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德育是五育之首,新的课程标准关注人的发展,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不但要“授业解惑”,更重要的一项职能就是“传道”。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教会学生今后生活及学习中必须的数学知识,又要点拨其心灵,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样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1、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学生往往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的全部含义。
总之,“身教重于言传”,教师以自己的言行鼓舞、鞭策学生,势必与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交相呼应,起到强化其效果的作用,激励学生以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对待学习。
2、充分发掘数学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到处都是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数学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故事。从数学语言,文字符号的既简单又具深刻的概括性;黄金分割等方法的和谐性,甚至解题方法的精巧。从圆、正方形等优美图形的既简单又深奥,圆锥曲线、对称式子的和谐、奇异,甚至每一个数学、字母的统一作用……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美、具体的美、和谐的美、统一的美、奇异的美等方面的审美教育。
在学习与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会使人深刻领悟到理性的美感。因此,数学教育能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3、用中国光辉的数学史、数学成就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感情
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的实践和认识的进程中,无数中国数学家为了探索真理、发明创造,以科学务实的精神百折不挠、奋力拼搏,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中国的一些伟大的数学成就更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催人奋发的好教材,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是大有裨益的。如古代秦九韶公式、刘徽的极限思想、祖冲之的圆周率、祖恒原理以及“九章算术”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用来表示二项式系数排列的杨辉三角形的发现,至少要比欧洲人的帕斯卡三角早四百年。又如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可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获得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数学家吴文俊,他担任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主席,成为首个担任被誉为“数学界的奥林匹克”大会主席的中国人,让国人骄傲。……以数学家的事迹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崇高理想。
当然,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或先进人物这些显性的德育素材进行德育要有针对性、有趣味性、讲究实效,不要搞形式喧宾夺主。
4、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自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处处体现着唯物辩证法。如初中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如代数中的加和减、乘和除是一对矛盾,引进了负数和分数之后,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三角函数、函数与图象这些内容把数学的两大基本要素“数”与“形”统一起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
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就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间的辩证关系。
5、利用前辈数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崇高理想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家的事迹,是非常必要的。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可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著名德国数学家希伯索斯发现了无理数,为了坚持这一发现而被抛尸大海……在数学发展的历程中,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一部数学发展史,是人类追求真理,求实、创新的生动写照。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生动地介绍古今数学家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树立振兴中華、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有利于造就跨世纪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从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由于数学是一门结构严密,系统性与逻辑性都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数学推理的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环环相扣及在学生练习中要讲究解题格式、步骤安排、书写整齐、清洁美观、努力寻求合理简捷的解题方法、对结果进行检验,找出错误的原因,并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自觉进行补救和改正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讲解数学定理时,如:祖暅原理、杨辉三角等内容时,可讲述他们的生平和他们呕心沥血的研究过程,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7、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进行德育渗透
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素材很多很多,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德育贯穿始终,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不但要“授业解惑”,更重要的一项职能就是“传道”。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教会学生今后生活及学习中必须的数学知识,又要点拨其心灵,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样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1、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学生往往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的全部含义。
总之,“身教重于言传”,教师以自己的言行鼓舞、鞭策学生,势必与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交相呼应,起到强化其效果的作用,激励学生以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对待学习。
2、充分发掘数学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到处都是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数学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故事。从数学语言,文字符号的既简单又具深刻的概括性;黄金分割等方法的和谐性,甚至解题方法的精巧。从圆、正方形等优美图形的既简单又深奥,圆锥曲线、对称式子的和谐、奇异,甚至每一个数学、字母的统一作用……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美、具体的美、和谐的美、统一的美、奇异的美等方面的审美教育。
在学习与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会使人深刻领悟到理性的美感。因此,数学教育能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3、用中国光辉的数学史、数学成就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感情
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的实践和认识的进程中,无数中国数学家为了探索真理、发明创造,以科学务实的精神百折不挠、奋力拼搏,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中国的一些伟大的数学成就更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催人奋发的好教材,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是大有裨益的。如古代秦九韶公式、刘徽的极限思想、祖冲之的圆周率、祖恒原理以及“九章算术”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用来表示二项式系数排列的杨辉三角形的发现,至少要比欧洲人的帕斯卡三角早四百年。又如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可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获得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数学家吴文俊,他担任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主席,成为首个担任被誉为“数学界的奥林匹克”大会主席的中国人,让国人骄傲。……以数学家的事迹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崇高理想。
当然,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或先进人物这些显性的德育素材进行德育要有针对性、有趣味性、讲究实效,不要搞形式喧宾夺主。
4、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自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处处体现着唯物辩证法。如初中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如代数中的加和减、乘和除是一对矛盾,引进了负数和分数之后,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三角函数、函数与图象这些内容把数学的两大基本要素“数”与“形”统一起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
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就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间的辩证关系。
5、利用前辈数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崇高理想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家的事迹,是非常必要的。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可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著名德国数学家希伯索斯发现了无理数,为了坚持这一发现而被抛尸大海……在数学发展的历程中,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一部数学发展史,是人类追求真理,求实、创新的生动写照。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生动地介绍古今数学家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树立振兴中華、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有利于造就跨世纪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从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由于数学是一门结构严密,系统性与逻辑性都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数学推理的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环环相扣及在学生练习中要讲究解题格式、步骤安排、书写整齐、清洁美观、努力寻求合理简捷的解题方法、对结果进行检验,找出错误的原因,并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自觉进行补救和改正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讲解数学定理时,如:祖暅原理、杨辉三角等内容时,可讲述他们的生平和他们呕心沥血的研究过程,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7、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进行德育渗透
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素材很多很多,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德育贯穿始终,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