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初期的《春城晚报》副刊的种类格局和文化特质,是从试刊时就沿袭下来的,副刊呈现出的面貌是对改革开放初期时代变迁的反映。以改革开放初期的《春城晚报》副刊为研究个案,旨在透视副刊与时代话语互动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和研究当下副刊发展面临的情况。
【关键词】春城晚报;晚报副刊;改革开放;社会变迁
【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民族大学2016年度青年基金项目“全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研究”(编号2016QN24)的研究成果。
一、改革开放初期晚报副刊的面貌呈现
一是作为晚报的“半壁江山”。《春城晚报》创刊于1980年,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首家新创办的晚报。自创刊以来,副刊一度撑起了晚报的“半壁江山”。在80年代的一次读者调查中,副刊還被证明是读者最喜爱的版面。[1]当时的《春城晚报》副刊发刊周期稳定,数量较多。创刊伊始,晚报共有4个版面,其中副刊版占了一整版。除了星期六休刊外,晚报副刊一周出版六期,版面位置在第三版或第四版,是当时晚报除了新闻、评论之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晚报副刊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本文选取了1980年1月、1982年1月、1987年1月和1992年1月作为样本。据统计,样本中的副刊期数分别达26、27、28、30期。发刊期数的稳定增长,也说明了副刊在当时晚报中占有的份量。在实践过程中,晚报副刊形成了包括文史副刊、文学副刊、科学副刊、生活副刊等几大类,拥有十余个子品牌的副刊格局,其中尤以文史副刊、文学副刊为主,科学普及、生活资讯等副刊为补充。
二是作为文化知识传播者。与报纸基本定位相一致,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为满足普通市民的求知欲,副刊扮演的角色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这一阶段里晚报最为固定的副刊品牌是《大观》《山茶》《科学天地》和《星期天》。副刊《大观》刊登过《保山的花街》《鹤庆狮灯》等文史知识文章。“从1980年到1985年,有关民族文化知识的稿件约占《大观》版刊用稿的九分之一,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情况,或多或少,或详或略,都有所反映、都有所介绍。”[2]《山茶》是以发表文学体裁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副刊,刊登过《琼玉铺春城》等文学作品;《科学天地》是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副刊,刊登过《怒江水为什么那么汹涌》《杞麓湖畔落水洞》等文章;《星期天》是以传递生活资讯为主要内容的消闲副刊,刊登过《鸽子—和平幸福的象征》等文章。此外,晚报还推出过《春城画刊》《小桔灯》等副刊,发表了大量绘画、雕刻、书法以及儿童文学等不同体裁的作品。尽管不同的晚报副刊主题各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兼具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面向社会各层面的受众。
三是作为读者互动的平台。与新闻和评论等内容相比,副刊与读者的互动性更强,副刊版面为编辑与读者搭建了沟通的桥梁。第一种形式是读者来信,或投递稿件,或更正内容,或提出意见,或争锋辩论,或补充信息,副刊因此成为读者展示才华、自由辩论、畅所欲言的平台。当时通过来信的形式向晚报投稿的作者非常多,如《山茶》副刊,每天来稿少则十几篇,多则几十篇;第二种形式是积极举办文学征文活动,如1989年的谷丰杯云南首届青年诗歌大奖赛、春兰空调微型小说奖、红塔散文奖等,以此带动读者参与文学写作,并在当时的社会上形成了以文学副刊为中心的“文学创作交流圈”,拉近了读者与报社的距离;第三种是和当时的昆明市文化馆、五华区文化馆等机构共同举办“文学讲习班”,连续举办多届,为文学副刊培养了大批作者,也为副刊拥有丰富的稿源提供了保证。三种不同形式的读者互动,为晚报积累了大量的受众,优化了副刊乃至整个晚报的传播效果。
二、时代话语与副刊的互动
(一)时代话语赋予晚报副刊文化特质
话语处于一定社会历史的言语文脉中,它是社会实践的能动反映。改革开放初期,报纸副刊反映出了社会话语的更迭变化,文化启蒙和知识教育也成为报纸副刊的时代使命。时代要求社会各界吐旧纳新、改变观念,报纸副刊的话语呈现出与时代环境相符的“百花齐放”的特点,重视杂文、言论以及文学作品是对副刊影响的具体表现形式。晚报副刊反思历史问题,宣传时代进步思潮,在“文学热”和“美学热”的影响下,成为了文人的乐园、知识的殿堂。
晚报副刊体现出典型的精英办报特点,掌管报务的基本上都是学识丰富、经验深厚的知识分子。有学者曾评价80年代的这批传媒从业者:有令人惊叹的光辉业绩,也有不堪回首的痛苦旅程,对中国的改革有更深切的历史感和迫切性,怀着近乎宗教一般热情的理想主义精神。[3]改革开放初期晚报副刊编辑大多有丰富的学养,也曾走过跌宕起伏的时局变迁。改革开放给了他们发挥才智的广阔平台,在他们的主导下,当时副刊的旨趣显得格外崇尚知识与文化,副刊因此成为文化教育和思想启蒙的阵地。当时的《春城晚报》副刊编辑部,先后有4名中国作协会员、14名云南省作协会员。他们既是编辑、记者,又是作家、诗人,在编辑和采访中竞展才华。他们勤奋写作,出版了40多部作品集,有的作品获得全国大奖,还有的作品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和100多种选本。[4]他们和省内外作家广有联系:1982年,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为副刊《大观》下属的“儿童之页”版面投寄过散文《忆昆明——寄春城的小读者》,1985年11月7日创刊的《小桔灯》副刊的刊名由冰心题写。在一批有学识、有追求又富有社会理想的知识分子的主持下,晚报副刊的内容表达呈现出浓郁的时代特征。
(二)媒介环境的变革造就副刊的影响力
《春城晚报》创刊前,曾组织考察组前往重庆、成都、南京、上海、长沙等城市的报社考察。1979年下半年,《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老牌知名晚报还是尚未复刊。考察组成员曾回忆:“在北京,我们找到原北京晚报的负责人顾行同志,他毫不掩饰对云南要办晚报的惊讶。问到北京晚报是否打算复刊,他坦诚地说:办晚报,可是一件危险的事;北京晚报要不要复刊,还要看一看再说。在上海,好不容易找到市委宣传部,得到的回答也是冷冰冰的:原来新民晚报的人都散了,房子也没有了,现在还没有恢复新民晚报的打算。”[5]
【关键词】春城晚报;晚报副刊;改革开放;社会变迁
【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民族大学2016年度青年基金项目“全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研究”(编号2016QN24)的研究成果。
一、改革开放初期晚报副刊的面貌呈现
一是作为晚报的“半壁江山”。《春城晚报》创刊于1980年,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首家新创办的晚报。自创刊以来,副刊一度撑起了晚报的“半壁江山”。在80年代的一次读者调查中,副刊還被证明是读者最喜爱的版面。[1]当时的《春城晚报》副刊发刊周期稳定,数量较多。创刊伊始,晚报共有4个版面,其中副刊版占了一整版。除了星期六休刊外,晚报副刊一周出版六期,版面位置在第三版或第四版,是当时晚报除了新闻、评论之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晚报副刊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本文选取了1980年1月、1982年1月、1987年1月和1992年1月作为样本。据统计,样本中的副刊期数分别达26、27、28、30期。发刊期数的稳定增长,也说明了副刊在当时晚报中占有的份量。在实践过程中,晚报副刊形成了包括文史副刊、文学副刊、科学副刊、生活副刊等几大类,拥有十余个子品牌的副刊格局,其中尤以文史副刊、文学副刊为主,科学普及、生活资讯等副刊为补充。
二是作为文化知识传播者。与报纸基本定位相一致,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为满足普通市民的求知欲,副刊扮演的角色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这一阶段里晚报最为固定的副刊品牌是《大观》《山茶》《科学天地》和《星期天》。副刊《大观》刊登过《保山的花街》《鹤庆狮灯》等文史知识文章。“从1980年到1985年,有关民族文化知识的稿件约占《大观》版刊用稿的九分之一,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情况,或多或少,或详或略,都有所反映、都有所介绍。”[2]《山茶》是以发表文学体裁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副刊,刊登过《琼玉铺春城》等文学作品;《科学天地》是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副刊,刊登过《怒江水为什么那么汹涌》《杞麓湖畔落水洞》等文章;《星期天》是以传递生活资讯为主要内容的消闲副刊,刊登过《鸽子—和平幸福的象征》等文章。此外,晚报还推出过《春城画刊》《小桔灯》等副刊,发表了大量绘画、雕刻、书法以及儿童文学等不同体裁的作品。尽管不同的晚报副刊主题各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兼具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面向社会各层面的受众。
三是作为读者互动的平台。与新闻和评论等内容相比,副刊与读者的互动性更强,副刊版面为编辑与读者搭建了沟通的桥梁。第一种形式是读者来信,或投递稿件,或更正内容,或提出意见,或争锋辩论,或补充信息,副刊因此成为读者展示才华、自由辩论、畅所欲言的平台。当时通过来信的形式向晚报投稿的作者非常多,如《山茶》副刊,每天来稿少则十几篇,多则几十篇;第二种形式是积极举办文学征文活动,如1989年的谷丰杯云南首届青年诗歌大奖赛、春兰空调微型小说奖、红塔散文奖等,以此带动读者参与文学写作,并在当时的社会上形成了以文学副刊为中心的“文学创作交流圈”,拉近了读者与报社的距离;第三种是和当时的昆明市文化馆、五华区文化馆等机构共同举办“文学讲习班”,连续举办多届,为文学副刊培养了大批作者,也为副刊拥有丰富的稿源提供了保证。三种不同形式的读者互动,为晚报积累了大量的受众,优化了副刊乃至整个晚报的传播效果。
二、时代话语与副刊的互动
(一)时代话语赋予晚报副刊文化特质
话语处于一定社会历史的言语文脉中,它是社会实践的能动反映。改革开放初期,报纸副刊反映出了社会话语的更迭变化,文化启蒙和知识教育也成为报纸副刊的时代使命。时代要求社会各界吐旧纳新、改变观念,报纸副刊的话语呈现出与时代环境相符的“百花齐放”的特点,重视杂文、言论以及文学作品是对副刊影响的具体表现形式。晚报副刊反思历史问题,宣传时代进步思潮,在“文学热”和“美学热”的影响下,成为了文人的乐园、知识的殿堂。
晚报副刊体现出典型的精英办报特点,掌管报务的基本上都是学识丰富、经验深厚的知识分子。有学者曾评价80年代的这批传媒从业者:有令人惊叹的光辉业绩,也有不堪回首的痛苦旅程,对中国的改革有更深切的历史感和迫切性,怀着近乎宗教一般热情的理想主义精神。[3]改革开放初期晚报副刊编辑大多有丰富的学养,也曾走过跌宕起伏的时局变迁。改革开放给了他们发挥才智的广阔平台,在他们的主导下,当时副刊的旨趣显得格外崇尚知识与文化,副刊因此成为文化教育和思想启蒙的阵地。当时的《春城晚报》副刊编辑部,先后有4名中国作协会员、14名云南省作协会员。他们既是编辑、记者,又是作家、诗人,在编辑和采访中竞展才华。他们勤奋写作,出版了40多部作品集,有的作品获得全国大奖,还有的作品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和100多种选本。[4]他们和省内外作家广有联系:1982年,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为副刊《大观》下属的“儿童之页”版面投寄过散文《忆昆明——寄春城的小读者》,1985年11月7日创刊的《小桔灯》副刊的刊名由冰心题写。在一批有学识、有追求又富有社会理想的知识分子的主持下,晚报副刊的内容表达呈现出浓郁的时代特征。
(二)媒介环境的变革造就副刊的影响力
《春城晚报》创刊前,曾组织考察组前往重庆、成都、南京、上海、长沙等城市的报社考察。1979年下半年,《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老牌知名晚报还是尚未复刊。考察组成员曾回忆:“在北京,我们找到原北京晚报的负责人顾行同志,他毫不掩饰对云南要办晚报的惊讶。问到北京晚报是否打算复刊,他坦诚地说:办晚报,可是一件危险的事;北京晚报要不要复刊,还要看一看再说。在上海,好不容易找到市委宣传部,得到的回答也是冷冰冰的:原来新民晚报的人都散了,房子也没有了,现在还没有恢复新民晚报的打算。”[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