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品方足布及尖足布八例

来源 :中国钱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f2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曾在十二、三年前的《北京金融·钱币专辑》中撰文先后列举个人收藏的十五枚异品方足布,谈到了方足布常见的各种异书现象,包括方足布文字的反书、传形、省笔、赘笔、背书、合背及合面等情况(见1994年7期及1995年7期《北京金融》)。当时在《异品方足布九例》一文中提及合面布时,有一段话写到:“方足布中除上述两例合背钱的情况外,还偶尔会出现‘合面’的情况,就像两枚有钱文布币的正面合铸成一体,于是布币的两面皆成了无钱文的双背,即是布币两面均显示出四周边郭和中心作‘小’字形的三条筋。此种合面方足布十分罕见,笔者至今尚无缘搜集到,故在本文中未能提供实例。”事隔十二年后的今天,我终于可以在此文中举例个人收藏的合面布币了,而且还不止一例。
  本文列举的第一例合面方足布是2004年8月从嘉德拍卖公司中国历代钱币铜镜专场拍卖会上所拍得的。该枚(插一图1、图1)通长44、身长29、肩宽24.5、足宽27mm,重5.9g。通体绿锈,双面均有错范和流铜的痕迹。
  第二例合面方足布系2006年8月好友王海燕所赠。该枚(图2)红斑绿锈入骨,品相堪称佳品。通长45、身长30、肩宽25.5、足宽26mm,重5.3g。
  第三例异品方足布是十多年前山西一位泉友搭赠给我的一枚无文布。把玩多年,始终也未太在意此枚布币。该布(图3)通长45、身长30、肩宽24、足宽27mm,重5.0g。通体绿锈,在其一面有三道印痕,经观察像是一枚尖足布叠压后留下的印痕。此布不像是一枚合面布,因为它双面均无边郭和中心的“小”字形三条筋。形制虽与前面两枚规范合面方足布稍有不同,但又确确实实是一枚无文方足布。
  第四例列举的是一枚异品燕布“安安”(插一图2、图4)。此布特殊之点就在于正面左右两边的字均铸为“安”字,背面左侧有一“右1”字(即“右+”)。通常长45、身长31、肩宽24、足宽28mm,重6.7g。此枚布币两年之前曾是北京李振如老先生自号所谓“陶陶居”的原钱(《历代古钱图说》一书将燕布“安阳”释为“陶阳”,故有“陶陶居”之称。)近二十年来,我也始终在关注着李振如先生这枚异品燕布的去向,终于等到李振如老先生88岁之际,才肯以一万元的代价割让给我,从此,燕布异品“安安”成为我的珍藏品之一。
  


  第五例是我十多年前早已拥有的一枚趣味尖足布“周周”(插一图3、图5),通长51.5、身长38、肩宽26、足宽28.5mm,重6.1g。将平日常见品“平周”尖足布正面左右两边皆铸成了“周”字,在尖足布中也实属稀见,与前枚“安安”燕布相映成趣,且有异曲同工之妙。只可惜此枚尖足布正面左右两个字并不十分对称,右侧一字下半边少了一个“口”字而引以为憾。
  第六例两年前也曾是李振如老先生旧藏的一枚“襄垣”方足布(插一图4、图6),通长45、身长30.5、肩宽22.5、足宽25mm,重5.7g。正面看上去该布只是一枚毫不起眼的普通的“襄垣”布,然而翻过此布的背面来看,却耐人寻味。此布背面左侧看似乎是有点儿像英文“IL”字样,仔细端详之后,发觉原来隐约是个“垣”字,背面右边又一点儿不显字而明显有一道斜竖纹;原来此布竟是半个“襄垣”合背布,十分少见。该布仅以一千元的价格购得实在是物超所值。
  第七例异品布是一枚简笔“露”字布(插一图5、图7)。通长42、身长28.5、肩宽22、足宽24mm,重4.9g。本枚同第一枚合面方足布一样,也是2004年8月从嘉德专场拍卖会以较便宜的价格所拍得。尽管此布论品相不算甚好,但东西不错,所谓“雨”“露”滋润,一看上去就是一个明显的“雨”字。
  第八例异品布正面笔划看上去很乱(插一图6、图8),通长43、身长29、肩宽24、足宽25.5mm,重5.6g。此布也甚耐人寻味,说是铸造错范吧,似乎又不像,因为大凡错范之钱总会影响到背面,而此布背面铸造却十分工整规范,纹路丝毫不差;正面笔划虽说十分凌乱,但大布局一看仍像是个“(门大)”字布的异书(董瑞先生看过此布,他认为是“皮氏”布的异书,可供一说)。此布也不知何原因所造成。可谓有鬼斧神工之妙也!也算是异品布的一个特例吧。(彩照:梁学义;拓片:潘世杰)。
  
  责任编辑 于 放
其他文献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从广西金田起义一直到江苏南京建都,其势力达十多个省。一般认为,“太平天国”钱币,是从建都南京后开始铸造并在其势力范围内流通,南到广东、广西,北到广大长江流域和河南开封,都有它的踪迹,范围广泛。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受到清政府疯狂镇压,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最后战败,清廷大量销毁并严禁民间混用“太平天国”钱币,所以,“太平天国”钱币流传至今已不多见。  “太平天国”钱币至今虽然
歙砚始于唐代,产于今江西省婺源县东南百里的龙尾山上。婺源古属歙州,宋属徽州。所产砚石运到歙县进行精加工,故称歙砚,又名龙尾砚。据史料记载,盛唐歙砚已大盛。唐咸通年间,文学家李山甫曾以“凭君更研究,何啻值千金”的诗句,说歙砚比金子还珍贵。在南唐时,歙砚大受宠遇,中主李精于翰墨,宝重歙石,专门在歙州设置了砚务,以李少微为砚务官;后主李煜对歙砚极为推崇,把歙砚、澄心堂纸、李廷墨三者称为天下冠。宋代,歙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