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认识和对待孩子的网瘾问题

来源 :中华家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inxiang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是信息时代的标志,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工具,网络生活是当代每个人的基本生活。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平均每人每天上3.8小时的网。在这些人群中,六成以上是青少年儿童。近年来,“青少年网瘾”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今天,一些家长对这个问题依然认识模糊,非法的“网瘾治疗机构”还在大行其道。而正确地认识网瘾及其治疗问题已成为非常必要。
  网瘾有危害,但它不是“病”
  所谓的“成瘾”就是由于中枢神经经常受到刺激而形成的依赖性心理和相应的习惯性行为,一旦形成某种“瘾”,往往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难以戒除。
  从总体上看,我国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时能够自律自控,属于合理范围。但是部分青少年自控力差,没有形成正确的上网习惯,迷恋网络,表现出网络过度使用现象。网络过度使用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轻者会对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极少数重者会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严重危害身心健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根据600份家长求助热线统计,网络过度使用是中小学生家长最为头痛的求助最多的教育问题之一。
  正是因为在表现形式、影响后果以及戒除难度上,网络过度使用和其他成瘾现象有一致之处,有人就将其称之为网络成瘾(网瘾)。其始作俑者是美国精神病学者戈德伯格,他于1995年提出了网瘾一词并提供了所谓的诊断标准。网瘾成为对网络过度使用现象的约定俗成的概念。
  其实,叫不叫网瘾并不重要,关键看如何认定其性质。首先,因为网络只是一个平台,有的孩子沉溺于网络小说,有的沉溺于游戏,有的沉溺于聊天。所谓的网瘾只是孩子借助于网络,沉溺和依赖于其中的某些内容而已。其次,网瘾不是精神疾病。尽管戈德伯格起初认为这是一种精神错乱症,将其归类于精神疾病,但他的说法并没有被最新美国精神医学会的《心理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认可。后来戈德伯格公开声明称该假设是个玩笑。
  网瘾形成主因不是网络吸引力大,而是缺乏社会支持
  很多人认为,网瘾之所以会产生,主要原因是网络的吸引力大而孩子自控力差所导致,因此有的家长便采取断网的方式干预青少年上网。其实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可能还会导致问题的激化。因为这种认识没用看到网瘾的根源。网瘾的根本原因不是网络吸引力大,而是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良性的支持系统。
  许多孩子之所以会沉溺于网络,主要是因为缺乏社会支持和关爱:从代际关系看,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缺乏关爱,家长忙于事务,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孩子缺乏信任感。从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念来看,学习成为许多孩子生活的全部,成绩好坏是评价孩子和孩子获得自尊的标准,孩子们缺失安全感。从孩子之间的交往关系看,今天的社区、学校和家庭中的孩子原子化,他们孤立地处于世界之中,缺乏游戏和真实的交往,难以在交往之中找到乐趣和真情。
  相反,网络世界是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有的世界,网络中的生活方式可以弥补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不足。游戏可以使他们畅游其中,获得成就感,宣泄和释放内心的不良情绪;聊天,可以遮蔽他们的身份,不被别人所拘牵,自由自在地交往谈心,不被现实中的价值观所左右。某些刺激性内容还可以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性需求。更重要的是,网络世界里,没有考试,没有压力,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交往自己喜欢的人,网络满足了孩子们对无忧无虑、无拘无束世界的渴望。
  干预网瘾的是恢复良好社会支持系统,不是强行剥夺
  理解了网瘾是怎么形成的,就知道了网瘾干预的根本方法。当前许多网瘾治疗机构的普遍做法是:强行隔离 厌恶疗法。强行隔离,就是采取强制的方法将沉溺网络的孩子与网络隔离起来,让他在一个没有网络的世界里生活。厌恶疗法,就是采取暴力(如电击、跑步)等方法,让孩子产生肉体痛苦和精神恐惧,并且通过提示等方法让孩子对上网行为与暴力痛苦建立联结,形成肉体痛苦和精神恐惧是因为上网等原因导致的假象。这种所谓的治疗方法的错误有三:一是建立在网瘾是一种病——这个没有科学论证的假设基础上;二是剥夺了网瘾“患者”的自主权,甚至是人权,是一种非法的干预方法;三是治标没治本,有的孩子似乎网瘾得到了治疗,但是并没有形成新的积极的心理机能,而且极可能产生了新的潜在的隐患。那网瘾到底应该怎么治?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怎么防比怎么治更重要 家长需要考虑的是网瘾怎么防,防比治更重要。《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个人预防、家庭和学校预防、社会预防等措施。这其中,家庭教育极其关键,家长从购买电脑和手机、安装无线网络、指导孩子使用电脑和手机时就应该树立正确的上网习惯,以身示范,做到安全上网、文明上网,处理好网上和网下的关系。
  恢复正常的社会关系是治疗的根本 预防青少年网络沉溺,关键在于恢复孩子们应有的社会支持系统,还原孩子们真正的生活。从价值观看,要树立健康人格至上的观念。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学习绝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评价孩子价值的全部,健康的人格比什么都重要。从关系系统看,要构建真实、丰富、安全的生活系统,学校、家庭、社会应该携起手来,丰富孩子的生活,鼓励孩子们的真实交往和全面发展;要尊重孩子,学会沟通,科学地化解孩子成长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改进家庭关系,学会接纳一个并不完美的孩子,夫妻之间也要相互包容,以不断提升家庭幸福指数。
  (洪明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今这个时代,教育问题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热门的话题。然而在学生中,有一特殊群体,他们便是体育生。有的体育生在一些非体育院校上学,但是他们一般都加入校体育队;有些学生直接上体育类院校。体育类院校的学生由于其高中时候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体育锻炼上,所以文化课不是很好。他们是一类很特殊的学生,因此体育类院校的辅导员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体育类院校辅导员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他们不能完全用对待普通学生的态度对
鲁鲁房间总是很乱,桌子上、窗台上随处摆放着他的文具、玩具,以及各种小玩意儿。这个随手乱摆东西的毛病,我几乎每天都在说,但他就是改不了。  有一次看電视,有个互换孩子的节目,其中有个孩子也有乱摆东西的毛病,但在她被换到别人家生活的一周中,变得爱整洁了,房间收拾得妥妥帖帖。主持人问她为什么,她说一方面是这家的父母管得比较严,另一方面这家的家具比较合理,收拾起来很方便。  这给了我很大启示。观察了一下鲁
某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阶段就在13岁之前,也就是小学阶段。这时期的记忆是很灵活很敏感的,甚至有研究表明,这时期记住的事情能够终生不忘。为什么要跟大家说这些?就是想让家长们能够趁这个时间,善用孩子的记忆力。  13岁之前刚好是孩子打基础的时候,如何好好地利用这个阶段记忆力的敏感性,把基础牢固地树立在孩子的脑海中呢?我这里有几个小建议,大家不妨试一试。  小学时期的基础,无非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