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信息技术不仅在城市学校开花、结果,而且也惠及了农村的每一个村小,甚至是教学点。信息技术为学科课程的实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仍然存在着很多误区,诸如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亦步亦趋,束缚手脚;画蛇添足,适得其反;日常不用,“作秀”亮相;偏重“主导”,“炫耀”技术;管理失控,放任自流;寻找借口,使用低效……这些错误的做法,使信息技术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使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是为支持教学服务的,整合不代表技术的滥用、误用,更不能用技术来取代学科教学。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的关键,最终还是要看技术是否用得恰到好处,即是否真正做到“五适”——适用、适合、适度、适量、适时。
一、内容适用,取舍恰当
在课程实施中,与课程相关的资源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既不能信手拈来,也不能好大猎奇,而要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选择与课程最密切、最相关的资源,使用最有效的技术。
如教学《索溪峪的“野”》时,与索溪峪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可以说是不计其数。教学中绝不可能包罗万象,用尽所有的相关资料,这样做是不可能的,也是无效的。为激发学生兴趣,帮助理解文本,只需要精选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若干幅附有介绍文字的图片即可。若嫌不够,至多再选择风光片一段,三五分钟足矣,就可达到预期目标。总之,教师的目光要敏锐,判断要准确,取舍要恰当,所用技术反应的内容一定要与课文密切关联。
二、形式适合,活泼有效
在教学中,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形式的选取,要注重合适,突出有效,即符合学校设备的信息环境,符合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符合学科教学的目标要求。既不能“耀武扬威”进行技术展览,也不能敷衍塞责、随便了事。
就拿制作简单的幻灯片来说,母版的应用、字体的选择、背景的装饰、颜色的调配、动画的定义、音响的设定、幻灯片的切换等等,这些方面的设计,都要符合实际、活泼有效,绝不可花里花哨、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淡化教学的主旨内容。
三、难易适度,师生两便
在课程实施中,所用的信息技术内容和形式要与教学贴近,为学生所接受、理解,同时技术操作要简明、方便、熟练。如果设计若干高难程序,复杂烦琐,链接加链接,让教师手忙脚乱,使学生无所适从,就达不到预期目标和效果。只有内容贴近、形式活泼、操作简明,才能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结合,发挥出应有效益。
在公开课上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由于教学应用的技术较为复杂,学生配合不够默契,加上教师操作不熟练、心里太紧张等多种原因,教师手忙脚乱,大汗淋漓,无所适从;设备管理员上来捣鼓一番,仍旧不能步入“正轨”,只好作罢,课堂出现了较长时间的“断层”“空白”。尽管授课教师巧言遮掩,但课堂效果还是大打折扣。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技术难易失度,以至失控。
四、次数适量,恰到好处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结合,既不是技术“展览”,也不是花絮“点缀”,而应服从于教学需要。用多少信息技术,要注意适量,达到“增之一分则太多,减之一分则太少”的境界。
有位教师教《葡萄沟》一课,学生通过多媒体一会儿欣赏葡萄沟的风光,一会儿聆听少数民族歌曲,一会儿观看少数民族舞蹈,一会儿参观葡萄干的生产工艺,教师还设计了画葡萄、品尝葡萄干的环节,忙活了半天,唯独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整节课因技术的滥用而支离破碎。显然,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出现偏移。信息技术喧宾夺主,课程成了技术和资源的展示,而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学科目标被忽视。
五、环节适时,把握时机
信息技术的使用,无论是展示文字、表格、图画等幻灯片,还是选用电影、录像、动画等视频,都要与整堂课的开课导入、布置预习、理解课文、课堂小结、课后练习等教学环节相匹配,过早呈现,不能留给学生思考、理解、感悟、升华的空间;过晚呈现,会产生画蛇添足、重复累赘、杂乱无序等现象,均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有人说得好,课堂教学是40分钟的艺术,就如一首歌,要讲究起承转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灵活地运用技术,掌握好节奏,调控好氛围。否则,由于媒体使用时机不当,结果会适得其反。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而制作“送总理”的电影片断课件,何时呈现,大有讲究。如果在理解课文前就让学生观看,学生们肯定会激动得热泪盈眶,但是当学到主体内容时,再用这个片段来激发学生情感,就绝对达不到预期效果。倒不如设计“自主阅读,初步感知——观看影片,体会情感——感情朗读,升华情感”流程,让学生逐步加深感悟、升华情感,媒体的作用尚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是一个值得持续探索、认真实践的课题。广大教师只有不断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才能有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从而充分发挥新课程的育人功能。
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仍然存在着很多误区,诸如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亦步亦趋,束缚手脚;画蛇添足,适得其反;日常不用,“作秀”亮相;偏重“主导”,“炫耀”技术;管理失控,放任自流;寻找借口,使用低效……这些错误的做法,使信息技术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使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是为支持教学服务的,整合不代表技术的滥用、误用,更不能用技术来取代学科教学。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的关键,最终还是要看技术是否用得恰到好处,即是否真正做到“五适”——适用、适合、适度、适量、适时。
一、内容适用,取舍恰当
在课程实施中,与课程相关的资源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既不能信手拈来,也不能好大猎奇,而要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选择与课程最密切、最相关的资源,使用最有效的技术。
如教学《索溪峪的“野”》时,与索溪峪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可以说是不计其数。教学中绝不可能包罗万象,用尽所有的相关资料,这样做是不可能的,也是无效的。为激发学生兴趣,帮助理解文本,只需要精选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若干幅附有介绍文字的图片即可。若嫌不够,至多再选择风光片一段,三五分钟足矣,就可达到预期目标。总之,教师的目光要敏锐,判断要准确,取舍要恰当,所用技术反应的内容一定要与课文密切关联。
二、形式适合,活泼有效
在教学中,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形式的选取,要注重合适,突出有效,即符合学校设备的信息环境,符合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符合学科教学的目标要求。既不能“耀武扬威”进行技术展览,也不能敷衍塞责、随便了事。
就拿制作简单的幻灯片来说,母版的应用、字体的选择、背景的装饰、颜色的调配、动画的定义、音响的设定、幻灯片的切换等等,这些方面的设计,都要符合实际、活泼有效,绝不可花里花哨、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淡化教学的主旨内容。
三、难易适度,师生两便
在课程实施中,所用的信息技术内容和形式要与教学贴近,为学生所接受、理解,同时技术操作要简明、方便、熟练。如果设计若干高难程序,复杂烦琐,链接加链接,让教师手忙脚乱,使学生无所适从,就达不到预期目标和效果。只有内容贴近、形式活泼、操作简明,才能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结合,发挥出应有效益。
在公开课上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由于教学应用的技术较为复杂,学生配合不够默契,加上教师操作不熟练、心里太紧张等多种原因,教师手忙脚乱,大汗淋漓,无所适从;设备管理员上来捣鼓一番,仍旧不能步入“正轨”,只好作罢,课堂出现了较长时间的“断层”“空白”。尽管授课教师巧言遮掩,但课堂效果还是大打折扣。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技术难易失度,以至失控。
四、次数适量,恰到好处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结合,既不是技术“展览”,也不是花絮“点缀”,而应服从于教学需要。用多少信息技术,要注意适量,达到“增之一分则太多,减之一分则太少”的境界。
有位教师教《葡萄沟》一课,学生通过多媒体一会儿欣赏葡萄沟的风光,一会儿聆听少数民族歌曲,一会儿观看少数民族舞蹈,一会儿参观葡萄干的生产工艺,教师还设计了画葡萄、品尝葡萄干的环节,忙活了半天,唯独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整节课因技术的滥用而支离破碎。显然,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出现偏移。信息技术喧宾夺主,课程成了技术和资源的展示,而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学科目标被忽视。
五、环节适时,把握时机
信息技术的使用,无论是展示文字、表格、图画等幻灯片,还是选用电影、录像、动画等视频,都要与整堂课的开课导入、布置预习、理解课文、课堂小结、课后练习等教学环节相匹配,过早呈现,不能留给学生思考、理解、感悟、升华的空间;过晚呈现,会产生画蛇添足、重复累赘、杂乱无序等现象,均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有人说得好,课堂教学是40分钟的艺术,就如一首歌,要讲究起承转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灵活地运用技术,掌握好节奏,调控好氛围。否则,由于媒体使用时机不当,结果会适得其反。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而制作“送总理”的电影片断课件,何时呈现,大有讲究。如果在理解课文前就让学生观看,学生们肯定会激动得热泪盈眶,但是当学到主体内容时,再用这个片段来激发学生情感,就绝对达不到预期效果。倒不如设计“自主阅读,初步感知——观看影片,体会情感——感情朗读,升华情感”流程,让学生逐步加深感悟、升华情感,媒体的作用尚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是一个值得持续探索、认真实践的课题。广大教师只有不断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才能有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从而充分发挥新课程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