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音乐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wwww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利用信息技术
  1.1信息技术符合音乐欣赏的直观性、情感体验性的特点。音乐首先是听觉艺术,欣赏过程必须诉诸听觉形式完成。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再美得音乐也没有意义。”培养音乐的耳朵最重要的就是倾听音乐,如果学生对所要欣赏的音乐作品很陌生,那么很难引起他们的审美注意,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让学生直观性地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化、历史背景等,使音乐欣赏教学寓情于景,欣赏者的注意力得以集中,情感得以激发,进而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接受音乐知识,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
  1.2信息技术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的主要趋势。随着音乐课程的改革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美育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并不好。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教育教学地位逐渐提升,作用越来越明显。音乐教室由原来的一台录音机发展到网络、投影仪等现代技术,可见信息技术已成为音乐欣赏教学的改革点,是大势所趋。
  1.3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人文化的教学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感受美。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尊重个性发展,鼓励音乐创作,这一根本性的理念贯穿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展是一切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音乐教学过程应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和感受美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应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其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健康地成长、全面地发展,这正是“人文性”在音乐教学中的体现。将多媒体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音乐形象化、枯燥的理论趣味化、零乱的知识条理化,学生在此过程中形象生动地感受到知识的鲜活、形象、趣味和实用,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活跃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
  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开展多种课外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兴趣,这种方式较适合刚刚步入初中校门的初一学生。因为初一学生还没有完全摆脱小学学习模式和活动方式,自身还没有完全脱离小学生的身份,比较爱玩、好动,对新鲜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所以音乐教师应该抓住初一学生的这种心理,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让他们通过竞赛、游戏等活动积极地、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设计具体的“动物园”场景,让初中生模仿动物的叫声,并根据自己在课下的观察辅以动作,在学生表演过程中,给予积极的指导,以纠正学生的发音和动作,促使学生在玩的同时掌握乐理知识。我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发现不仅仅是初中低年级的学生喜欢音乐活动,高年级的学生也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因此,对初中高年级学生,教师要多举办一些音乐短剧,借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夯实学生乐理知识的基础上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外活动,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收获知识。
  3.有效提问,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在每天的教学中可以说是贯穿整个课堂的,所以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的提问能力、所问问题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平时的每一次课的教学中,我都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学生的兴趣,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我在教学《保卫黄河》这一课时,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歌曲中有哪些演唱形式?歌曲反映了怎样的思想内容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欣赏音乐,首先可以使学生在聆听时不会无所事事,东张西望。同时,我在欣赏过程及时地加以引导、启发、共同参与得出答案,然后在延伸出新的内容,如介绍另外的几种演唱形式等。通过阶梯式的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使学生都能通过不同层次的参与,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掌握一些乐理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注意提问的艺术,从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出发,一定会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4.以学生为主体合理设计音乐鉴赏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淡化了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际上只是淡化了音乐概念的记忆,强化了音乐中的感受和理解,不是不要“双基”,而是更要重视和加强。“新课程也在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但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的学习水平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中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重视基本知识与技能,有别于传统的知识技能教学,传统的知识技能教学,过分强化了技能技术作用,以单纯的乐理知识能力作为主体,导致了音乐与技能的片面化倾向,造成了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尴尬局面。现在音乐审美提倡的是‘融合式教学’”,“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单一传授某种音乐知识技能,而是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地掌握知识技能,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音乐课通过新课程改革,以审美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优美的旋律,让人展开丰富的联想,达到美的享受。它替代了传统教学录音机只闻其声不闻其人的教学情景,替代了传统教学枯燥的理论知识,让教学变得更形象、更生动。
其他文献
1月26日,省林业厅召开2016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暨厅管干部述纪述廉述作风大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纪委六次全会、省纪委五次全会精神,听
“共享单车”发展至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备受人们诟病,尤其在国民素质层面上,为公民的公共行为带来新一轮的道德批判.但从本质及长远角度看,“共享单车”作为社会发展的产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与专业教育缺少深层的融合.因此影响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采
岌岌九峰晴有雾,弥弥一水远无波rn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所言的“巴山”便是缙云山.自古以来都有赞誉缙云山之诗文,乾隆年间,
期刊
【摘要】高校是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和谐与稳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建立流畅有效的沟通机制,是实现高校与社会、高校内部各个要素在良性的状态下和谐运行、学校结构获得平衡、校园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沟通机制;校务公开;和谐校园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高校作为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和谐与谐稳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要构建
随着我国人口和经济的持续增长,能源消费量也在不断增长,能源消耗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据分析:十三五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5.5%左右,在此大环境背景下,促生各部门、各行业
A 7.0-magnitude earthquake hit Ya’an, southwest China’s Sichuan Province, on April 20—the second such disaster to afflict the area following the 8.0-magnitude quake in Wenchuan in 2008. Drawing on pri
期刊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是我国目前的四个直辖市,分类、比较和研究各直辖市经济发展水平,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定
河道的治理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水利工程中河流的生态系统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生态角度出发,分析了大凌河治理中有关生态治理思路与方法,提出了现代理念下的大凌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