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学术大牛施一公身旁的年轻人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l1234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靠勇气和实力进入施一公研究团队
  小时候,万爸万妈从不在课业上给万蕊雪过多要求,因此她总是有很多时间玩。万爸万妈非常支持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家里的气氛轻松愉快。在祥和的氛围里,万蕊雪每一次做选择都遵从自己的内心。
  幼儿时期,万蕊雪和同龄的孩子一样,活泼好动。有一天,看邻居小哥哥骑着一辆小自行车跑来跑去,万蕊雪很是羡慕,回家央求妈妈给她也买一辆。到了商店,妈妈按照小蕊雪的身高挑好了自行车,给售货员付钱时,听到“哎哟”一声,扭头一看,发现小蕊雪已经被自行车压倒在路边。妈妈扶起小蕊雪,看着她摔伤的膝盖和擦破了皮的手,心疼得不行。可是,小蕊雪却安慰妈妈:“没事妈妈,我学会了就好了。”就这样,妈妈在后面扶着,小蕊雪在前面蹬着,两人有说有笑地回了家。
  上学后,小蕊雪骑着心爱的自行车到学校,上课铃声响了,她还在校园里欢快地骑行。多次之后,老师找到她,一问才知道她根本不懂得打铃就是要上课。老师告诉她规则后,她再也没有迟到过。
  一开始,小蕊雪不会汉语拼音,别人都会拼了,她还不会。期中考试,小蕊雪成绩在班里排名倒数第五,她急得直哭。爸妈没有责怪她,而是让她拿起书本,再读再写。小蕊雪脸上挂着泪花,手里拿着书本,开始认真学习。在课堂上,小蕊雪更是认真听讲。慢慢地,小蕊雪产生了强烈的好胜心。
  万蕊雪小时候,姥姥身体不好,患有糖尿病,希望万蕊雪长大后能够学医。万蕊雪也想从根源上探索糖尿病的发病原理,在心里种下了“医学梦”的种子。
  高考,万蕊雪没有如愿考入医学院,而是进入了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刚上大学时,万蕊雪内向腼腆,表达能力不如别人,被各种社团拒之门外,竞选班委也失败了。她在失落之余,便集中精力学习专业课。大一那年期末,万蕊雪拿到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努力学习,成绩就不会辜负自己。之后,学习成了她自信的源泉。
  2013年,万蕊雪大四,面临着人生选择。在中大,她可以直接读博士。可经过一番思考,她放弃了中山大学的直博机会,决定从事喜欢的医学专业,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清华大学施一公的实验室是她最向往的研究基地。她给施一公发了一封邮件,介绍自己的相关情况和内心想法。邮件发出去一周,没有得到回复,她鼓起勇气,又发了一封。三天后,万蕊雪接到了施一公亲自打来的电话:“你好,我是施一公,欢迎你到我们实验室来。清华见!”就这样,怀着远大目标的万蕊雪,走进了清华施一公研究团队。
  与高手过招儿感觉很过瘾
  读博士二年级的时候,万蕊雪被施一公委以重任,开始和同学们一起向结构生物学领域最难的课题之一——剪接体发起进攻。施一公安排她承担酵母剪接体课题组的剪接体提纯工作。她要打响的是解析酵母剪接体的第一战:为解析结构提供优质的剪接体样品。这是非常基础又至关重要的工作,当时实验室在这方面还没有丰富的经验,一切都需要万蕊雪自己找到突破点。
  万蕊雪很忐忑,她铆足了劲,读了很多文献,想了一个又一个大胆的实验方向,然后一一排除。最后,她决定提取内源剪接体。这个方法不算新,但清华实验室当时没有人做过。万蕊雪四处打听,得知位于昌平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一个实验室在给内源蛋白加标签方面有很多经验,她立即赶去拜师学艺。连续几个星期,她往返于清华大学和昌平。
  每学到一点知识,回到清华,她就立即去做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从头再来。万蕊雪越挫越勇,不停地找人咨询,寻找解决办法。
  那段时间,是万蕊雪科研团队最艰苦的时候。施一公对实验要求非常严格。收集电镜数据时,为了保证数据质量和收集效率,课题组三位同学决定24小时轮班,轮流“趴”在电镜平台和计算机前,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数据。每3小时仅有5分钟的电镜相机校正时间可以喝水或者上洗手间。其他时间,他们两只眼睛死死盯着电脑,每人每天平均记录960多次数据。
  功夫不负有心人,万蕊雪终于成功掌握了提取内源剪接体的方法,并成功提取到剪接体样品。当在冷冻电镜下看到清晰的剪接体结构时,她异常激动:“当时我没想到自己第一次提取的样品品质就很好。看到第一个酵母剪接体的结构后,后面的事情相对来说就简单了。”
  2015年8月21日,施一公研究团队在《科学》杂志同时发表两篇论文:《3.6埃的酵母剪接体结构》和《前体信使RNA剪接的结构基础》。这是世界上首次报道剪接体的高分辨率结构,这个研究组的三位成员闫创业、杭婧和万蕊雪都非常年轻,而万蕊雪是最小的一个,当时只有24岁。对于这个研究成果,2009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得主、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杰克·肖斯德克评价道:“剪接体是细胞内最后一个被等待解析结构的超大复合体,这一等待实在太久了。”
  科研路上,导师施一公是万蕊雪的榜样。在清华,施一公被称为“风一样的男神”:说话快,走路快,总是一副风风火火的样子。这不仅是因为他性子急,更是因为他要节省时间。他每年要给清华的本科生上满100节课时,还要做科研、写论文。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始终保持着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施一公虽有诸多顶尖荣誉傍身,但他仍投入大量时间用于科研,并定期给学生开小组会,讨论科研进展,雷打不动。万蕊雪说:“导师对待科研如此认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实验室有跑步的传统。下午4点,操场上总能见到施一公带着学生跑步的身影。久而久之,万蕊雪也爱上了这项运动,从最初极其吃力到5公里跑控制在25分钟左右,万蕊雪靠着这股拼劲儿,硬是3个月减肥25斤。
  万蕊雪觉得,跑步和科研有许多相似之处:“做科研就像跑马拉松,不仅要有耐心,更要有热情,跑到最后,对手其实是自己。科研这场马拉松,我会一直跑下去。”
  “我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我的研究对于推进学科进步有什么意义?”万蕊雪不断地自我诘问,不断坚定自己要走的路。思考得越多,眼界越宽阔,她的科研热情也越高。科研路不好走,尤其是前沿科学研究,都是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如果不是真心热爱,遇到一点困难可能就会放弃。万蕊雪说:“搞科研很酷,我们有全球顶尖的实验室,与高手过招,感觉很过瘾。”
  揭开RNA剪接奥秘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美女、清华大学、博士后、科学家,这些词語当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吸引人们的眼球,更何况是集这些词汇于一身的万蕊雪。她被称为“女神学霸”,但她说,自己也是个普通人,只是知道明确目标,坚持不懈。
  长相清秀、声音甜美的万蕊雪,谈到科研,语气无比坚定:“我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细胞内生命现象的本质,在应用价值层面,则能够深入了解疾病机理,对未来临床医学中拟订某些顽疾的根本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这个世界级难题到底难在哪儿?难在复杂,难在动态。万蕊雪用桌子打比方:“桌子其实是个复杂的结构,由桌腿、桌板和其他零件组成。剪接体也一样,它包含100多种蛋白,每种蛋白都有它的功能。不仅如此,剪接体还是动态的。桌子组装好就固定了,但剪接体在催化剪接反应过程中会随时组装,就好比这桌子,桌腿随时飞走,然后又来了其他3个零件。正是因为不稳定,人们很难捕捉到它的结构。”
  要破解“桌子”的密码,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清它的三维结构,这需要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就是给桌子的各个角度拍照,再通过照片想象桌子本来的样子。万蕊雪说,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上万个“桌子”,且需要对“桌子”的每一个角度拍照,而“桌子”的特质又不稳定,所以要想还原它的结构难上加难。在施一公实验室,万蕊雪不仅得到了基本科研训练,更被导师鼓励敢想敢干。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大家都认为剪接体结构是禁区,很多实验室不敢做,可万蕊雪脑海里从没有“不敢”这两个字。
  谈及未来,万蕊雪说:“我想一直做科研,剪接体的主要结构虽然已经被我们捕获,但越做发现谜团越多。我想用更多手段从不同侧面揭示RNA剪接的奥秘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明确目标,坚持不懈,是万蕊雪一以贯之的行动准则,也是她取得成功的奥秘。
  【编辑:潘金瑞】
其他文献
日前,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研究人员针对11000名16岁英国中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等指标进行了考察,这些学生均为同卵双胞胎或异卵双胞胎,前者具有100%相同的基因,后者则有约一半的基因相同。  研究发现,在英语、数学和科学等必修科目中,基因對考试成绩的直接影响超过一半,而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约占36%。从学科差异来看,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成绩更容易受基因影响,遗传因素对这些学科成绩的影响可高
女儿是北京市三好学生,16岁考上清华大学;代表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畅销700万册……  尹建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育儿专家。其代表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荣获“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最佳家教图书奖”,畅销700万册,创造了图书市场的神话。  她熟悉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也有精深研究,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北京市“三好学生”、16岁考上清华大学。她拥有众多“妈妈级粉丝”,是妈妈们心中的“最牛母亲”
老妈挑错成癖,  害我退缩不前  我叫小珍珠,是独生女,被爸妈视为掌上明珠。爸妈给我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我一点也不快乐。  我今年上初二,成绩很不理想,感觉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其实,我学习一直很努力,凭实力考上了市里的重点中学。没想到,到了初中我的成绩每况愈下,真应了老师的話:“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这不,这次月考,我的总成绩从班级的第9名下降到了第17
最开始的抱怨可能只是一种倾诉,为了减压或排解苦闷。但是抱怨得多了,就会变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心理疾病,不可不防。  苏女士委屈难当:“她哪里像我的亲生闺女,明明是我的冤家!”  在苏女士看来,她和女儿小媖是一对冤家。大约从小媖上初中开始,家里几乎每天都充斥着母女俩的吵闹声,偶尔还能听到玻璃茶杯的碎裂声和尖叫声。  “说来惭愧,多数时候是我做出让步,才让争吵平息。”苏女士唉声叹气,“这丫头学习成绩不
语气真的很重要  我女儿今年14岁,上初二。本来,她与妈妈感情很好,什么心里话都跟妈妈讲,但是前不久,她与妈妈冷战了整整一周。  那天是周末,又是我妻子的生日,全家都在张罗中午的生日宴。上午11点半,女儿风风火火地进门,怀里抱着一大束鲜花,郑重地送到妈妈的手里。从女儿激动的表情里,我看出她期待妈妈的积极回应。可是,还没等女儿把祝词说完,妈妈就开始数落了:“这孩子!自己一分钱不挣,倒是很舍得花钱啊!
6岁那年,有一天我在屋子里玩打火机,不小心把沙发上的一捆丝绵点着了。我想用水把火浇灭,再把烧坏的部分扔掉,这样可以糊弄妈妈,因为万一被妈妈发现了,一定會狠狠地骂我一顿的。没想到,那些丝绵是易燃物,一下子全烧起来,把我家的门窗和妈妈借邻居的几个塑料凳子也烧坏了,吓得我赶快去大门外喊爸爸妈妈来救火。他们十分警觉,马上用灭火器把火扑灭了。事后,爸爸严厉地批评了我,说我的行为就是所谓的“玩火自焚”。差点做
编者按:家长唠叨孩子,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家长越唠叨,孩子越厌烦,唠叨就越没有效果,而唠叨越没有效果,家长就越觉得需要再唠叨一遍……不难发现,唠叨是无效的教育手段,甚至有可能伤害亲子关系。那么,与唠叨相反的沟通方法是什么呢?本期,我们邀请心理咨询师杜伟国先生,与家长朋友们聊聊这个话题。  心理暗示对孩子是否管用,让科学家用实验来说话  周建英(9岁男孩的妈妈):我承认,我是一个爱唠叨的妈妈,但唠叨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患眼疾的孩子越来越多,很多家长深为不安。此时,网上出现了一些关于孩子视力的“知识”,给这些家长带来了“希望”。殊不知,这些“知识”不仅不能给家长提供有用的帮助,还可能会误导家长。比如下面这三个关于视力的谣言,家长朋友们千万不要轻信。  谣言一:不戴眼镜,近视会慢慢变好  孩子一旦患上近视,如果不及时佩戴近视眼镜,看东西就会视野不清,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若长时间不戴近视眼镜,则容
问:现在,家家户户都舍得为孩子的教育投资。我们也为孩子报了N个兴趣班,每天忙着接送。出钱又出力,算是对孩子尽力了,有个交代。没想到,最近接连几个朋友又开始抢学区房了。我们有心追赶,可能力有限。请问,我们有必要为孩子买学区房吗?  李文静  答:为孩子买学区房就够了吗?这样家长的责任就尽到了吗?我看不是。  送孩子去培训班当然不是坏事,但很多家长只是满足于形式上的尽力,至于孩子在培训班学到东西没有,
四川的政治文化由于这些政治人物的出现也在发生变化,那就是对于这些“拔尖”人物的宽容。这也许与其强烈的市民文化以及“西部大省”情结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这种市民文化具有现代意义,另一方面“西部大省”情结使当地公众和媒体乐于把当地的“英雄”推出去。    指导性与自发性    《决策》:四川和浙江都是基层民主改革比较活跃的地区,从历届“中国政府创新奖”入选的情况看,四川和浙江两地可以说是最大的赢家。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