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饥荒:被遗忘的国际“冷点”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acle_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非洲粮食危机日趋严重,多国陷入饥荒,而国际社会应援不力。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自2月中旬以来频发警告,呼吁加大援助。中国在救灾上的作用较以往更受关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评论既有期待,也有杂音。
  又一起重大公共事件
  饥荒,是联合国粮食安全评估中最严重的危机阶段,主要界定条件为:区域内至少20%的人口面临粮食短缺;超过30%的儿童出现营养不良;每日每万人中饿死超过两人;因严重营养不良陷入死亡边缘者超过30%。进入2017年以来,非洲饥荒愈演愈烈,国际组织密集发声警告。联合国粮农组织称“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三国灾情尤为严重,已产生严重人道危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粮食计划署在2月连续针对多国发布危机报告:索马里近半人口——620万民众严重缺粮;肯尼亚2月缺粮人口已逾270万人,预计至4月将达400万;南苏丹饥荒最为严重,未来数月有50%(即550万)的南苏丹人将会面临严重的食物短缺,超过四分之三的家庭食物不足。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2月22日宣布,南苏丹、索马里、也门和尼日利亚四国有2000多万人面临饥荒,要求国际社会实施紧急救援。
  饥荒不仅造成难民流离、人道危机,而且恶化了地区安全形势。埃塞俄比亚数百万灾民直接成为其国内多轮民众抗议、骚乱的主力军,多地发生流民打砸抢烧行为,其中有11家中企受冲击;索马里新政府2月成立,解决饥荒成为头号民生难题;南苏丹饥荒加剧了地区与部族分裂,阻碍和平进程推进;肯尼亚正值大选年,救灾不力成为反对派批评执政党和总统的把柄,灾荒还加剧北部地区游牧部族与农耕部族的矛盾冲突。欧洲舆论纷纷将此次饥荒与2011年致死26万人的非洲之角大饥荒相提并论,警告国际社会吸取教训,不要让悲剧重演。此次饥荒成为继2014年埃博拉疫情之后,非洲又一人道危机的重大公共事件。
  国际社会应对不力遭批
  目前,国际社会应对非洲饥荒缓慢无力。首先,西方反应迟缓。因难民危机、财力限制、优先关注对美国外交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非洲再次成为被遗忘的国际“冷点”。对于饥荒的援助,截至2月末,仅有英国于2016年12月底宣布对非洲援助3.62亿英镑。欧盟因为财政拮据,未有重要贡献。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被批评“没有反应”,美国国际开发署等机构尚未宣布重大救援计划。其次,联合国面临严重资金短缺。古特雷斯称,联合国目前仅募集到9000万美元资助,资金缺口高达43亿美元,缺钱已经迫使世界粮食计划署减少对受灾国的粮食配额,若没有新的资金到位,危机将迅速恶化。第三,非政府组织急盼支持。参与对非救援的乐施会、国际红十字会等组织称“已达能力极限”,呼吁多方支援。德国媒体分析称,当前西方人道救援力量被乌克兰、叙利亚、阿富汗等热点问题牵扯,再来应对非洲饥荒已经力不从心。
  非洲多国则纷纷指责国际社会救援不力。2月底,埃塞俄比亚总理海尔马里亚姆批评国际救援“疲软”,肯尼亚总统肯雅塔、南苏丹总统基尔等受灾国领导人齐声呼吁国际社会加大援助力度。
  饥荒为何总是困扰非洲
  饥荒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老大难”问题。非洲人均糧食消费量仅有160多公斤/年,为全世界最低,尽管可耕地面积占全球12.4%,但产量却仅占世界粮食产量的5.1%。20世纪后半叶,粮食危机集中出现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全球65次饥荒有34次发生在这里。1984年埃塞俄比亚大饥荒、1992年索马里饥荒、1993年苏丹大饥荒、2011年非洲之角(非洲东北部)大饥荒都引得世界侧目。那么,饥荒为何总是困扰非洲?
  首先是因为天灾。非洲农业生产率低,坦桑尼亚70%的人口、埃塞俄比亚80%的人口以农业为生,但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非洲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干旱、洪涝等灾害频发。受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东、南部非洲地区在2016年遭遇30年来最干旱的雨季,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马拉维、索马里、乌干达等东、南部非洲十余国相继遭受严重灾害,各国玉米、水稻、高粱等农作物较正常年份减产50%~75%。
  其次是人祸。南苏丹内战不休,索马里冲突不止,造成大量难民逃亡,土地抛荒。欧盟和美国指责“不愿意放弃政治野心”的南苏丹领导人正在延长自己人民的痛苦,甚至批评政府军通过封锁交通等手段阻挠粮食援助进入叛军控制区,用“人造”饥荒打击叛军。索马里军阀割据,“青年党”控制部分灾区,截留援助物资、切断援助通道,还以各种苛刻条件(如只接受穆斯林国家捐赠)阻挠粮援进入,甚至将饥荒说成国际社会“干涉内政的借口”。
  而根源则是非洲长期受到不合理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一方面,非洲农业发展畸形。上世纪70年代,非洲国家一直有实现粮食自给的政治愿望,资金向农业和畜牧业倾斜。但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上世纪末以断援迫使非洲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和市场经济”改革,非洲国家取消农业补贴使得种粮农民直面欧美高补贴农产品的竞争,被迫放弃种粮,转而种植经济、燃料作物,为西方供应原料。瑞士《信使报》在当时就担忧地预测:“非洲将继续挨饿!”
  另一方面,国际援助产生“负作用”。援助对于非洲经济的作用充满争议,学界关于“援助伤害了非洲”的反思逐渐增多。很多学者认为,长久以来对非洲的援助是在“帮倒忙”。比如,在美国食品与和平项目的赞助下,每年有数百万美元美国生产的粮食被运到非洲,不仅导致了非洲对外援的依赖,而且源源不断的人为物资注入还让非洲换上“荷兰病”——巨额援助注入发展中的经济,使得本国货币比外国货币强势,这对于迫切需要争取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非洲农业来说极为不利。加之政府腐败低效,国际援助只会养肥那些掌握实权的利益集团,普通大众很难真正得到实惠。
  对中国,非议与期待并存
  2011年非洲之角大饥荒时,中国曾紧急提供价值4.4亿元人民币援助,是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的对外粮食援助,受到非洲和国际社会广泛好评。去年3月,中国政府决定向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捐款用于帮助有关非洲国家应对严重饥荒。中国对非洲饥荒的应对受到西方关注。一方面,西方希望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美国特朗普政府领导全球意愿下降,在非洲事务上持冷漠与不关注的态度,不仅在竞选中只字未提非洲,而且在上任后也未就非洲问题发布有分量的任命与声明。西方媒体向来批评中国在非洲“搭便车”、对非洲事务参与不够积极。美国彭博社发文讨论中国对非洲饥荒问题的应对,认为中国在G20峰会和达沃斯论坛上对担当全球领导责任“承诺甚多”,现在“是中国展现领袖形象”的时候了。
  同时,西方也借饥荒之名发表对华批评言论。前德国非洲事务专员君特·努克曾借饥荒歪曲中非合作,称中国在非大量“强购”小农户土地用于生产经济作物,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应对饥荒负责。但实际上中国对非农业合作侧重“农业技术示范”,少有大型农业生产项目。反而是欧美在非“圈地”已逾3000万公顷,占非洲已耕地面积的15%。西方公司在非洲种植经济作物并将产品运回欧美加工,仅英国生物燃料公司一家就在非洲占有160万公顷土地。此外,大饥荒使得气候变化问题重回国际视野,西方学者借机重提“中国是世界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应该对全球变暖的后果负责”。
  非洲方面则对中国期待甚高。一方面盼望应急援助。此次受灾国家迫切希望中国援助支持,南苏丹总统基尔、索马里新总统穆罕默德特别提出希望中国“发挥更大作用”,助其“走出危机”。另一方面也期待长期合作。据非洲学者统计,中国将52%的援助投入到非洲,但其中只有2%投放到农业领域。中非农业合作潜力大,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希望借鉴中国发展经验,借助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改善落后的灌溉设施,增强应对灾害的能力。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其他文献
2011年春,因一名突尼斯青年商贩自焚引发的民众抗议浪潮席卷了中东阿拉伯世界。在“阿拉伯之春”爆发五周年前夕,位于卡塔尔多哈的阿拉伯政策研究中心发布了《2015年阿拉伯舆论指数报告》。这是该中心自2011年以来发布的第四份舆论调查报告,报告通过对12个阿拉伯国家的18311名受访者进行面对面的随机访谈,大致勾勒出了自中东政治剧变以来阿拉伯民众对有关问题的主要立场和认知轮廓。阿拉伯人如何看“阿拉伯之
委内瑞拉7月30日举行了制宪大会选举,并于8月4日成立了制宪大会,以重新制定国家宪法。自2015年委内瑞拉反对党联盟赢得议会多数席位后,该国“府院之争”日趋激烈,暴力和骚乱事件频发。随着委国政治、经济、社会危机不断交织、升级,拉美国家在对待委内瑞拉问题态度上出现了严重分歧。那么,不同的拉美国家有着怎样的立场和态度?地区力量在委内瑞拉危机中又该如何破局?府院相争 危机发酵  在2013年4月14日委
9月3~4日,2018年中非合作論坛北京峰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峰会主题为“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将重点探讨加强中非在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盟《2063年议程》等领域合作。中非合作论坛非方成员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代表团团长及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等中非各界人士约3200人出席开幕式。  9月3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国家主席习
应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朝鲜劳动党委员长、国务委员會委员长金正恩于2018年3月25日至28日对我国进行非正式访问。  访问期间,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金正恩举行会谈。  在会谈中,习近平代表中共中央对金正恩首次访问中国表示热烈欢迎。习近平表示,你在中共十九大后电贺我再次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就任党中央军委主席,前些天又第一时间电贺我再次当选国家主席、国家中央军委主席,我对此表示感谢。此
2016年5月20日,台湾地区经历了民主化转型以来第三次政党轮替,民进党再度上台执政。与陈水扁执政时期(2000~2008)的“分立政府”相比,民进党此次在“立法院”成为单独过半的多数党,蔡英文实现完全执政,延续了马英九时期的“一致政府”态势。民进党建党30年来首次兼掌行政权与立法权,并且在台湾地区多数地方县市执政,客观上为蔡英文施政创造了比陈水扁时期更好的条件。但是马英九执政八年的经验显示,台湾
“一带一路”峰会具有多重现实和  长远意义    《世界知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今年中国“主场外交”的两大活动之一。在您看来,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开这个峰会?您对它有什么期待?预计它将会取得哪些方面的成果?  张蕴岭:“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实施三年多了。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紧锣密鼓推进有关建设,到现在应该说取得了一批扎扎实实的初步成果(详见资料链接)。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6月14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1%至1.25%的水平,这是美联储今年以来第二次加息,符合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当天结束货币政策例会后发表声明说,5月份以来的信息显示美国就业市场继续强劲,美国经济温和增长,近几个月美国家庭消费回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扩张。但美国通胀近期有所回落,低于美联储2%的目标。  美联储当天发布的季度经济预测显示,今年美国经济预计增长2
任琳:未来一段时间内,在美国霸凌主义、保护主义的冲击下,国际社会无疑会出现相当程度的公共产品赤字、全球治理缺位。一些观点认为,今后中美关系可能会持续恶化,特别是如果特朗普谋求连任成功的话,全球经济治理的乱象将会加剧。但我个人并不是持完全悲观的态度:如果可以克服战略误判,加以积极引导,中美两国的关系不是没有走向建设性发展道路的可能。中美关系完全可以演化为一种良性的竞争关系,因为竞争并不必然是恶性的,
过去一年的非洲政治生态,可以从津巴布韦和肯尼亚这两个国家看出点门道。  首先在津巴布韦,执政37年的政治强人穆加贝辞职下台。从局势演变来看,从军方介入政局,到执政党与反对党罕见地形成短暂联盟迫使穆加贝下台,再到新总统宣誓就职,前后不过半个月的时间。而且自1980年津巴布韦独立以来,该国军方从未大规模干预过国内政治,因此军方此次罕见地“选边站”颇为引人注目。对于军方的行为,津巴布韦民众的主流立场也十
5月23日,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张高丽表示,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更好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是对南极事务进行议事和决策的主要平台。本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是中国加入《南極条约》、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以来,首次担任东道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