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的“厚”

来源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bo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以“厚”为词中三味之一,频频以“厚”论词。“厚”是从“沉郁”的风格里体现出的一种美学特征,它含有正、深、阔、沉、重、隐、曲的种种内蕴,被用来形容词中意蕴的幽深窈曲、飘忽绵邈,亦带有词人内心深处有感社会人生的情感色彩。于词中求“厚”之根本是词人要有温厚的性情,实现“厚”的途径是做到沉郁,具体采用比、兴手法。“厚”对了解《白雨斋词话》的词学思想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从社会符号学的观点出发,阐述了定位于英汉两种文化环境中的语言符号在翻译中的语义等值问题,并以大量的英汉语言事实,证明了尽量缩短语言个性所带来的距离,以达到语义上
通过对教育起源概念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认识已有的观点,得出教育起源于人类相互非物质性的特殊的交往活动.
中西方在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为跨文化翻译提出了许多值得商榷的问题.无等值物词便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一些反映西方传统文化特色的词在汉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