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语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uo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构成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一种反映现实的特殊思维活动。想象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积累语言、增强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巧用媒体,启发想象
  
  《语文课堂标准》指出:“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如果没有想象,学生很难感悟诗歌的情境、了解诗人的情感,很难感悟语言的优美。教学中,我适时巧用多媒体,用与诗歌意境相吻合的画面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在想象中了解诗意、感悟诗情、体味诗境,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千秋雪”、“万里船”、“窗含”等词语,低年级学生很难理解。我借助图片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引导学生观察想象:“这座大山与平时我们看到的山有什么不同?”通过直观的画面和形象的讲述,远处高山上那皑皑白雪的美景便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情感融入到了诗中,与诗人产生了共鸣,感悟到了诗人愉快的心境,那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就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从而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抓住“空白”,引导想象
  
  所谓“空白处”,指的是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对文中的某些情节想交代但又不必进行交代的部分。对语言文字的“艺术空白”进行想象或补充,对言犹未尽的语段进行想象延续,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剂良方。如《自己去吧》写到:“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习翔。”小鸭和小鹰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没有描述,我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空白。像这样有艺术空白的课文,小学教材中还有许多,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积极、挖掘,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放出亮丽的光彩。
  
  三、对比思考,丰富想象
  
  客观事物因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表现和特征。需要我们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认知事物的特点及基本规律,通过对比、想象、分析去掌握事物的不同特点。《司马光》一文讲述了一位小朋友掉进装满水的水缸里,小朋友们为了救他,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司马光遇事冷静沉着,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为此采用对比想象的方法,让学生找出司马光与众不同的机智勇敢的行为表现,然后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司马光的与众不同之处:(1)细读课文,想想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各用什么方法救落水的小朋友?这些方法哪种最好,为什么?(2)比较司马光与别的小朋友的具体表现,想想司马光与别的孩子相比,谁更聪明,为什么?(3)我们应该向司马光学习什么?通过阅读、想象、思考,再现生活,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具体情景中,提高了分析比较能力,丰富了想象的空间。
  
  四、结合语境,大胆想象
  
  人的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假设想象。假设想象就是根据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想象未曾经历的情境或没有出现的结果等。这种想象顺应小学生的好奇心,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然,要注意的是,在语文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假设想象力,须因文而定,切不可“一方治多病”。训练时一定要引导学生紧紧依据语言文字所提供的条件或指定的范围,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作想象,空洞的、没有依据的、不切合实际的假想,容易使学生误入歧途。我在教《荷花》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全文优美的基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它们都是怎么样的姿势?“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做一回荷花仙子,告诉大家你身边都发生了哪些故事?有的学生说:我听到岸上有人说话的声音,他们说:“多美的荷花呀!真想采回家去。”“不能采,荷花是让大家欣赏的!而且它以后还可以结成莲子!”有的说:我听到风姑娘说:“哇!多么美丽的荷花呀!让我再让她们跳上一支欢快的舞蹈吧!”于是荷花跟着风姑娘一起翩翩起舞。还有的说:我听到池中水的说话声:“看!长在我上面的荷花多么美丽呀!”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令人惊叹不已。
  
  五、鼓励动笔,培养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习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写想象作文是习作教学的重头戏之一,即便是记实作文,也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这样作品才更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幻想和想象,是习作教学的重点训练项目。小学生正处在幻想的年龄,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多姿多彩的憧憬,教学时应把他们的话题适当加以引导,让他们的奇思妙想变成一个个美妙的故事。我班的学生写《我是一只小小鸟》、《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会克隆》、《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未来的……》等想象性作文,学生的思维纵横驰骋在无限广阔的天地里,浮想联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的灵气、悟性和创造力,学生的思维活动进入了最佳的心理状态。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永恒的主题,并非一朝一日就能奏效,须长期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3-161-01    很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小学生在初学英语时,积极性高、兴趣浓,但经过两三个月的学习之后,出现两级分化现象。有些同学听、说、读、写能力均在逐步提高,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在学习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逐渐失去了兴趣。教学中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后者没有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