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有被随时看见,但你值得被看见

来源 :学苑创造·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dra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关注是人类一项很深切的心理需求。很多人似乎只有在被关注的时候才有存在感,于是他们会通过各种有意无意的行为来“刷”存在感。当电话铃没有响起,qq没有滴滴声,关机3天后再开机发现根本没有人找你,这该有多失落!
  我们为什么这么需要被别人关注,才会觉得自己是存在的?我们为什么要在存在上都这么依赖别人?我们为什么需要他人的“看到”,才会感觉到好一点?
  实际上我们真的没有得到过关注吗?显然不是。可为什么我们会需要别人“主动”看到我们,甚至要通过各种炫耀、嘚瑟来“刷”存在感,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看到的?
  在约翰·鲍比的依恋理论中,讲过依恋的形成过程,我觉得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对妈妈是极度依恋的,因为他们需要被妈妈看到才觉得安全,他们也只有看到妈妈才觉得踏实。所以孩子在最初期可以自己玩,但是一定要妈妈在身边;妈妈一旦离开了他的视线,他就会又哭又闹无法继续玩。这就是我们最初的存在感。
  后来,孩子长大了些,相信了妈妈一直在身边,有时玩起来就会不让妈妈看到,会推开妈妈,但他内心相信妈妈一直在身边,也就是他建立了一个信念:当我想自己玩的时候我就自己玩,当我需要妈妈的时候我只要一喊妈妈就会过来。所以这阶段,孩子有时会不断地喊“妈妈”来刷存在感,证明妈妈是存在的。于是安全型的依恋就被建立了。
  安全型依恋的小孩相信自己一旦遇到危险,妈妈一定会出现来保护自己,相信自己一有需要,妈妈就会出现。他可以看着妈妈去做自己的事,甚至离开一段时间,因为他相信妈妈始终会回来。
  但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过这么幸运:当孩提时代的我们感受到危险时,当我们需要妈妈时,妈妈常常都不在。甚至有很多妈妈,因为工作要出门,孩子不舍得,就趁孩子睡着时偷偷离开,或者看着孩子大哭却不得不忙自己的事。这样的孩子会建立这样的信念:妈妈只有随时在我的视线范围内才安全,一旦她离开了我的视线,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了。这就是不安全型的依恋。
  小时候没有得到过的心理满足,我们是要穷其一生来填补的。
  长大后,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社会就成了妈妈的象征。我们渴望从他们那里得到以前没有得到的东西,比如存在感。
  当别人没有关注我们,当别人在做自己的事情、过自己的生活时,我们在那一刻感受不到自己是重要的,感受不到自己是被关注的,就会觉得自己不值得、不重要,就会失落。只有他们主动关心我们,主动找我们,主动跟我们聊天,主动“点赞”,我们才感到自己是被关注的。而这,就是不安全型依恋的小孩——只有当妈妈主动关心自己、在视线范围之内时,才觉得自己是被关爱的;一旦妈妈离开,就似乎永远都没了一样。
  他人此刻没有关注我们,并不意味着不关注我们。因为当我们需要并表达出来的时候,就能得到关注,就能得到热切的回应。即使他们没有来得及热切回应,至少会在心里重视了下我们。只是他们不是我们的妈妈,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不能把我们当做世界的中心,随时给予我们关注。
  甚至妈妈都不能。
  当我们长大后,我们可以理解妈妈。妈妈除了孩子,还有生活、工作,有她自己的世界。她很重视孩子,但不能把百分百的注意力都给孩子。她有自己的悲伤、无奈、无能为力,有着一个普通人具有的一切局限。她努力关注我们,但总会有关注不到的时候。她甚至没有接受过依恋理论的学习,没有掌握婴幼儿的心理规律,她不是育儿专家,不知道会带来哪些伤害。
  所以,我们注定从小就会经常感受不到存在感,经常会“被忽视”,经常会觉得自己不重要、不值得。
  但妈妈的这些忽视并不意味着她不重视我们。长大了也是这样,他人也有着自己的生活、局限、悲哀,他人也有着自己的内在渴望,甚至也很需要我们“点赞”、主动关注。
  即使你安静地坐在角落里,没有人看到,不被人注意,没有人点赞,没有电话响起,没有人主动关心你,没有人“秒回”你的信息,你都依然是值得被看到的。因为你不再是那个随时需要妈妈看到的婴儿了。你和他人平等,都有自己的生活,但当你真的有了现实需求,你会得到别人的帮助。这,就是爱,就是看见。当你拿起电话拨通每个朋友的电话去问:你记得我吗?你会想起我吗?我对你来说重要吗?我想你会得到一个个很肯定的答案。
  你不需要一种幸福叫秒回,你不需要32个赞,你不需要别人主动跟你说话,你不需要别人主动关心你。这些需要都是你对于“看见”的匮乏,是幻觉。你很重要,你本来就很重要,所以你值得被看到。你只是没有被随时关注,并不意味着你不值得被关注。
  因此,不要去问一堆“当我有困难,谁会第一时间记得我”之类无聊的问题,这些问题只会说明你需要一个妈妈随时注意到你。
  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在等待被看到的时候,看到自己了吗?
其他文献
摘 要 许多教师认为,记叙文写作是训练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殊不知,记叙文作为众多文体中的一种,并不具备为其他文体写作奠基的作用,记叙文写作训练只是培养学生那些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写作能力。本文以《盲人摸象》和《庖丁解牛》两个经典的寓言故事为例,探讨了在记叙文写作中如何训练学生的审题及深入表达能力。  关键词 记叙文;基础能力;写作教学  语文教师都有训练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情结,认为记叙文写作是练习写
很多学生议论文写不精彩,关键是不会分析。一篇议论文,不但要观点鲜明,而且要进行恰当的分析。什么是“分析”?“分”就是分解,“析”就是剖析,即把一件事或某种现象分解成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部分,通过合理的议论让人能认清事件或现象的本质属性,从而得出结论,起到明理的作用。“分”解和剖“析”所拟中心论点包容的种种人情、种种事理、种种内部构造、种种外部联系。分析好,大有益;分析好,理自现。  然而,很遗憾,如
I Has A Hotdog : Prickly Situation.  I try to eat it,but I’m afraid of going pin balloon popping on my lips.  Dogs are Our Friends: No!I Will Not Be Having Any of This. No!Just No!  英国10岁女孩用儿童玩具做出“泡泡海
何元山:不会因为怕人诬赖而不去扶老人。  黄鹏城:我赞同“乐意搀扶”,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当看到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摔倒在地时,你怎么忍心看他艰难自理?  许赛凡:我一定会帮扶,因为我们也有老的时候。  董彬彬:从我们的爱心出发,应该要去帮助的。中国人还是需要爱的!每个生命都不容易,尤其是老人,无论结果怎样,选择帮扶应是每个国人都要首先考虑的!  高文英:虽然社会上时常有报道帮扶者被诬赖的情况,但我
杰克和玛丽是师从同一个数学教授的博士生,两人由于共同的爱好渐渐走到一起。他们两人都喜欢吃正宗的西餐,而且都愿意享受在家里烹饪和品尝的乐趣,于是在结婚后的第一周,他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购买成套的西式餐具。必须说明的是,西方的成套餐具通常包括食刀、食叉和汤匙三种。  他们来到一家只收现金的专卖店,很快就选中了某种品牌的餐具,可在清点身上所带钱数时发现,所带现金正好可以购买21把叉子和21把汤匙;或者是
一阵微风吹来,伴着清香,伴着毛毛细雨,我展开双手,漫步在春日里拥抱春天。  春姑娘迈着轻快的脚步悄悄地来了。桃树上的花儿以最甜美、最灿烂的笑容来迎接她。迷人的芳香是鲜花们送给春姑娘的见面礼。看,那沉睡了很久的湖水也动起来了,它哼着小曲儿,“哗啦啦”地给树枝头上的布谷鸟伴奏。其他鸟儿也都活泼起来,森林里办起了一场盛大而美妙的音乐会。  我站在一块石头上,欣赏着那悄悄从土里探出头的小草。小草们嫩生生、
摘 要 学习仿写,要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学生达到这一要求,需要教师至少做到四点:提炼具有普适性能唤醒学生体验的仿写点;设计吻合学理的有序活动,使学生以体验的方式领悟仿写点的表达价值;设计情境化任务,使仿写具有真实的目的性;提供教师的仿写范本,与教材范本形成合力,共同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   关键词 仿写内容;活动设计;真实写作;仿写方法  仿写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意义不
近日,山东省济南市外国语学校初一(15)班的同学们发现了语文课本上的一个错误:在唐诗《次北固山下》中有一句“风正一帆悬”,老师对此句的讲解是“帆直直地挂着。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正’字则兼有‘顺’与‘和’的意思”。但课本插图上所画的船帆却是被风吹得鼓鼓的,且江面上浪花翻卷,与诗的意境明显不符。同学们经详细查阅资料后,确认自己的发现是有道理的,便给人教社语文教材编辑写了一封信,没
1. 以“课余生活给我乐趣”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散文。  【写作点拨】这类作文的关键词是“课余”和“乐趣”,如写课内生活或是表现无奈、烦恼之类的主题,都与题目要求不符。写这类作文,叙写时语言一定要活泼生动,感情色彩要强烈,如开篇可以把“课余生活”比喻成“天边挂起的彩虹”“振翅飞来的白鸽”等,这就给行文定下了活泼的基调。  2.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体验,就会发现生活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如从一件寻
不久,许多同学就要参加中考了。此后,一些曾经朝夕相处的朋友会渐渐淡出你的生命,各自走进不同的人生。然而,初中三年里发生过的那些铭心的故事,却一次次让你在回忆里动容。那么,就让我们在别离时刻到来前,再次回眸——  唐嘉嘉:记得初一那年的中秋节,班主任集齐全班同学在操场上围坐赏月。吃着甜甜的月饼,听着同学们甜甜的歌谣,心中更是甜甜的。  贺雨芬:有一天晚上放学,我和大春一起回家,路过拐角时,突然发现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