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县档案馆馆藏珍品《韩文公门谱》简介

来源 :档案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愈作为修武人,曾多次游历县境北部的百家岩,在此曾作长诗《题西白涧》,由此,使西白涧也成为百家岩重要一景。”这两段话均摘自“百度百科”的“韩愈”词条。韩愈究竟是哪里人?百度的说法自相矛盾。
  关于韩愈的故里,纷争由来已久,不仅学术界众说纷纭,民间也是争论不休。主要有“昌黎说”、“(邓州)南阳说”、“(河内)河阳(今孟州市)说”和“(怀州)修武说”等。经过多年的论争,“孟州市说”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在修武发现的创修于唐大中十年(856年)的《韩文公门谱》(1956年续修本),为韩愈故里研究增添了新的史料。有学者通过研究,得出结论:韩愈故里在修武,韩愈墓在韩陂,孟州韩氏根在修武。
  《韩文公门谱》原为修武县城关镇赵厂村村民韩得礼家世代保存。1956年续修本原为两套六册,“文革”期间“破四旧”,为避免门谱遭受灭顶之灾,韩得礼在红卫兵搜家之前,主动交出了残存的老谱和1956年续修本一套三册,与其他“四旧”一起集中在大队部被付之一炬。这劫后余存的一套被韩得礼密藏于家中,此后数十年从未示人。2003年春,韩得礼一病不起,才将此谱交于长期从事韩愈研究的本村同宗韩殿忠保存。2008年春,经修武县档案局(馆)领导多方努力,韩殿忠将此谱连同1984年续修的《第四卷》一起捐赠给修武县档案馆保存。
  《韩文公门谱》(1956年续修本),第一卷为“门谱·序”,计66页,132面,主要内容是门谱历次续修的序言。按《韩文公门谱》创修时的规定,应30年续修一次,但因战争和天灾等原因,从唐大中十年(856年)到1956年,只续修了28次,加上创建时一次,共29次。每次续修,除了世系的抄旧续新外,又将历次修谱序言汇编成册。为《韩文公门谱》作序的,一是当时的地方官员或名人,二是韩氏族人或姻亲中有名望者,三是续修门谱者的自序。在《韩文公门谱》的序言中,唐大中十年(856年)修武县令杜其写的第一篇,距离韩愈逝世仅31年,这是目前最早关于韩愈故里的记载。唐光启三年(887年),在续修家谱时,韩愈长子韩昶的三子、唐咸通四年(863年)状元韩绲为家谱撰写了第二篇序言,记载了祖上在北魏后期由常山郡九门县迁居南阳(今修武西北部)的历史。北宋年间,韩愈的十四世裔孙、郑州知州、颖川人韩持正在序言中追溯了韩氏迁居修武的历史,肯定了韩愈故里在修武,而他处的韩愈后代都是从修武陆续迁出的。除了“序言”、“自序”以外,《韩文公门谱》第一卷还有编次记、祭田志、修谱规则、大事记等。册之最后,附有韩陂祖茔绘图。
  《韩文公门谱》第二、三卷为韩氏的世系。第二卷包含两部分内容:以“附”的形式,从韩氏始祖韩万,记至五十世韩愈为止;卷二的主要部分,以韩愈为始祖,专记韩愈一门的传承关系,记至韩愈裔孙二十一世。第三卷,自韩愈裔孙二十二世始,记至韩愈裔孙三十八世(截止1956年1月)。
  据《韩文公门谱》记载,最早迁居孟州的是韩愈十一世裔孙韩德、韩智、韩乾、韩元;而孟州韩氏较大的聚居地西武章小韩庄,是修武韩愈第二十八世裔孙韩国旺率子迁去后发展起来的。
  《韩文公门谱》体例完备、内容丰富、世系清楚,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韩愈宗谱,对研究韩愈及其韩氏源流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通过均匀试验设计,研究了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再生混凝土强度;对试验结果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抗压和抗拉强度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研究表明:此数学模型能够准确描述各种因素与
试验研究了机制砂原料形态、石粉含量对原状机制砂混凝土氯离子渗透和碳化性能的影响,同时测定了相应的新拌混凝土工作性能和硬化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机制砂原料形态为碎石
从《词与物》到《知识考古学》,福柯对于知识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进行了谱系学式的清理和分类。在其整理和分类的过程中,他力图将陈述及其包含的特殊性的放射相对性地区分开来,以求寻绎和概括出陈述的特质和规律,从而获得陈述对象的确定性、明晰性和完整性,这与档案学自身的性质,即要求档案材料保持原始记录性、客观真实性、利用价值相吻合。因此,对于档案学清除由档案知识波及的指涉条件和外部内容,总结和概括出档案学自身的
主要研究了电石渣和JM-1,JM-2,JM-3,JM-4四种激发剂对钢渣活性的激发效果。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电子扫描电镜(SEM)对样品进行了结构分析。试验结果表明:4种激发剂以JM-1为最佳,比未掺
1地籍档案的特点  1.1地籍档案信息量大。油田企业地籍档案是指油田企业在土地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以文字、图表、声像等形式反映土地活动、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是一宗土地的身份证明,上面记载着土地的产权归属、权属变更、开发利用等详细信息。河南油田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发建设以来,经过四十多年的奋战,形成了分布区域广,用地总量大,土地来源多样,多种用地方式并存的土地格局。目前,室存档案三万余卷,跨年度,周期
对圆柱台体试件的钢纤维混凝土与既有混凝土黏结面渗透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分析了界面粗糙度、界面剂和钢纤维含量对黏结面渗透性的影响。在相同的条件下,通过试验对比分析
以Ⅱ级粉煤灰作为超细掺合料掺入到高性能混凝土中,研究在不同龄期、不同水胶比、不同掺量情况下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规律。通过试验研究发现: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配制技术,使用P.O4
以分级麦秸纤维、水泥熟料、粉煤灰及其他辅助材料为原料制备麦秸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详细介绍了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和纤维分级工艺,研究了未分级纤维的混杂效应,不同尺寸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