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菱学诗》中学为师之道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yafeng621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菱学诗终有所成,除了自身的刻苦,更得益于黛玉这位老师。
  按说香菱拜宝钗为师更为有利,一则她为宝钗的嫂子(尽管身份是妾),同处一府方便请教,二则宝钗的水平也堪为其师。香菱舍近求远,是因为在宝钗认为女孩子无才便是德,多少让香菱敬而远之。黛玉没有因为香菱与宝钗的关系而拒绝她,心无城府;更没有世俗的观念。很能体现孔子的有教无类的理念,让人肃然起敬。黛玉满腹诗书,才华横溢。香菱拜师,她当仁不让:“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本就羸弱多病的黛玉,热情、自信,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情怀。
  开始学诗,黛玉首先鼓励香菱树立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有了自信心,香菱自然上了劲,从而有信心有兴趣地学下去了。兴趣乃学习之母啊。
  对于一个初学者,如何让她快速入门,黛玉很有一套。她知道香菱有一些学习的经验,但也可能受到这些经验的桎梏。你看她如何化繁就简,直陈要旨。黛玉说写诗“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这让香菱恍然大悟:“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少走了很多的弯路。如何去立意呢?黛玉没有教她具体的方法,而是开列书目,其针对性非常强。香菱喜欢“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类浅近诗句,黛玉给她开列了王维、杜甫、李白等大家的诗作,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品位,从感性上去习得立意。黛玉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基础,全面落实,重视诵读和感悟,而没有繁琐的讲解和剖析。这正是学习语文的真谛,让学生沉浸—体验—感悟。
  有了大量的感悟,再去写,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黛玉深谙教学原理,做到及时检查反馈:你竟做一首来。当香菱写出第一首诗来时,黛玉及时点拨:“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同时帮助她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瞧这一句,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恍然大悟。黛玉站在立意的高度帮助香菱克服了初学者简单模仿,东施效颦的弊病。其深厚的功底当让我们今天不少的语文老师汗颜。一首不行,再来第二首,第三首,直至香菱写出新巧而有新意的佳作来。每一首都给香菱点评,诲而不倦。
  黛玉的热心让香菱有了学诗的机会,黛玉的正确引导让香菱很快在大观园中脱颖而出。在《香菱学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热情、有自信、有诗性、有灵性、有悟性、有耐心、有创造性的好老师。
  窦桂梅老师说:“没有了对教育的热爱,任你教师用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也只是徒有其形;任你教师用再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语调,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说“人活在世上,最主要的是能不能有一颗好心。心肠好了,那么体力强点弱点,才能大点小点,他都能尽心竭力地为别人为世界做好事。反过来,心肠坏了,就不好办”。作为教师有一颗好心,就会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以敬业务实的工作精神开拓、进取,立足于讲台,自信能用满载爱的教育点拨学生的心灵,奏响提高教学质量的凯歌。
  教师不仅是一个仁者更应该是一个智者。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一个教师要有真才实学、有本领,才能吸引学生。“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你尽管放心:他们(学生)全会站在你这一边。”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精深的知识,才有可能把它传授给学生,并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教师是智者,这种“智”就体现在“授之以渔”,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增长见识,再运用学习方法和自己的见识主动地获取知识。新时期的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的培养者。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见识,在有见识的同时更多地获取知识,这就是培养方法的真正意义所在。
  做一个仁者、智者,这就是我从《香菱学诗》中学到的为师之道。
  
  许金松,教师,现居湖北黄石。
其他文献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都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学生的写作现状也不容乐观。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没有素材,学生必然只能无病呻吟,写出的文章自然是空洞无物的。现在的学生学习的压力很大,活动的空间很小,学生的角色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社会阅历相对比较有限,因此,老师教写作应教会学生创新地运用素材。“创新”是一个永远时髦的词汇,但“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怎样创新地运用有限的写作
据何启治撰写的《〈围城〉曾经沉寂30年》一文介绍,1946年2月25日,《围城》始刊于《文艺复兴》。在该期的“编余”中,李健吾表达了发表《围城》的欣喜之情。6月,仅看了前三章的邹琪就在《小说世界》里对《围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作者钱锺书散文写得字字珠玑,这些东西搬在小说里还是一样灿烂可爱。”这是第一篇评介《围城》的文字。1947年5月,《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文艺复兴》刊载了《围城》的
当前,我国教育步入了一个以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主要归宿的健康发展轨道。如何在教学中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抓住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这个主渠道,改变教学方法,革新教学形式,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新体系,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教法变“灌输”为“引导”    传统的应试教育把师生的角色定位为“园丁”和“花朵”,“工程师”和“产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居于主
课堂提问,是一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很多老师对于怎样提问做过很多探索,也有不少经验,但很少人去关注提问之后,学生对于问题是一种怎样的思考状态与学习状态,教师该如何去发现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以帮助学生提高思考的质量。  首先,我们得了解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在完成问题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从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依赖性强,不愿意
苏教版语文必修教材130多篇课文,其中文言文的比例约为21%,都是经典篇目。有则外国谚语说:“能背诵多少书籍就能获得多少知识。”语感是日积月累而来的,我们要寻觅文言津粱,不记住一些经典篇章又如何形成语感呢?但如果死记硬背,不但过程痛苦,结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说得好“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所以,记忆方法尤为重要。    一 理清思路,记忆牢固
有位评论家这样评说《阿Q正传》的欣赏过程: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合而为一;第九遍,又一次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十一遍,扩大到全国;十二遍,甚至洋人的国土;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十四遍,也许是警报器……
《陋室铭》教学实录片断:  师:本文以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结尾,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或日:‘陋,何有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那么刘禹锡这么写的用意,是不是在以“君子”自我标榜呢?  生1:我觉得是,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以住的陋室就不简陋了。  生2:我觉得是在自我标榜。作者托物寓意,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暗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如许多边缘学科兴起一样,人们对通讯也不满足于原来的形式。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要求通讯在事实报道的基础上,不妨带一点文学色彩与哲理的光芒,从而增强可读性、感染性。这就要求通讯写作要向散文学习和借鉴,向散文化发展。  牵起情感的那条红线  文章的结构犹如人体的骨架,因而也决定了文章的整体态势。通讯结构大体有三:纵式结构或横式结构,或二者交叉使用。由于文无定法,文章的结构具体运用却显得
康进之,棣州(今山东惠民)人,一云陈姓,生平事迹无考,是一位才华横溢、深受观众欢迎的剧作家。大约生于十三世纪至十四世纪初,与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白仁甫、杨显之同时。据元钟嗣成《录鬼簿》记载,他创作杂剧二种:《黑旋风老收心》、《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其中《黑旋风老收心》已佚,今传《李逵负荆》。  《元代杂剧全目》云:《李逵负荆》正名为《梁山泊黑旋风负荆》,简名《杏花村》。天一阁本于康进之略传后有
语文本身是趣味无穷的,但我们常听有人评议:某位老师的课有趣儿,味儿浓,引人入胜;而另一位老师的课,枯燥乏味,引人入睡。为什么一个有“味”,“引人入胜”;一个乏“味”,“引人入睡”?关键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运用。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中有论:“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明确提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