但是,这并不是“你读懂了什么”的核心。核心是“委婉”一词,这是文本的价值所在。少年讲故事前遇见吴王的办法“委婉”,见到吴王讲故事前说话语气“委婉”,借用寓言让吴王明白道理的方式“委婉”。“委婉”一词又体现文本的特质:寓言故事本身就是把深刻的道理和寓意寄予简洁的故事中,很“委婉”地给人以启发;“委婉”还具有迁移的价值,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委婉”二字可以化解矛盾,可以与他人和谐交往,也可以使自己显得更加有涵养。
  第二处设问:“你觉得少年还有哪些方面不是直截了当的、有‘委婉’的味道?”学生的回答使得这个核心深入人心了。学生知道,“委婉”不但是言辞、声音的婉转,也可引申为说话内容,说话、做事的方式不直截了当。虽只有两处设问,但设问指向性明确,一切围绕文本的核心,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一切指向学生的生活。
  (作者单位:南京市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本文所说的微课程,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技能训练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它不仅是一种新的资源类型,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它有课程的属性,也有课件的属性;既有知识性,又有资源性。微课程蕴“大价值”于“微形式”之中,是践行生本高效课堂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微课程教学针对性强,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并不是所
从小喜欢阅读。阅读,就好比是免费的旅游,可以自由地穿梭在古今,徜徉在中外,聆听他人的思想,丰富自己的阅历。那时的阅读,更多关注的是作者记叙的奇闻轶事,发表的言论思想,更多享受的是由文字转化成的可观可感的生动画面和感人情节,以及由此获得的身临其境的独特体验。这样的阅读,确实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至于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内容写,这些内容为什么这么安排,为什么采用这样的表达方式,从来不是我这个纯粹的读者会去
教研员是谁,做什么?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脑海里、耳朵旁……崔允漷教授说:教研员是“政策执行者,课程设计者,发展服务者,专业引领者,质量促进者”。作为一个区域学科教研员,应如何规划区域性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语文课程建设方案?如何帮助学校研制课程实施方案?如何引领教师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校本化设计?如何引导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评价与完善校本课程……  我们究竟在哪里?我们要去哪里?我们为何要去,我们怎么
一、古诗应该教什么  1. 诵读是根本。古诗文字少而意深,单音节词多而韵味长,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更好地达到辨音识字、明义晓理、积累语言的目的。其次,教诵读是古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节奏感、韵律性决定的,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更好地体会其形式之美和音韵之美,才能培养语感。《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二、三学段都明确地提出了诵读要求,我以为诵读必须贯穿古诗学习的全过程:一是要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二是读出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体育竞技水平的提升,散打教学的相关问题也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散打教学中鞭腿动作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同时难度较大,如果散打学习者不能够
期刊
一、要变“为议而议”为“要议而议”  教学中,有时出现重形式而轻实效的现象,为了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而讨论,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什么价值,走过场而已。笔者认为,讨论一定要紧扣教学重点难点、或多数学生认为是疑点的问题进行,要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而进行。我教学古诗《示儿》时,在学生理解了诗意后,设计了分组讨论:请你根据诗意,想象陆游临终时写这首诗的情景。设计这个讨论题,我出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