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英国,代议制,逻辑,光荣革命
[中图分类号]C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5—0051—05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教学内容。在准备过程中,我将本课内容的灵魂确定为:“和平渐进的政治制度创新。”这是根据英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挫折教训和当时的时代变化以及对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果。在具体的设计中我以“英国王权”沉浮的故事贯穿始终,教学过程中突出“渐进”和“创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英国代议制确立和完善的历史进程,并进一步体会英国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次重大进步。
一、教学资源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初中时学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因而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由于高一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对代议制和君主立宪等问题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设计中,我通过故事讲解、文本的解读和问题的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
从教材内容来看:专题的主题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是第一课的教学内容。为什么要将英国代议制列为第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因为英国是近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英国君主立宪制和政党政治的形成为美国和欧洲大陆民主政体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因此,英国代议制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中具有开创性的重要作用。
从教学资料角度看,本课可供利用的资料有两类:一类是原始资料:如《大宪章》和《权利法案》等;另一类是学者的著述:如钱乘旦的《英国通史》等。通过阅读,我对英国代议制有了更深入和透彻的了解,为学生能够明白代议制的相关内容准备了一些条件。
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光荣革命、《权利法案》和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难点是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教师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学生能够知道光荣革命的背景、结果与影响。
2.通过分析《权利法案》的文本资料,学生能够了解《权利法案》的内容及其作用。
3.提供英国责任内阁制的有关资料,使学生能够认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作用。
4.提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有关资料,使学生能够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故事的讲解、材料的分析和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了解历史材料研习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同和平、渐进的改革方式是实现政治进步的重要途径。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人
幻灯片呈现一幅世界地图,由学生找出英国的地理位置。
教师说明英国处于欧亚大陆的“天涯海角”,而且不管是从人口还是土地面积来看英国都是小国,但却在近代崛起为一个世界大国。
提问:英国为什么能够从地处“天涯海角”的“边陲小国”崛起为近代世界的大国?
意图:创设情境,引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考与交流,了解英国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制度创新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英国的崛起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从而引出英国代议制的课题。
(二)教授新课
那么,世界上那么多国家,为什么偏偏是地处“天涯海角”的英国最早开创了现代民主制度?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回到英国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殊的国情中去寻找答案。
★设计1:以传统王权为线索
13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一位好战却又屡战屡败的国王约翰。在连年的对外战争中,他失去了英格兰在欧洲大陆几乎全部的领地。因此,这位约翰王又被称为“失地王”。为了维持战事,约翰加紧了对市民和贵族的盘剥,于是愤怒的贵族联合起来反抗国王,并将国王逼至谈判桌前签订了《大宪章》。
幻灯片展示《大宪章》的内容:
国王如果超惯例征税,必须召集大议会征求全国公意。
若不经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之审判,国王不得将任何自由人逮捕囚禁,不得剥夺其财产。
——《大宪章》
提问:《大宪章》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
意图:通过对《大宪章》文本资料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英国有着王权有限的政治传统。
但是,这种“王权有限”的政治传统被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行为所打破,尤其是到了查理一世统治时期,一方面宣扬君权神授,另一方面经常越过议会随意征税。于是,国王和议会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设计2:以英国革命为线索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对于“国王”的存废。英国人曾有过多次不同的选择。
第一次,英国人选择——处死国王
但是,处死查理一世后,并没有解决英国制度建设的问题。因为“革命因反抗查理一世的专制开始,结果却出现了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在克伦威尔去世后,英国局势动荡。
第二次,英国人选择——请回国王
当查理二世回到伦敦时,伦敦城出现了万人空巷的场面,许多人激动地亲吻了查理二世的脚印。但是,虔诚恭迎回来的新国王并没有履行复辟时的承诺,他又试图回到了专制的老路。于是英国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是容忍专制制度的卷土重来,还是采取措施制止专制制度的恢复。对于这个问题,英国人做出了坚定的选择,不能回到专制的老路;但他们也不想采用暴力革命的办法,他们希望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冲突。 提问:这一次英国人选择了什么“新”方法来解决冲突呢?
第三次,英国人选择——“进口”国王
意图: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人对国王存废的三次选择,让学生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和体会国王对于英国人的重要性。
★设计3:以政变和法案为线索
1688年,英国议会向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威廉发出邀请,请他到英国保护他们的自由。绝望的詹姆士二世逃往法国。这场政变,史称“光荣革命”。
提问:这场革命为何被称为“光荣革命”?“光荣”体现在哪里?“革命”体现在何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光荣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是它以不流血的——无须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的方式,实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议会占据上风,因为国王是议会请来的,这样国王权力的来源就发生了变化:由君权“神授”变成了君权“民授”。
意图:理解英国“光荣革命”的内在涵义,为下面学习《权利法案》等内容做好铺垫。
为了限制新国王的权力,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作为新国王登基的条件。《权利法案》突出“法”,我呈现文本资料,通过层层递进的三个问题设置与学生一起解读:
第1条,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
第4条,凡未经议会允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征税: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的时间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第6条,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招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非法……
第7条,国会议员选举应是自由的……
——《权利法案》
提问:(1)谁颁布了这个法案?为什么颁布这个法案?
(2)《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保障了议会的哪些权利?
(3)《权利法案》颁布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意图:通过对文本资料的解读,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权利法案》由议会颁布,旨在限制国王和保权利。随着《权利法案》的颁布,使得议会的权力逐渐高于王权。从此,一个人统治国家的时代过去了。
《权利法案》之后,议会先后通过了《王位继承法》等多部法律文件限制国王的权力。幻灯片展示《王位继承法》的文本资料:
威廉三世-安妮-索菲亚及其后代……
天主教徒不能做英国国王,只有英国国教徒才能做国王……
法官的任免权属于议会……
议会定罪之人,国王不能任意赦免。
——1701年《王位继承法》
提问:(1)《王位继承法》是谁规定和颁布的法律?
(2)根据《王位继承法》的内容分析其意义?
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和探讨引导学生认识《王位继承法》不仅消除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可能性,而且使司法权逐渐独立于王权。
伴随着《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结果把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但是,此时的国王依然有独立的行政权,国王行政权的丧失,主要是因为责任内阁制的出现。
关于责任内阁制,我在设计中采用一组历史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4:以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为线索
(1)乔治一世以德国人的身份入主英国,不会说英语,更不愿意参加内阁会议,于是开创了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的先例。这一先例一经开创,就逐步发展成为惯例。
(2)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就需要有一名重要大臣出来主持内阁会议。第一位受命主持内阁会议的大臣是沃波尔。他开创了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以及内阁首相失去下院多数支持时首相应率内阁集体辞职的先例。
(3)到了小皮特任首相时,由于国王乔治三世试图专权,并通过贿赂的方式收买了议会下院的议员,从而挫败了小皮特试图阻止国王专权的议案。-于是小皮特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这样又开创了内阁失去下院多数信任,可以解散议会下院,提前大选,直接诉诸选民裁决的先例。
意图:通过这一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过程,并引导他们认识尊重传统和遵循惯例是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的重要原因,进而体会由于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
接着,笔者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分析英国代议制运作模式示意图,引导学生直观理解英国代议制的运作程序。幻灯片展示下列示意图:
英国议会由国王任命的上院和选民选举的下院组成。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出任首相并组建内阁。如果议会下院对内阁不信任,首相应率内阁集体辞职。但在这种情况下,首相也可以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议会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
提问:(1)为什么议会下院对内阁不信任,首相应率内阁集体辞职?
(2)为什么下院对内阁不信任时首相还可以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
意图:通过对英国代议制运作模式的讲解,一方面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体会英国政治制度设计上的智慧。
★设计5:以议会改革为线索
不过,18世纪英国的议员选举仍有严格的财产和资格限制。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先后进行过多次议会改革。我设计了下面这份表格,提供英国五次议会改革的总体情况资料。
提问:结合英国议会改革的内容,指出英国议会改革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谈谈你对英国代议制确立和完善的历史进程的认识。
意图:引领学生从财产资格和性别歧视取消以及年龄限制的放宽等角度来了解英国议会改革使更多的人得到了民主的权利,进而使学生认识英国在代议制确立后,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而能够认同和平、渐进的改革方式是实现政治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小结与升华:
在最后的小结升华部分,我选用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一段话:
英国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致于引起旧瓶爆炸。
通过讲述使学生了解英国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和平渐进模式,实际上成就了英国的制度创新。也正是这样一种方式使英国由一个处于欧洲边陲的小国一跃而成为雄霸全球的“日不落”帝国。
意图:呼应导入部分提出的问题,并由此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领悟本课课程内容的灵魂——即“和平渐进的政治制度创新”。
四、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本课的设计、整理及上课实践中,笔者始终在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如何体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主要是基于从传统的“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的转变以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需要。另外,教科书本身就是历史吗?笔者认为更多地可能是编写者对国家课标的理解。因此,教材只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本身并不能代替真正的历史。而“用教材教”必须要对教材进行的二次开发,形成以学生为基础的历史逻辑。同时,重视教学设计,以问题设置与探讨和对文本进行解读为主,从而带领学生领悟和解读历史。
第二,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演绎历史的逻辑?
历史的发展应该是有逻辑的,那么如何去演绎?从而形成学生的学科思维,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一堂课要有一个中心问题,一个灵魂,并围绕中心和灵魂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为什么英国最早建立现代的民主制度?在设计过程中,我主要从英国的历史传统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英国有着王权有限的政治传统。但是随着斯图亚特王朝的建立又有一个专制制度的强化过程,从而激化了英国的社会矛盾进而引发了革命。令人困惑的是,革命后的英国并没有解决制度建设的问题,因为出现了克伦威尔的专制和旧王朝的复辟。于是英国人对革命进行了反思,通过“光荣革命”步入了和平渐进改革的理性轨道。
第三,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
逻辑的演绎应为理解历史服务,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历史?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自己要通过阅读对历史知识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这样才能让学生能够容易理解、愿意理解进而乐于理解。同时,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去理解和把握课堂的内容。
总之,设计是创作的过程,描写的是课堂的这片天地。创作需要天赋,但天赋不是唯一的门槛。它首先是一种境界,一种格调,一种灵魂的搏击和生命的燃烧。
(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周百鸣、陈亚利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叶秋鸳、郑广亮、陈小伟、刘海婴、虞森等老师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简介】陈辉,男,1982年生,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金华二中)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及研究。
【责任编辑:全骜颉】
[中图分类号]C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5—0051—05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教学内容。在准备过程中,我将本课内容的灵魂确定为:“和平渐进的政治制度创新。”这是根据英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挫折教训和当时的时代变化以及对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果。在具体的设计中我以“英国王权”沉浮的故事贯穿始终,教学过程中突出“渐进”和“创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英国代议制确立和完善的历史进程,并进一步体会英国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次重大进步。
一、教学资源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初中时学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因而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由于高一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对代议制和君主立宪等问题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设计中,我通过故事讲解、文本的解读和问题的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
从教材内容来看:专题的主题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是第一课的教学内容。为什么要将英国代议制列为第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因为英国是近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英国君主立宪制和政党政治的形成为美国和欧洲大陆民主政体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因此,英国代议制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中具有开创性的重要作用。
从教学资料角度看,本课可供利用的资料有两类:一类是原始资料:如《大宪章》和《权利法案》等;另一类是学者的著述:如钱乘旦的《英国通史》等。通过阅读,我对英国代议制有了更深入和透彻的了解,为学生能够明白代议制的相关内容准备了一些条件。
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光荣革命、《权利法案》和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难点是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教师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学生能够知道光荣革命的背景、结果与影响。
2.通过分析《权利法案》的文本资料,学生能够了解《权利法案》的内容及其作用。
3.提供英国责任内阁制的有关资料,使学生能够认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作用。
4.提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有关资料,使学生能够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故事的讲解、材料的分析和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了解历史材料研习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同和平、渐进的改革方式是实现政治进步的重要途径。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人
幻灯片呈现一幅世界地图,由学生找出英国的地理位置。
教师说明英国处于欧亚大陆的“天涯海角”,而且不管是从人口还是土地面积来看英国都是小国,但却在近代崛起为一个世界大国。
提问:英国为什么能够从地处“天涯海角”的“边陲小国”崛起为近代世界的大国?
意图:创设情境,引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考与交流,了解英国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制度创新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英国的崛起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从而引出英国代议制的课题。
(二)教授新课
那么,世界上那么多国家,为什么偏偏是地处“天涯海角”的英国最早开创了现代民主制度?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回到英国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殊的国情中去寻找答案。
★设计1:以传统王权为线索
13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一位好战却又屡战屡败的国王约翰。在连年的对外战争中,他失去了英格兰在欧洲大陆几乎全部的领地。因此,这位约翰王又被称为“失地王”。为了维持战事,约翰加紧了对市民和贵族的盘剥,于是愤怒的贵族联合起来反抗国王,并将国王逼至谈判桌前签订了《大宪章》。
幻灯片展示《大宪章》的内容:
国王如果超惯例征税,必须召集大议会征求全国公意。
若不经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之审判,国王不得将任何自由人逮捕囚禁,不得剥夺其财产。
——《大宪章》
提问:《大宪章》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
意图:通过对《大宪章》文本资料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英国有着王权有限的政治传统。
但是,这种“王权有限”的政治传统被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行为所打破,尤其是到了查理一世统治时期,一方面宣扬君权神授,另一方面经常越过议会随意征税。于是,国王和议会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设计2:以英国革命为线索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对于“国王”的存废。英国人曾有过多次不同的选择。
第一次,英国人选择——处死国王
但是,处死查理一世后,并没有解决英国制度建设的问题。因为“革命因反抗查理一世的专制开始,结果却出现了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在克伦威尔去世后,英国局势动荡。
第二次,英国人选择——请回国王
当查理二世回到伦敦时,伦敦城出现了万人空巷的场面,许多人激动地亲吻了查理二世的脚印。但是,虔诚恭迎回来的新国王并没有履行复辟时的承诺,他又试图回到了专制的老路。于是英国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是容忍专制制度的卷土重来,还是采取措施制止专制制度的恢复。对于这个问题,英国人做出了坚定的选择,不能回到专制的老路;但他们也不想采用暴力革命的办法,他们希望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冲突。 提问:这一次英国人选择了什么“新”方法来解决冲突呢?
第三次,英国人选择——“进口”国王
意图: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人对国王存废的三次选择,让学生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和体会国王对于英国人的重要性。
★设计3:以政变和法案为线索
1688年,英国议会向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威廉发出邀请,请他到英国保护他们的自由。绝望的詹姆士二世逃往法国。这场政变,史称“光荣革命”。
提问:这场革命为何被称为“光荣革命”?“光荣”体现在哪里?“革命”体现在何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光荣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是它以不流血的——无须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的方式,实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议会占据上风,因为国王是议会请来的,这样国王权力的来源就发生了变化:由君权“神授”变成了君权“民授”。
意图:理解英国“光荣革命”的内在涵义,为下面学习《权利法案》等内容做好铺垫。
为了限制新国王的权力,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作为新国王登基的条件。《权利法案》突出“法”,我呈现文本资料,通过层层递进的三个问题设置与学生一起解读:
第1条,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
第4条,凡未经议会允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征税: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的时间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第6条,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招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非法……
第7条,国会议员选举应是自由的……
——《权利法案》
提问:(1)谁颁布了这个法案?为什么颁布这个法案?
(2)《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保障了议会的哪些权利?
(3)《权利法案》颁布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意图:通过对文本资料的解读,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权利法案》由议会颁布,旨在限制国王和保权利。随着《权利法案》的颁布,使得议会的权力逐渐高于王权。从此,一个人统治国家的时代过去了。
《权利法案》之后,议会先后通过了《王位继承法》等多部法律文件限制国王的权力。幻灯片展示《王位继承法》的文本资料:
威廉三世-安妮-索菲亚及其后代……
天主教徒不能做英国国王,只有英国国教徒才能做国王……
法官的任免权属于议会……
议会定罪之人,国王不能任意赦免。
——1701年《王位继承法》
提问:(1)《王位继承法》是谁规定和颁布的法律?
(2)根据《王位继承法》的内容分析其意义?
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和探讨引导学生认识《王位继承法》不仅消除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可能性,而且使司法权逐渐独立于王权。
伴随着《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结果把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但是,此时的国王依然有独立的行政权,国王行政权的丧失,主要是因为责任内阁制的出现。
关于责任内阁制,我在设计中采用一组历史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4:以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为线索
(1)乔治一世以德国人的身份入主英国,不会说英语,更不愿意参加内阁会议,于是开创了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的先例。这一先例一经开创,就逐步发展成为惯例。
(2)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就需要有一名重要大臣出来主持内阁会议。第一位受命主持内阁会议的大臣是沃波尔。他开创了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以及内阁首相失去下院多数支持时首相应率内阁集体辞职的先例。
(3)到了小皮特任首相时,由于国王乔治三世试图专权,并通过贿赂的方式收买了议会下院的议员,从而挫败了小皮特试图阻止国王专权的议案。-于是小皮特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这样又开创了内阁失去下院多数信任,可以解散议会下院,提前大选,直接诉诸选民裁决的先例。
意图:通过这一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过程,并引导他们认识尊重传统和遵循惯例是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的重要原因,进而体会由于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
接着,笔者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分析英国代议制运作模式示意图,引导学生直观理解英国代议制的运作程序。幻灯片展示下列示意图:
英国议会由国王任命的上院和选民选举的下院组成。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出任首相并组建内阁。如果议会下院对内阁不信任,首相应率内阁集体辞职。但在这种情况下,首相也可以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议会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
提问:(1)为什么议会下院对内阁不信任,首相应率内阁集体辞职?
(2)为什么下院对内阁不信任时首相还可以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
意图:通过对英国代议制运作模式的讲解,一方面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体会英国政治制度设计上的智慧。
★设计5:以议会改革为线索
不过,18世纪英国的议员选举仍有严格的财产和资格限制。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先后进行过多次议会改革。我设计了下面这份表格,提供英国五次议会改革的总体情况资料。
提问:结合英国议会改革的内容,指出英国议会改革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谈谈你对英国代议制确立和完善的历史进程的认识。
意图:引领学生从财产资格和性别歧视取消以及年龄限制的放宽等角度来了解英国议会改革使更多的人得到了民主的权利,进而使学生认识英国在代议制确立后,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而能够认同和平、渐进的改革方式是实现政治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小结与升华:
在最后的小结升华部分,我选用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一段话:
英国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致于引起旧瓶爆炸。
通过讲述使学生了解英国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和平渐进模式,实际上成就了英国的制度创新。也正是这样一种方式使英国由一个处于欧洲边陲的小国一跃而成为雄霸全球的“日不落”帝国。
意图:呼应导入部分提出的问题,并由此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领悟本课课程内容的灵魂——即“和平渐进的政治制度创新”。
四、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本课的设计、整理及上课实践中,笔者始终在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如何体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主要是基于从传统的“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的转变以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需要。另外,教科书本身就是历史吗?笔者认为更多地可能是编写者对国家课标的理解。因此,教材只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本身并不能代替真正的历史。而“用教材教”必须要对教材进行的二次开发,形成以学生为基础的历史逻辑。同时,重视教学设计,以问题设置与探讨和对文本进行解读为主,从而带领学生领悟和解读历史。
第二,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演绎历史的逻辑?
历史的发展应该是有逻辑的,那么如何去演绎?从而形成学生的学科思维,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一堂课要有一个中心问题,一个灵魂,并围绕中心和灵魂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为什么英国最早建立现代的民主制度?在设计过程中,我主要从英国的历史传统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英国有着王权有限的政治传统。但是随着斯图亚特王朝的建立又有一个专制制度的强化过程,从而激化了英国的社会矛盾进而引发了革命。令人困惑的是,革命后的英国并没有解决制度建设的问题,因为出现了克伦威尔的专制和旧王朝的复辟。于是英国人对革命进行了反思,通过“光荣革命”步入了和平渐进改革的理性轨道。
第三,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
逻辑的演绎应为理解历史服务,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历史?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自己要通过阅读对历史知识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这样才能让学生能够容易理解、愿意理解进而乐于理解。同时,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去理解和把握课堂的内容。
总之,设计是创作的过程,描写的是课堂的这片天地。创作需要天赋,但天赋不是唯一的门槛。它首先是一种境界,一种格调,一种灵魂的搏击和生命的燃烧。
(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周百鸣、陈亚利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叶秋鸳、郑广亮、陈小伟、刘海婴、虞森等老师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简介】陈辉,男,1982年生,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金华二中)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及研究。
【责任编辑:全骜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