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边读石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n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广西红水河“大化彩玉石”风生水起,引得全国各地奇石爱好者纷纷慕名前来采石、买石。在红水河临河的一家家奇石店铺前,他们赏玩着店家从河里打捞出来的各类奇石,不断有人和卖家讨价还价,成交后付钱出门,然后,转入另一家铺面,继续讨价还价。
  一位同行的作家和我闲谈起许多人采购石头的心理,大约是应着一句“石来运转”的话,为着自己在事业、前途上谋个好彩头。我以为,这种心理更多的是沾染了世俗的色彩。至于奇石的构成、品质以及价值,这些都是我所不了解的。对于石头的品性,我以为可能更体现一种物化的人格魅力吧。
  在琳琅满目的奇石集会面前,店主兴致勃勃地向顾客介绍着它们的质地和品相。其实,真正叫人一见倾心的石头并不多。虽然从科学的角度看,衡量美石价值的方法有很多种,或许很繁复,也许很简单,可买主和卖家比照出的,更多的还是石头的商品价值和市场效益。
  黄昏时分,我和几位前来采风的作家到码头低缓的浅滩上散步。我们倚靠在红水河边的巨石上畅谈,观望着河水的流向与岸边静静生长的石头。夜色微凉,风沾着水珠,夹杂着水草的腥气扑洒在我们脸上,有种沁人肺腑的凛冽。返回的时候,我从浅滩上捡回了一块被月光擦亮的卵石。它光洁、平整的造型,吸引了我的目光。在微弱的光线中,石头的表层隐约透射出淡淡的夜绿色的光芒。回到住地细细打量,它圆润的周身似乎有着一个不大显眼的缺口,更像是一个断口。仿佛是被某种力硬生生地从巨大的石头上掰下的一个犄角,然后坠落河中,被无边的流水和沙石打磨、濯洗,最后幻化成今世的模样。我甚至幻想,它是从远方的高山上赶来,行过一万里路,只为今夜与我共赴这浅滩上的期约。我为它而来,它为有缘人而来。
  那些流淌在石头身旁的时光,多像一滴滴露水,在岁月漫长的旅程中,将那些粗糙无比、棱角分明的石头,逐一打磨成一块块圆润无比、光洁剔透、精美奇绝的卵石。最后,却被上帝之手顺势抛出,滚落在人间,被潮汐搁浅在这片河滩浅淡的月色下。
  我甚至坚定地以为,捡回的这块石头与我必有一种造化的缘分。无论它在别人眼里是如何粗糙、古拙,抑或精美绝伦,我相信它的归宿和我始终存在着某种既定的机缘。
  缄默的石头始终沉默不语,但我相信它们正唱着自己的歌。会读石的人,一定是个命定的有缘人,他甚至能够读懂石头隐秘的语言和歌唱。在寂寥的夜的深渊,我看到河流低缓的浅滩上,一塊块被河水洗净的卵石,在明亮的月色下唱着河流的歌谣。
   (编辑 子洛)
其他文献
在我们滇西老家有句俗语:今年掰枝丫,明年吃泥巴。意思是说在采摘果实的时候,不能把生长果实的树枝一起掰断,否则来年就没有果实吃了。这句话除了劝导人眼光要长远外,还给人一种感恩的教育,因为果树为你结出了果实,你不能伤害它,而是应该尊重它、善待它。  小时候,爹就经常在我耳边唠叨这句话。我始终认为,这与我家院里那棵蜂糖梨树有关。我不知道怎么向你描述那种被我们称为“蜂糖梨”的梨。据查,生产在滇西的这种梨至
那年到蒙古去旅游,时值夏日,草原上气候宜人,风景优美,让人感到是那样舒爽惬意。  空气尤其新鲜,宛若来到了一个天然氧吧。绿茵茵的草场上,更有或星星点点、或一团一簇的五颜六色的鲜花点缀其中,让人情趣倍增。我拉了同伴赶紧跑到那些花旁边,仔细端详一番,又相互与鲜花合影拍照……  这样不知不觉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朋友格日照图热情款待了我们。在席间,我兴致勃勃地将拍摄的照片给朋友看,说:“我们来的真是时候,
冬季里  你处于逆境  但始终没有忘记  锻炼和积蓄自己的力量  等待机会准备崛起    春季来临  你把握住时机  屏住氣用劲钻出地面  宣告自己战胜了冬天  你胜利了    忍受过雪下的寒凉  忍受过地底的憋闷  你没有被窒息  举起新绿的大旗  展示生命的伟力    你的微笑很甜蜜  也更加自信  为大地母亲的美丽  为人类环境的洁净  显出自己的芳菲   (编辑 安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