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核心在课堂。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怪象:教师教得很苦,学生觉得很累,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本文意在研究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最大限度的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并最终学会如何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语文魅力;激励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11)03-0058-02
有效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追求,是我们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所谓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和促进了学生进步与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发现规律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的活动中去,以实现有效的、多方面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
(一)有效地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第一印象,对后续学习至关重要。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设计出有效的课堂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对文本的学习。即找准学习的切入点,给予铺垫、相机诱导。迅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真实体验,激发后续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展示语文的魅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时刻注意让自己的课堂语言简洁、简练,同时也应该具有文学气息、流畅、优美、幽默。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优美的课堂语言,让学生沉醉在语文文学美的世界中,让学生能够细细品味出文学的魅力;幽默的课堂语言,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带着愉快的心情学习知识。
吸引学生还要注意教师的课堂情绪,教师的情绪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上课兴趣,语文教师的每一堂课都应精力充沛、情绪饱满,要用自己的热情、自己的激情来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作为一名教师就意味着你放弃了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权力。”所以,语文教师应在课前调整好自己的上课状态,要让自己始终能充满青春的活力、让自己的课堂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气息、让自己的学生感受到老师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
(三)给学生以激励。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激励时要做到实事求是,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恰到好处的提问
提问是一种艺术。吕叔湘说:“教师提问一定要做到能发能收,运用自如;学生发问离题,教师要能够因势利导,纳入正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而教师的“导”,很大程度上要靠设疑提问来实现。因此。教师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语文课堂不仅教师能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能提出问题。课堂提问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教师要调动自己的教学智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欲望,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能提出问题呢?首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提问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其次。要给学生一定的资料,扩展想象的空间,才能思考存在什么问题。再者,运用分组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等多种方法,加大信息交流的空间,增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产生新的问题。
三、语文课堂要多一些“生成性”,少一些“预设性”
课堂的有效性,不是表现在教师把自己预先写好的教案都顺利的完成,课堂的精彩往往产生在课堂中。深钻教材,内容在心中。教案不必过细,备得过细,课堂上的突发灵感会失去,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强制性地走,会把他们自身的闪光点、亮点抹杀了。同时,学生是人,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有些是无法预知的,老师始终按自己的教案流程行事的话,面对新情况,往往解决起来较生硬,不自然。所以教育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来灵活安排,采用“生成性”教学模式,每堂课当先设计一个总目标,课堂上老师作为参与者、引导者,随时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展度来确定教学方式,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如果上课模式单一、死板,没有生成性,课堂便没有生机与活力。
四、注重课堂反馈
课堂反馈是检验一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它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能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及时的巩固,增强课堂实效性。课堂上要及时收集学生学习效果反馈信息,越及时越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调整。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从学生的目光、表情、态度来了解;也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最后五分钟给学生提问释疑;还可以当堂提炼少量的涉及本节课重难点的练习题给学生做,教师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补充讲解。
无论哪种评价方式,只要及时得到反馈,就能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如魏书生的快速作文法,重视及时反馈,作文教学效果就非常好。每周用两节课进行作文训练,第一节课限时完成一篇作文在学生作文的同时,老师在堂上来回巡视,掌握学生作文的基本情况。下课铃一响即刻停笔,将作文收上。第二节课再发下作文。由学生互改作文,可同桌互改,可小组互改,最后由学生推荐出优秀作文,当堂宣读,师生共同讨论,指出其优缺点,从而明确此次作文的写作思路。第二节下课后,老师将作文全收上来,当天再浏览一遍,掌握学生作文和修改作文的具体情况,适当写些评语。第二天即刻将作文发还给学生,并让写得好的同学将习作再抄一遍,张贴出来,供大家学习借鉴。因为反馈及时,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很高,兴趣极浓,并落实了课标对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修改作文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师对学生反馈一要及时,二要充分利用反馈,保护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纠正错误的认识。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语文魅力;激励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11)03-0058-02
有效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追求,是我们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所谓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和促进了学生进步与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发现规律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的活动中去,以实现有效的、多方面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
(一)有效地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第一印象,对后续学习至关重要。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设计出有效的课堂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对文本的学习。即找准学习的切入点,给予铺垫、相机诱导。迅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真实体验,激发后续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展示语文的魅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时刻注意让自己的课堂语言简洁、简练,同时也应该具有文学气息、流畅、优美、幽默。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优美的课堂语言,让学生沉醉在语文文学美的世界中,让学生能够细细品味出文学的魅力;幽默的课堂语言,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带着愉快的心情学习知识。
吸引学生还要注意教师的课堂情绪,教师的情绪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上课兴趣,语文教师的每一堂课都应精力充沛、情绪饱满,要用自己的热情、自己的激情来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作为一名教师就意味着你放弃了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权力。”所以,语文教师应在课前调整好自己的上课状态,要让自己始终能充满青春的活力、让自己的课堂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气息、让自己的学生感受到老师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
(三)给学生以激励。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激励时要做到实事求是,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恰到好处的提问
提问是一种艺术。吕叔湘说:“教师提问一定要做到能发能收,运用自如;学生发问离题,教师要能够因势利导,纳入正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而教师的“导”,很大程度上要靠设疑提问来实现。因此。教师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语文课堂不仅教师能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能提出问题。课堂提问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教师要调动自己的教学智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欲望,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能提出问题呢?首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提问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其次。要给学生一定的资料,扩展想象的空间,才能思考存在什么问题。再者,运用分组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等多种方法,加大信息交流的空间,增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产生新的问题。
三、语文课堂要多一些“生成性”,少一些“预设性”
课堂的有效性,不是表现在教师把自己预先写好的教案都顺利的完成,课堂的精彩往往产生在课堂中。深钻教材,内容在心中。教案不必过细,备得过细,课堂上的突发灵感会失去,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强制性地走,会把他们自身的闪光点、亮点抹杀了。同时,学生是人,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有些是无法预知的,老师始终按自己的教案流程行事的话,面对新情况,往往解决起来较生硬,不自然。所以教育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来灵活安排,采用“生成性”教学模式,每堂课当先设计一个总目标,课堂上老师作为参与者、引导者,随时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展度来确定教学方式,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如果上课模式单一、死板,没有生成性,课堂便没有生机与活力。
四、注重课堂反馈
课堂反馈是检验一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它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能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及时的巩固,增强课堂实效性。课堂上要及时收集学生学习效果反馈信息,越及时越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调整。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从学生的目光、表情、态度来了解;也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最后五分钟给学生提问释疑;还可以当堂提炼少量的涉及本节课重难点的练习题给学生做,教师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补充讲解。
无论哪种评价方式,只要及时得到反馈,就能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如魏书生的快速作文法,重视及时反馈,作文教学效果就非常好。每周用两节课进行作文训练,第一节课限时完成一篇作文在学生作文的同时,老师在堂上来回巡视,掌握学生作文的基本情况。下课铃一响即刻停笔,将作文收上。第二节课再发下作文。由学生互改作文,可同桌互改,可小组互改,最后由学生推荐出优秀作文,当堂宣读,师生共同讨论,指出其优缺点,从而明确此次作文的写作思路。第二节下课后,老师将作文全收上来,当天再浏览一遍,掌握学生作文和修改作文的具体情况,适当写些评语。第二天即刻将作文发还给学生,并让写得好的同学将习作再抄一遍,张贴出来,供大家学习借鉴。因为反馈及时,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很高,兴趣极浓,并落实了课标对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修改作文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师对学生反馈一要及时,二要充分利用反馈,保护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纠正错误的认识。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